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北京理工大学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建校延安

1939年,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李富春同志深感提升生产力,迫切需要一批专门的科技力量,向中央提出成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与支持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开始筹建,由李富春兼任院长,留德科学家陈康白任副院长和筹建小组组长。1939年6月,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在边区财政部院内开始办公。1940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同意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1940年9月1日,自然科学院正式开学,学院分为大学部、高中部和初中部。大学部设化学工程科、机械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农业科、林牧科。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延安经办了5年,培养了大约500名毕业生,其中包括武衡等科学家,李伦等军队将领。 

华北办学

1945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指示,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120多人从延安出发,向东北迁移。因时局变化,学校滞留在张家口,与晋察冀边区工业职业学校合并,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同年9月下旬,张家口被袭,学校转移到蔚县暖泉镇,11月初学校奉命又迁移到建屏县柏岭镇,把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晋察冀边区铁路学院合并,成立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1947年11月,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的预科班搬到河北井陉,定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晋冀鲁豫边区于1946年初成立北方大学。其中北方大学工学院于1946年4月在邢台成立。1948年8月,晋察冀的华北联合大学与晋冀鲁豫的北方大学合并,命名为华北大学。同年9月,北方大学工学院与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在河北井陉合并成立了华北大学工学院。 


迁址北京

1949年8月,华北大学工学院奉命迁入解放后的北平,学校在原有的机电班、冶金班、预备班、高职部等班级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物理探矿班和俄文专修科。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原在北京的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至1951年底,学院已经建立了航空工程、机器制造、汽车工程、电机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厂、采矿工程等七个系,机械、电机、采矿、冶炼、化工、俄文专修科以及干部进修班、工农速成班等8个科(班),一个研究所,设立25个专业教研组和专修组,建立了实习工厂和图书馆。学生人数已由上一年899人增加到1749人,由31个学生班增加到52个,开出课程和实验由43门增加到77门。1951年11月,教育部决定将华北大学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自1952年1月1日启用新校名。


1952年8月,北京工业学院冶金系、采矿系及钢铁机械专修科与其他院校相关科系共同组建了北京钢铁学院。1952年10月,北京工业学院采矿及冶金专修科师生43人调中南矿冶学院。1952年11月,北京工业学院航空工程系与其他院校航空院系共同组建了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航空工程系师生689人调整到北京航空学院。同时,东北兵工专门学校3个系的学生和兵工专业的教师及有关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并入北京工业学院。1959年,该校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64年,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学校组建雷达研究所,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相控阵雷达。1966年6月至1972年5月学校未招生。1977年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和科研。1988年4月2日,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由单一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当年该校设有飞行工程、自动控制、车辆工程、工程光学、电子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管理工程、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力学、外语、工业设计、人文社会科学等16个系33个专业,还设有22个研究所62个实验室。1991年北京理工大学的 通信与电子系统、装甲车辆工程、爆炸力学、军用光学4个学科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点。1994年7月29日,专门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机构“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在该校成立。

1995年12月,北京理工大学入选第一批“211工程”大学。截至1995年,学校设机电工程学院、车辆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和科学技术学院8个学院11个系,还设有研究生院和成人教育学院。学校在秦皇岛市、北京郊区房山区建立了分校。 

1999年,北京理工大学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归国防科工委管理,同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2000年被国家批准成为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08年学校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的使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001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开始建设。2001年1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国家计委首批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2005年11月,学校正式启动良乡校区建设。2007年9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入选教育部、财政部第一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08年,学校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2008年1月1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了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生高等学校目录,北京理工大学位列起其中。201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0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学联合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九所国内知名高校秉持“追求卓越、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发起成立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简称卓越联盟),探索推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卓越人才联合培养。

2011年5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学入选教育部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20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2012年度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北京理工大学位列其中。2014年,学校入选“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2016年12月21日,入选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5月25日,由英国6所、中国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在内的9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水平大学,在南京签约组建“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同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7月4日,教育部公布2017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北京理工大学入选。7月21日,学校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3月15日,该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2019年2月28日,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名单。同年3月16日,北京理工大学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延安大学等9所诞生于延安的高校自愿组成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延河联盟)。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获得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北京理工大学位列其中,成为全国31所拥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权的高校之一。9月22日,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议在西安召开,北京理工大学为理事单位之一。 

2019年10月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揭牌成立。10月31日,北京理工大学与济南市人民政府共建前沿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11月,北京理工大学传统手工艺术传承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2020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同年7月,学校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10月,学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0月17日,北京理工大学圆明园研究院成立,并加入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10月20日,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

2021年5月1日,由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发起,新华网协办的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在南京理工大学成立。联盟的首批会员单位由工信部“国防七子”、哈军工分建院校及原兵器工业部部属的院校组成,共16所。11月29日,北京理工大学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1月5日,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一期项目开工。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雄安校区获批建设。8月4日,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厦门大学等30余所高校,共同成立高校数字化发展与创新联盟。8月21日,学校联合发起成立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

2023年1月12日,卓越大学智库联盟在南京成立,北京理工大学为发起高校之一。8月8日,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10月14日,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揭牌。10月,学校当选为全国机器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2024年2月19日,据北京理工大学介绍,该校雄安校区已获批建设,将和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珠海校区及怀来校区共同构建“一脉五区,一体发展”的开放办学格局。11月24日上午,北京理工大学大中小幼红色教育与科学教育联盟成立仪式举行。12月12日上午,“北京理工大学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孵化中心”正式揭牌成立。2025年2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揭幕仪式在珠海市人民医院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开设73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2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4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15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国防特色学科方向10个、北京“高精尖”学科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14名。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现有教职工6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600余人。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600余人,其中40余名战略科学家,220余名领军人才,380余名青年人才,国家级创新团队41个,省部级教学名师近30人。连续四年年度新增国家级人才超过100人,其中自主培育占半数以上。2024年,32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新体系教师占比达50%。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5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共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8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国防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防特色专业24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10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1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基地9个。

  • 教学成果

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十三五”以来,获全国优秀教材奖7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研究生获全国学会优秀学位论文211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7篇。截至2024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3项。

-合作交流-

  • 国际合作交流

截至2025年1月,学校坚持与全球伙伴共融共赢,广泛深入联结世界,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与6大洲7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联合国训练研究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等建立机构合作关系,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蒙纳士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设立各类师生交流合作项目。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共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国际组织创新学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领导人才。来华留学从全国高校第一阵营脱颖而出,质量认证获评全国首个A+等级,树立全国标杆。获批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观察员机构。国际学生规模超过3500人,生源覆盖全球四分之三的国家。 

  • 国内合作交流

2021年9月29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以下简称“工行北京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向北京理工大学发放500毫克月球土壤样品。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将与中国科学院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研究工作。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5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83个;承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6个,牵头建设了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爆炸科学与安全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研究成果-

截至2025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年均科技投入保持在60亿元以上,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稳居国内前列,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7项,连续三年一等奖“不断线”;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84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1项。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连续发表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文科科研连年取得新突破;学校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跨越提升。6个典型案例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 

北京理工大学在“9·3”大阅兵的27个地面装备方队和10个空中飞行方队中,参与17个地面方队和8个空中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在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的45个方(梯)队中,参与8个作战群、29个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该校自主研制成果有:国际上首个“摔滚走爬”运动于一体的仿人机器人、柔卫甲柔性防爆装置、残余应力超声无损检测系统、集成多项创新成果的纯电动汽车、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材料等。 

北京理工大学2022年10月发布,近五年,北京理工学院研究生累计获评全国一级学会优秀学位论文149篇;以第一作者在《Nature》《Science》主刊发表论文3篇、子刊发表论文31篇;在国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屡屡夺魁、夺杯、夺金,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1198项,获全国或国际高水平竞赛奖170余项,包括阿布扎比国际无人机大赛蝉联冠军、“互联网+”大赛三年两冠、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五冠王、金融科技高校技术大赛蝉联冠军等。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始于1940年创建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由中关村校区图书馆、良乡校区徐特立图书馆组成,总建筑面积55699平方米。中关村校区图书馆旧馆建于1985年,新馆建于2005年,建筑面积25509平方米。良乡校区徐特立图书馆建于2008年,建筑面积30190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图书馆文献积累总量为285.7万册,电子图书213万册,电子论文1610.1万册,数据库315个。 

  • 学术期刊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中文版)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科技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6年,1986年起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月刊。本刊发表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文章;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刊源;并被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等收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9年,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外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及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源刊”。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北京市高校精品社科期刊。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该期刊是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反映北京理工大学重要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16开本,2017年始改为双月刊,双月下旬出刊。该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Scopus数据库收录期刊,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22)收录期刊,WJCI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2021)来源期刊,连续获评2018年度、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光学技术》,原刊名为《光学工艺》,创刊于1975年。当时由第五机械工业部委托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创办该杂志,并同时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1975年至1979年刊名为《光学工艺》,季刊,每年出版4期;1980年至今刊名为《光学技术》,双月刊,每年出版6期,每单月20日出版。 

《安全与环境学报》 创刊于2001年,是安全与环境学科的学术性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为ISSN 1009-6094、CN 11-4537/X,由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主办,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冯长根教授任主编。《安全与环境学报》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CA)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车辆与动力技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曾用刊名“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季刊,主要发表具有一定理论见解和研究水平的学术论文,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兵工学会主办、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车辆与动力技术》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曾获得首届“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优秀奖。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