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简称“广外”,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是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的创始单位,入选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是1964年11月设立、1965年7月正式招生的广州外国语学院和1980年12月成立的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和广州外国语学院先后分别于1994年9月和1995年1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划转广东省管理。1978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授权点。 1995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1996年4月成立的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划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1年入选教育部“2011计划”。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辖白云山、大学城、大朗、知识城4个校区,总面积2442亩(含规划);有26个教学单位,1个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74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8个,1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教职工总数2192人,专任教师1394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791人(截至2024年5月7日),博士、硕士研究生5907人,外国留学生576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生10000余人;学校5个学科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

历史沿革

办学溯源与初期发展(1965-1980)

1964年,中央决定建立广州外国语学院,由广东省主办;同年11月,广州外国语学院获批设立。1965年7月,广州外国语学院正式招生。1970年10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对广东省的高等院校作出“调、并、迁、改”的决定:中山大学外语系(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专业),暨南大学外语系(英语、俄语专业)、外贸系以及广州外国语学校并入广州外国语学院,同时将“广州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广东外国语学院”,校址迁至广州市北郊黄婆洞原中南林学院旧址。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同年11月,经上级批准,学院恢复“广州外国语学院”校名,重新归教育部管理。198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成立。 

开拓与进取(1980-1995)

  • 广州外国语学院

1981年,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等2个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1986年,德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印尼语语言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试办),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成立对外汉语部,招收外国留学生。1988年,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被国家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全国5个外语类重点学科之一,并成立外国文化研究所(1992年更名为国际问题研究所)。1989年,成立对外经济贸易系(1991年更名为国际贸易系)和涉外秘书系。1992年,成立广州外国语学院董事会

  • 广州对外贸易学院

1980年12月,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在广州市北郊大朗正式成立,设1个系,2个部和2个教研室。(1979年经外经贸部批准,广州对外贸易学院筹建工作正式开始)。1981年,学院正式面向中南、西南及西藏各省区招生,招收新生80名。1984年,增设对外贸易企业管理系。1985年,试点实行院长负责制并成立夜大学,招收2年制专科生。1990年,调整院系机构,设3个系2个部。1991年,成立成人教育部并成立广州对外贸易学院董事会。1994年9月1日起,正式划归广东省管理。1995年,共设有3个系、5个本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方向和2个专科专业。

新大学的发展历程(1995-2010)

1995年1月中旬,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将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同年5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正式成立;8月,首次以新大学名义招生,招收本科生676人、专科生164人;10月,相继成之新大学第一届校务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11月14日,成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董事会。1999年6月,成立公开学院。

2000年6月,成立国际法学院;11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成功入选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半年,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试办基地。2002年,推行五项改革,全力以赴争取进入广州大学城建设新校区。2003年2月,广东省政府正式同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优质教学资源进入广州大学城建设南校区,南校区位于番禹小谷围岛东北部,占地面积1095亩;12月,设立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4年3月,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9月,南校区(大学城校区)迎来首批4529名新生;同年,成立国际学院。2005年1月,成立高级翻译学院;组建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基础英语学院更名为英语教育学院。

2006年2月,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上学位授予权;9月,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4个学院成建制安排在北校区,原定进驻南校区的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英语教育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6个学院除毕业生留在北校区外全部进入南校区,国际商务英语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个学院除2005、2006级本科生安排在南校区,其余均安排在北校区;(注:后来实际执行中有所调整,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成建制安排在南校区。)12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建启动。 

2007年,获准成为MTI(翻译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08年,提出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打造“深度“国际化教育品牌;同年,党委书记、校长徐真华担任广州地区第12棒北京奥运火炬手;10月,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划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12月,成立财经学院。2009年9月,成立国际服务外包研究院;11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成立,校长隋广军任常务副院长。

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2010-至今)

2010年1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院口译系荣获"广东省文明窗口”称号;4月11日,与IT巨头思科系统国际有限公司合作办学,成立广外思科信息学院;5月28日,荣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6月4日,与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1日,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外粤商研究中心成立;9月2日,国际商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月16日,首次推出学生出国助学金和留学生奖学金;10月,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落户。

2011年9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增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两类创新班,并加入“2011计划”。 2012年6月,首个科学研究实验室——脑与语言实验室揭牌;7月,新增印地语专业,首批招20人。2013年5月7日,“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即广交会)与”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文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东盟博览会)获批教育部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5月21日,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落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7月6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牵头的广东”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和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同时揭牌成并成为广东省深化高校自主办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同月,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12月,首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语言工程与计算实验室申报成功。

2014年1月,全国翻译理论高层论坛在校举行;3月,国际语言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并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署合作协议;4月,广东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基地先后落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年,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党支部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学校入选全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商英学院党委入选全省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2019年5月24日,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孔子学院揭牌成立;6月,广东省基层党建工作研究基地揭牌成立;7月,首次举办学生创新创业海外研修班;12月,广外22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学校成立“桂军云山工作室”“法学学科建设云山工作室”“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云山工作室”“高端智库建设云山工作室”“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云山工作室”等5个“云山工作室”,并举办第五届中国服务经济与贸易论坛、第五届语言测试与评价国际研讨会、首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南方政策合作论坛、新时代高校智库建设发展主题研讨会、粤港澳湾区国际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论坛、新时代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发展与创新研究高端论坛等高端学术论坛。 

2020年,学校与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约共建广外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于当年9月入驻中新广州知识城校区。同年,学校启动了新校门的建设工作。2021年8月,由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升格为整体建设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学科继续位居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之列。 同年9月,北校区新校门正式启用。

2023年4月24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成立。

2024年,广外“外语+专业”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首次招生。 9月6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乳源实验学校揭牌。12月12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学院(东南亚研究院)、区域国别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26个教学单位,1个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开设7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分属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现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和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埔研究院分站 ,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含1个交叉学科),1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几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 在全国第四轮高校评估结果中,广外有1门学科评为A级,2门评为B-等。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2192人,专任教师139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为54.9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为96.99%。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0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8人次,获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资助1人、国家科技部“外国青年计划”项目资助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入选广东省省级人才计划99人次;先后聘用“云山学者”494人,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33人。此外,学校还聘有23位客座教授和近100位长期外教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6月,其中有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11个专业),2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27个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级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30个,国家精品课程4门等。拥有教育部普通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声传译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基础韩国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日语专业建设系列全国唯一)入选全国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1门次在线开放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加强全方位国(境)外教育合作与交流。已与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2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建有7所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举办英语教育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澳门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翻译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同时,广外常年参加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并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 国际交流

截至2020年6月,广外目前共有260个国(境)外交流项目,包括107个单向派出项目,119个交换生项目以及34个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2019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出国(境)学生人数达1081人次,约占单届学生的18%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6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现有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创新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加拿大研究中心”“非洲研究院”等7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等27个省级科研平台,“广州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中心”等8个市级科研平台,合作共建国际湾区研究院、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治中国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领域,组建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阐释学研究院、广东法治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大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承接国家级科研任务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产出与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四五”以来,获立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18项,其中文科类国家级重大项目17项,排名并列全国第17,广东省第3,获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66项,获省部级以上政府科研成果奖76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在SSCI、SCIE、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和国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文学评论》《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法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4月,图书馆馆藏资源总量为504.97万册,生均图书为133.17册/生(根据2020年版《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计算)。其中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02.98万册,文献语种达35种。

  • 电子资源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中外文电子书239.15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166.73万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31种,自建数据库7种。自建数据库包括:馆藏书目检索、本校教师著述全文数据库、广外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广外学术典藏库、加拿大研究库、台风气旋专题特色库、外文数据库和外国文学文化研究数字化图书。 

图书馆根据学校学科布局和科研教学需求,订购了CNKI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读秀知识库、万方学位论文库、CSMAR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Taylor & Francis SSH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 SSCI及A&HCI、CUP剑桥期刊数据库、OUP牛津期刊数据库、Wiley-Blackwell期刊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期刊数据库、Proquest系列数据库、Emerald管理学全集数据库、HeinOnline法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Lexis法律信息库,并提供国内一流的数字资源校外访问系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