欢迎访问公厨网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广州中医药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广中医(GZUCM),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是由广东省主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该校是中国首批新建的四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是卫生部的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和中国中医药师培训基地之一, 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肇始于1924年创办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6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52年建设成为广东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成立为广州中医学院,是新中国首批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1970年更名为广东中医学院,1978年恢复校名广州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历程从未间断。 2003年6月该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政府组织的“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整体验收。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大学城和三元里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05亩;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专业29个;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职工13599人,在校生21214人;有18个独立科研机构和4所直属附属医院,还建有8所校政合作医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

历史沿革


广州中医药专门学校时期

191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未将中医列入“医药学教育规程”,该事件激起了包括广东中医药界在内的全国中医药界的抗议。1913年3月,广州和香港药行随即行动,在广州寿世会馆集议,决定创办中医学校,并正式发出《筹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宣言书》,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前身。

从1913年开始,穗港药业捐资购买了广州市麻行街四间房屋以及南濠街一段地皮作为校址。1917年12月,卢乃潼等向广东省长公署提交立案申请,并附学校简章。1918年1月15日,办学申请获广东省长公署批复。1月27日,又获北洋政府内务部批文,同意备案。1924年,卢乃潼等向南方政府申请备案,获批文立案。

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成立,并于7月开始招生,首批共录取了60名学生。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举行正式开学典礼,当时学校占地有十亩,主体有三座建筑。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要求中医学校不得使用“学校”名称,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不得不暂时改名为“广东中医药学社”。1936年,学校在广东军阀陈济棠的支持下正式恢复使用“学校”名称,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抗日战争期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迁至香港授课,1941年底,香港被日军攻陷。学校停办。抗战胜利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恢复招生。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在1917年已规划有附属医院,1926年在校内开办了赠医处,1928年学校先后获广东省民政厅批文、省教育厅批文,准予医院立案,1933年8月14日,附属广东中医院正式开业。

1953年2月,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董事会一致决定将全部校产和院产献给国家,8月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正式合并改制为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53年停止招生,但是没有停止办学,高年级继续完成学习直至1955年7月。

广州中医学院时期

195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卫生部,同意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分别成立四所中医学院。同年6月18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名单。7月24日,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确定办学地址暂设在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内。

1956~1958年,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全面参与广州中医学院的筹建。1958年4月,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正式并入广州中医学院,至此,从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到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完全融入广州中医学院之中。 1959年,广州中医学院在三元里校区补办成立仪式。1962年,广州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成立。1968年广州中医学院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8年,广州中医学院招生范围扩大到13个省区,开始接受攻读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开始接收台湾学生中医五官科学专业首批新生入。1989年,首届台湾大专函授班举办,穗港澳中医中药界联谊会成立,广州中医学院校友会成立。1990年,该校建立中国广州国际中医药培训中心,三亚热带医学研究所和附属三亚医院成立。该校先后直属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时期

199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是国内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试点单位。 2000年后,学校转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工作的试点高校。2003年大学城新校区开工建设, 同年6月该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政府组织的“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整体验收。2004年首批学生进驻大学城。2006年成为广东省唯一一所新增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院校, 同年,该校联合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7所高校申报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获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93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

200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广东省首批中药学研究生创新基地。2010年成为全国首批新增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领域的学位授予单位,同年,该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2011年,成为广州首批“菁英计划”公派研究生留学项目高校。2012年成为全国首批新增全科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领域的招生单位。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设置中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高校,全国首批开展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以及“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高校。

201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晋级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单位。2020年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 

2021年1月19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正式在佛山市中医院签约挂牌;3月20日,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2022年,学校再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3年12月,全国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联盟成立,广州中医药大学被推选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24年9月21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心理健康联合实验室揭牌;10月1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揭牌。12月24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举行。

2025年3月15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海南医院在三亚市中医院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设有15个二级学院,有在校学生专业29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拥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9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的学科7个,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的学科1个。该校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有教职工13599人,其中校本部1339人,附属医院12260人,其中高级职称2340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77人、省级人才291人,其中全职院士1人、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5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人才奖励计划3人、国家杰青1人、万人领军1人、岐黄学者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青4人、海外优青1人、青年岐黄学者6人,省重大人才工程11人、省特支计划15人、省名中医107人。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工人先锋号1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6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3个。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广州中医大学拥有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 截至2024年5月,广州中医大学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

截至2024年5月,广州中医大学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个,省级高水平中医药学院重点建设学院2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8个,省级一流课程57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

  • 教学成果

在教学成果方面,201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有1个项目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18年,有2个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20年,有5个项目获得2019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奖获奖;2023年,有1个项目获首届中药炮制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合作交流

  • 国内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坚持产学研协同,与省内外15个地市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该校研发的胃乃安、骨仙片、消渴丸、金佛止痛丸、滋肾育胎丸和胃止痛胶囊等系列中成药成为广东医药行业的代表产品;指导建设了“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药产业,开展50种道地与大宗南药的GAP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应用,指导中药企业建设南药规范化种植基地200多万亩。

  • 国际合作交流

202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3名硕士研究生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以攻读博士学位形式,分赴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留学。截至2023年9月,该校研究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助47项。

截至2024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率先研制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青蒿素复方及疟疾防治方案,应用于科摩罗、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10余国家,大幅减少了疟疾发病与死亡,创造了人类抗疟奇迹。学校还整建制派出医疗队赴非执行援外任务,先后在科摩罗、圣普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建立传统医药研究中心。在欧洲和非洲等地建立7个国家级中医药海外中心,与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共建5个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与哈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等多间常春藤大学开展远程课程、交换生项目。牵头成立粤港澳中医药联盟等6个专业联盟,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建设教育部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3个传承工作站。此外,该校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附属医院

截至2024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有直属附属医院4所,与政府共建医院8所,有非直属附属医院30家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拥有中医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10个;拥有“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广东省方证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针灸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药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0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共有国外专利1项、国内专利4项,并先后在中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共90篇。2019-202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增纵向科研项目2602项,获得纵向经费11.94亿元,承担国家级项目582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4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由大学城分馆和三元里分馆组成,总建筑面积34880平方米,拥有阅览坐席3368个,设有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古籍书库、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及艺海堂、藏珠阁、桃李园、一元轩、黄耀燊赠书室、梁乃津赠书区等特色展室。

截至2023年9月,该校共有纸质图书212.5883万册,电子图书214.5452万册,电子学位论文603万册,馆藏古籍24835册。2022年全年新增纸质图书45926册,订购中文期刊833种833份,续订数据库46个,新增新订中华医学会期刊全文库、申报、考克兰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文库等数据库6种,当年电子资源访问量累计22181094次,数字资源下载量7736037篇次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