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由国家教育部与北京市重点共建,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学校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101计划、英才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2011计划、111计划、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亚洲大学生集体行动交流计划、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国大学校长论坛、中日大学校长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北京大学建立于1898年7月3日,初名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员。1952年成为以文理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截至2024年6月,北京大学设有7个学部,共有11个学科门类,49个专业类,137个本科专业。截至2023年12月,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9个,博士学位点262个,硕士学位点285个,国家一流学科49个,博士后流动站54个。学校全日制在校生42913人,全校教职工10959人,其中专任教师3024人。
创办时间
1898年7月3日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知名校友
李克强、胡春华、李政道 朱自清、屠呦呦、钟南山、李大钊、俞敏洪、李彦宏
学校官网
http://www.pku.edu.cn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京师大学堂时期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列强瓜分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寄希望于变法图强,在康有为的推动下进行维新运动。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也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京师大学堂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9月21日,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维新变法失败后,其它改革措施基本被废止,唯有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了下来。
由梁启超起草的共8章54节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明确提出要把京师大学堂办成“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的世界一流学校,明确各省都要创办新式学堂,并归大学堂统辖。教学内容强调“中体西用”、“中西并重”。设立经学、理学等十门“普通学”和数学、矿学等十门“专门学”,同时要求同学必修一门外语课程。
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 原拟招生500人,实际仅设一招收进士、举人的仕学院,兼寓中小学堂共录取学生160余人,第二年学生增加到200余人,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
1900年5月,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大学堂受到冲击。8月,“八国联军”侵华,导致京师大学堂遭受严重破坏,以致被迫停办近两年。
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改建为译学馆。由吏部尚书张百熙担任管学大臣。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速成科的师范馆和仕学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同年,设藏书楼,这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大学图书馆。张百熙任教期间,对大学堂进行改革,聘请辜鸿铭、严复、林纾等著名学者,举办招生考试,制定系统的学制章程。
1903年4月30日,大学堂学生“鸣钟上堂”举行集会,声讨沙俄侵占中国东北的罪行,谴责清政府妥协投降,要求拒约抗俄。会后起草了《拒俄书》和《争俄约疏》。京师大学堂学生投身拒俄运动,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近代高等学校第一次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1904年1月,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的《大学堂章程》是京师大学堂的第三个办学章程。同时,清政府设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京师大学堂设总监督,专管大学堂事务,张亨嘉为首任总监督。
1905年12月,清廷设学部,为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直属学部。
1909年6月,四位来自俄罗斯海参崴东方语言学堂的留学生进入北大游观学习。至11月,陆续有来自俄罗斯的多位学生及教习进入北京大学堂学习经科和史科,主要学习内容为中国历史及“四书五经”。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近代意义上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大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26日,任命劳乃宣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仅过一个月,他就托病请假,并报告学部:学校无法上课,只得遣散学生,暂行停办。
民国初年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5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令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严复试图对北大进行一些改革,按照近代学术体系和世界高等教育通行模式来整顿学校课程,将“经科”并入“文科”,将“格致科”改为“理科”,积极开设介绍西方新学的课程,重新聘用教职员,规定教员必须专职教学。但由于民国初建,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学校经费短缺,办学步履艰难,北大又面临被教育部停办的问题。在师生的支持下,严复尽心竭力,维系了北京大学的生存。同年8月30日,北京大学师生等北京学界二千多人在湖广会馆集会,隆重欢迎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演。10月,严复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此后相继由章士钊(未到任,由马良代理)、何燏时、胡仁源任校长。
1913年春,北大招收了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预科新生200余人。11月大学分科的旧班学生226人毕业,这是北大历史上第一批本科毕业生。9月,教育部又令北大并入天津北洋大学。何燏时校长呈文反对,北大毕业同学会也上书大总统申述,迫使当局收回成命。北京大学本科于1913年10月13日开学,但何燏时校长却被迫于11月5日辞职。
1914年1月8日,大总统任命工科学长胡仁源署理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制定了《北京大学计划书》,提出扩招新生、改进教学法、编写教材和讲授要目、添购教学设备、整理图书等措施。学校规模扩大,一批知名教授聚集北大,文科有陈黻宸、黄侃、朱希祖、陈汉章、辜鸿铭、林琴南、马叙伦、钱玄同、沈尹默、马裕藻等;理科有夏元瑮、胡濬济等;法科有陶履恭、张耀曾等;工科有温宗禹、孙瑞林等。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京师大学堂首批派出留学生,学成后回母校任教,开设现代数、理、化课程,成为这些新学科的奠基人。
为适应北大发展的需要,1916年,学校借款在汉花园(今沙滩)兴建新楼,于1918年8月落成,这就是著名的北大红楼,用作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称为“北大一院”。
五四运动前后
1916年12月26日,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
教授治校管理体制
蔡元培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辞退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国、外国教师,聘请陈独秀、夏元瑮分别出任文科、理科学长,聘请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王世杰等到校任教。此期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知名学者还有黄节、吴梅、刘文典、陈垣、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马衡、康心孚等。对有学术造诣、政治上守旧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长。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设立了评议会,将其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评议员由教授选出。后来,又在各学门(系)设立教授会。随后又设立北京大学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导教育独立,认为官僚政客不应干涉教育,“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为此几次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教学改革
蔡元培致力于把北大办成以文理科为重点的综合大学。1917年底,北大成立了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为当时中国高校最早成立的学术研究机构。
1918年9月出版《北京大学月刊》,系中国大学最早的学报。另外如《自然科学季刊》《社会科学季刊》《国学季刊》等刊物均颇负盛名,有力地推动了师生的学术研究。
1919年撤销文、理、法科的设置, “废门改系”,先设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哲学、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俄国文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律学等14个学系,后又增设教育学、东方学、生物学、心理学4个学系。开设了新闻学、政治学、唯物史观、逻辑学、美学、考古学等新课。预科学制由3年改为2年,本科由3年改为4年。实行选科制和旁听生制。提倡美育,重视体育,促进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发展。
1920年,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开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五四运动策源地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任游行队伍总指挥。集会宣读了北大学生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游行中散发了北大学生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游行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并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学生运动取得胜利。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率先在中国系统地接受、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北大成为中国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0年8月,陈独秀创建上海共产党小组。1920年10月,李大钊创立北京共产党小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中国53名中共党员有21名是北大师生、校友。
1921年12月,合并三科研究所,拟在研究所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因经费所限,1922年1月只成立了研究所国学门,沈兼士任主任。国学门先后设立了歌谣研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方言调查会、风俗调查会等。
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初基地。这是北大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奠定了北大的历史地位和优良传统。
三十年代
1927年至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宣布取消北大,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
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奉系军阀退出关外,北大师生开展复校斗争,发表《北大宣言》。然而南京国民政府先是决定将京师大学校改称中华大学,后又把中华大学改为北平大学,隶属北平大学区。北大师生坚决反对,组织复校委员会,阻止当局以武力接收北大。
1929年初,国民政府教育部作出让步,把北大定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北大组织不变,对外仍可译为北京大学。北大在被迫停课9个月之后,于3月11日开学复课。6月,国民政府停止实行大学区制。8月,正式恢复国立北京大学校名。复校斗争取得胜利。
1930年12月,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提出十六字方针“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改评议会为校务委员会。
1931年7月,北京大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用于购买图书、仪器,资助建筑设施,设立研究教授(先后聘请研究教授29人),举办学术讲座,设立助学金及奖学金。这笔经费对北大教学和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1932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院,下设三部,原研究所国学门改为文史部,增设自然科学部和社会科学部。制定了《国立北京大学学则》,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具有文、理方面基本知识。6月,公布了《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实行学院制,改文、理、法三科为文、理、法三个学院,胡适、刘树杞、周炳琳分任院长。
1935年,北京大学建设了新的图书馆,可藏书30万册,设有500个座位。理科各系的教学科研设施也得到了改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于1931年至1937年担任北大地质学系主任,对北大地质学建设和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他主持下新建了地质馆,设立了矿物、古生物学等实验室,开辟了地质陈列室和研究室。颜任光教授主持物理学系后,建立了普通物理、专门物理等十多个实验室,成为当时国内同类专业中设备较齐全的系。同年12月,华北危在旦夕,清华、燕大、北大等北京大专院校和东北大学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京大学奉命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湖南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因在战乱中仓促组建,校舍或租或借,所需经费、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严重不足,但三校师生克服困难,通力合作,于11月1日开始上课。临大设有17个学系,有教师148人,其中北大55人。
因战局日益紧张,1938年1月,国民政府批准临时大学再迁云南昆明。4月2日,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新校舍于1939年4月建成,位于昆明市西北郊三分寺,占地120余亩,除图书馆和两座食堂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外,其余均为铁皮或茅草为顶的土坯平房。
1940年7月,日本侵略军攻占安南(越南),云南成为前线,局势日益紧张。根据教育部应作万一准备的指示,学校在四川叙永县成立分校,一年级及先修班在此上课,1941年1月6日开学,8月叙永分校撤销,迁返昆明本校。联大设有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系,2个专修科和1个先修班。
西南联大以在艰难条件下培养优等人才著称于世。创校九年来,共有在校生约8000人,其中本专科、研究生毕业3882人。在他们中间,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外籍院士的有90人;在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3人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时,西南联大学生还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又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运动。西南联大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三校分别复员,北大迁回原北平校址。在原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和一个文科研究所的基础上,学校又先后增设了医、工、农三个学院,系科设置更加齐全。学生人数、校舍面积也有所增加。 [199]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正式宣告结束。
国立北京大学
1946年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双十节在国会街北大第四院礼堂举行复校开学典礼。北大聘任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秘书长,设33个学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据1946年12月的统计,北大有注册学生3420人。复员后,北大文、理、法学院得到加强,医、农学院处于中国顶尖水平。胡适还拟设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但是因局势动荡未能实现。194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选举首批院士,北大十名教授当选,列中国大学之首。
1948年11月,北平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原本计划让北京大学南迁,但北大教授会决议不南迁。国民党拟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派出飞机,希望一批重要学者离开北平南下。胡适、钱思亮、毛子水、姚从吾等人受邀南下,但大多数学者留在了北平。12月15日胡适校长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但表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28日,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正式接管北大。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
解放初期,国家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调整后,北京大学共有12个系:数学力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质地理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经济学系、东方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校、院、系三级体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体制;从原先拥有文、理、法、医、工、农等6个学院的大学变成一所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综合性大学。
1950年3月,毛泽东同志应北京大学师生的请求为北京大学题写了校名。
1951年5月,马寅初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1952年,政府仿效苏联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校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北大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北大地质学系与清华大学等校有关系科,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北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原来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学者云集北大,奠定了北京大学文理两科的扎实基础。
院系调整后,北大在1954年重建法律系,1956年重建图书馆学系,1960年重建政治学系。
1954年,北京大学入选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55年,为了尽快建立中国的核工业体系,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前身)。此外,北大在中国最早培养半导体专业人才,并在中国计算机研究起步阶段就办了计算机学习班。据1966年的统计,北大时有在校生近九千人,这期间北大培养的毕业生有百余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北大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223名学部委员中,北大在任教师有28人,居中国高校之首。
1956年,北京大学等5校在北大建立了联合半导体物理专门化,以黄昆、谢希德教授为首的师生成为中国半导体科学事业的先行者。当中国计算机的研究刚刚起步,北大即开办计算机学习班,并让青年师生参加研制工作,这些举措培养锻炼了一批年轻人,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
由于政治活动频繁,人文社科研究受到干扰。校长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被视为此阶段北大最突出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但文章发表后就遭到了批判。1957年反右运动中,北大七百余名师生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始纠正各种失误,同年整顿高校工作,提高了北京大学的教学质量。
1961年,党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努力纠正各种失误。同年颁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暂行工作条件(草案)》,北京大学予以贯彻,对工作进行整顿,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特别是着力纠正忽视教学的偏向。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强调“教学为主”,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北大毕业生获得了“基础宽厚、有后劲”的赞誉。
1965年3月起,北京大学开始在陕西汉中建设新的校区(时称“653工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发“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拉开帷幕。在康生的策划授意下,北大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等七人于5月25日贴出大字报《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攻击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宋硕、北大校长兼党委书记陆平、北大党委副书记彭佩云,指责三人“破坏文化大革命”,走“反对党中央、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修正主义路线”。该大字报曾遭到北大广大师生的反对,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大字报。6月,改组后的北京市委宣布撤销陆平、彭佩云的职务,设工作组代行北大党委职权。7月,北京市委撤销北大工作组,江青点名要求聂元梓筹建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简称“校文革”)。9月,校文革正式成立,聂元梓执掌大权。聂元梓被称为北京造反派的五大领袖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大被称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顽固堡垒”。北京大学的很多干部、教师被打成“黑帮分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残酷迫害。据统计,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大学有冤假错案1000多宗,400余户被抄家,知名学者饶毓泰、翦伯赞、俞大絪在内的60余人非正常死亡。1968年5月16日,校文革设立“监改大院”(也称“黑帮大院”,俗称“牛棚”),关押干部、教师218人,对其进行迫害。1969年,七千余名北大师生被下放鲤鱼洲(位于江西南昌,是血吸虫疫区)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1970年6月27日,在停止招生四年后,北大开始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招收工农兵学员。第一届入学新生2242人,其中北京总校1676名,汉中分校148名,江西分校418名。
1973年8月,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和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在北大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百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简称150机)。
197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建成启用。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内乱。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北京大学坚决拨乱反正,迅速恢复了学校秩序。1977年,国家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了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北京大学进入了在改革开放中振兴发展的新阶段。
1979年,成立力学系。1982年,成立社会学系。1983年,考古学专业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建系,同年成立王选教授任所长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北大逐步实行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了经济学院等多个学院。设立方正集团、北大青鸟集团等公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979年9月,党中央为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平反,并批准教育部任命其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大学7000多名师生参加国庆35周年庆典。北大游行队伍行至天安门前打出“小平您好”的条幅。
这一时期,北大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多领域合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96年10月,北大成为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8年5月,成为国家高等教育“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5月4日,北大百年校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讲话中要求全党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
2001年1月,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创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协议书》共同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同年,北大启动“元培计划”,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1~2002年,北京大学先后组建成立了政府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物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002年,时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选院士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4年5月,北大启动“燕京学堂”项目,为来自中国海内外一流大学的学生开设的一年制“中国学”硕士学位。9月3日,《北京大学章程》正式核准、生效。
2015年10月,北大校友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大学首次自主设计的学位证书,并于2016年1月起正式启用。北京大学学位证书融合了北大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力求美观、简洁、庄重、大气。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规定从2016年1月1日起,由各学位授予单位自行设计印制学位证书。
同年7月5日,北京大学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签署了《关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综合性大学联盟的共同宣言》,倡议成立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8月29日,学校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举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备忘录。9月20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正式揭牌。
2017年2月20日,学校与英国开放大学正式签约,创办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牛津郡校区。3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揭牌。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2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成立。
2018年1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现代农学院,并聘任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为首任院长。4月,入选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5月4日,北京大学在邱德拔体育馆召开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10月24日,北京大学牵头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是首个非官方非盈利性医学高等教育与医学学科建设协作组织。
2019年2月,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书,合办法学双学士学位课程;同月,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语言学”及“中国语言及文学”领域合办本科双学位项目。5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吉利学院签署协议,北京大学将利用吉利学院原校址进行办学,建设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12月,作为理事单位整体加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2020年6月29日,中俄数学中心成立。中俄数学中心由北京大学和莫斯科国立大学牵头,依托数学“双一流”建设联盟,联合国内相关单位和圣彼得堡大学等俄方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中心建设。 [23]9月,北京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大学战略合作签约暨北京大学国家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同月,加入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
2021年4月2日,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4月25日,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宣布,联手清华大学建立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进一步探索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4月29日,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揭牌成立。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成立;5月,生态环境部同意依托北京大学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大气臭氧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污染防治团队在大气氧化性和臭氧污染防治方面的长期研究。同月,北京大学入选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相继成立。9月6日,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正式启用,迎来第一批师生入驻。北大计算机系作为首批单位入驻昌平新校区。昌平新校区是北大近年来建设的第一个真正的大规模新校区,也是学校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9月30日,北京大学兰园书院正式启动。兰园书院首任院长由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教授、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柯杨担任。10月,北京大学正式官宣成立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意味着北大计算机专业正式由系升级为学院。中科院院士杨芙清任名誉院长。11月,北京大学智能学院成立。
2021年,“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大会上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也是全国首个校园自然保护小区。
2022年1月28日,北京大学发布“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招生简章。获得“物理卓越计划”录取资格的国内学生无需参加高考;2月14日,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4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成立;5月,入选英国政府“高潜力人才签证计划”。6月,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发布了第一辑《“健康校园”最佳实践》,北京大学作为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唯一一所获得铂金认证的中国高校,入选4个案例,成为全球130个案例中仅有的中国案例。9月25日,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成立大会在京举行。9月26日,2022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获奖名单,最终77位获奖者脱颖而出,其中有35位北大人,总数位居全球高校第一。11月,2023QS亚洲地区大学排名:北京大学超过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亚洲第一。
2023年1月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医院揭牌成立,标志着秦皇岛市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建成,对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月15日,北京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3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七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国际传播学会。3月30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北京大学排名第二。4月8日,联合成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4月13日,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在成都揭牌。6月16日,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在鄂尔多斯正式举行揭牌仪式。7月15日,北京大学上海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7月,入选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高校;生态环境部同意以北京大学为依托单位,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大气环境暴露与健康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11月,北京大学表示将设立郑州研究院。11月23日,北京大学本科招生网公布数学英才班和“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招生简章,面向全国选拔符合要求的优秀中学生。12月,北京大学宪法实施研究中心成立。
2024年3月,由北京大学、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建的北京大学昆山概念验证中心在北京大学揭牌。
2024年11月,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北京大学-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合实验室启动仪式举办。
2025年1月8日,北京大学地外样品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顺利举行,大会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办。2月25日,燕云Infinity智能化软件联合实验室在北京大学成立。3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月1日,北京大学前沿工程博士联合会成立。4月3日,中国农业银行与北京大学签署乡村振兴合作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北京大学设有人文、理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工学、医学7个学部,1个跨学科类,1个研究生院,共有11个学科门类,49个专业类,137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北京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6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29个,博士学位点262个,硕士学位点285个,国家一流学科49个,博士后流动站54个,全球前1%的学科(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VII库”ESI的统计)22个。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14位(前0.99‱),2024年世界大学材料学科排名US News全球第6,QS全球第16。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24日学校官网显示,北京大学有教职工1095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0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1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特岗学者205人,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74人,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8人。94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建设-
本科生培养
1、通识教育课程
北大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以“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为目标,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据2024年7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下设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自然与方法三大类课程,涵盖了62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了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课程,涵盖了300门通选课。
2、专业教育模式
北大尊重学生选择,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荣誉课程等适合不同志趣学生的多层次跨学科课程体系。各院系梳理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模块化培养方案,增大研究性学习项目和实践技能训练项目的比例;在条件成熟的院系设立“荣誉学士学位”,激励学生选修更具挑战性的课程并参与实践创新。
3、自由化的专业选择&辅修&双学位
北大鼓励跨学科专业学习,设立学生自主选修学分,加大非本院系课程比重,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强调跨学科的本科教育项目,开设“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古生物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跨学科专业项目,探索辅修学位申请制和双学位课程同质化管理,即辅修和双学位与主修课程采用相同教学和考核标准。
辅修无需申请,在学习年限内修完主修专业同时,完成辅修专业规定的课程及学分即可获得主修与辅修专业合一的毕业证书。
双学位需专门申请,在学习年限内修完主修专业同时,完成双学位专业的课程及学分即可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
4、日常化的学习生活体验
北大以发现和探究为中心,实施导师制、本科生科研项目、实验与实践课程和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鼓励教师参与本科生“小班课教学”改革、利用慕课等形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探索,激发学生获取新知、探索未知的潜能。此外,学校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建设“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改造教学楼公共空间、图书馆和校内公共区域,增加互动讨论区、交流活动区,促进师生交流。
5、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0月,北京大学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计7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7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个。课程建设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2门,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1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26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0项。基地建设上,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0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
6、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6、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北京大学未名学者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0年9月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研究生培养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的研究生教育可以上溯到二十世纪初,从1917年沙滩红楼的研究所,到未名湖畔的研究生院,再到新太阳学生中心,北大的研究生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1917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19年共招收研究生148名。1952年至1966年,共招收研究生1200余人。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北大的研究生教育以改进博士生、留学生的选拔方式为切入点,推动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分类指导和弹性学制,激励学术创新,规范学术行为;改革导师遴选机制,允许多种遴选方式并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跨学科人才培养为契机,推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
截至2022年3月,北京大学有在校研究生30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7000余人。共授予35467人博士学位,128656人硕士学位。
2022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北京大学计划招生30人。
留学生培养
据2024年8月16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每年来北大学习的留学生已经超过7000人次,留学生来北大学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申请攻读本科、硕士或博士等学位项目;也可以申请非学位项目,进修专业课程,补习汉语,从事专题研究,参加预科项目或短期培训项目,项目名录包括:本科生项目、硕士生项目、博士生项目、高级进修生项目、普通进修生项目、研究学者项目、预科项目、短期项目等。
继续教育
北大的继续教育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包括了各类党政管理干部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高校教师和访问学者进修访学、考试辅导和海外培训等。设有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据2024年5月24日学校官网显示,北京大学已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通过举办世界名校“大学日”、国际文化节、外国驻华大使演讲、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等活动。同时,北京大学还有百余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定期邀请大批世界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外国专家和高水平访问学者逐渐成为师资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留学生们也为北大的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大学每年接收来自世界五大洲100余个国家17000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中外学生通过交流促进和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开阔了国际视野。此外,北京大学作为中方代表机构,还与日本立命馆共同展开孔子学院的相关工作,双方于2006年4月18日签署了执行协议。
港澳台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在港澳台交流上,北京大学通过举办“国情研习课程”“社工培训课程”“政治经济文化沙龙”等活动,积极为港澳台各界提供智力支持,以帮助他们加深对祖国内地的了解,争取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也密切了同上述地区政界、学界和商界的联系。来自港澳台地区的青年学子也努力适应北大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
国内合作
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和西藏大学。2004年,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创立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每年举办一次。2022年9月2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创新研究院(中心)”。2024年4月17日,北京大学与浙江省政府签署支持建设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协议。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据2024年5月24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8个其他省部级研究基地。另外,北京大学还在全国各地布局了27个异地科研机构(异地研究院)。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26日,北京大学在信息工程、物理、化学、医药学、教育、艺术等领域产出大量的前沿科研成果,承担着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及重大专项项目成果奖、国家科学技术奖等。在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北京大学共获立12项(含单列学科)。在专利申请方面,北京大学平均每年申请专利1100余件。截至2024年3月31日,学校有效专利共计6116件,其中授权发明5622件,实用新型474件,外观设计20件。
-学术资源-
学术研究知识库共享设施
1、机构知识库
北大机构知识库作为支撑北大学术研究的基础设施,收集并保存北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与智力成果;为北大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系列服务,包括存档,管理,发布,检索和开放共享。
2、开放研究数据平台
北大开放研究数据平台以“规范产权保护”为基础,以“倡导开放科学(Open Science)”为宗旨,鼓励研究数据的发布(Publish)、发现(Discover)、再利用(Reuse)和再生产(Reproduce),促进研究数据引用(Citation)的实践和计量,并探索数据长期保存(Preservation),培育和实现跨学科的协同创新。
据2024年8月16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平台已经收录了北京大学中国调查数据资料库(包括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年度调查等)、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研究组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中心等跨学科的开放数据。
馆藏资源
1、图书馆
截至2024年5月26日,北京大学图书馆现由总馆与医学图书馆、学院(系)图书馆等众多分馆组成,馆员总人数达400多名,馆舍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000余万册(件),是国内最早收藏报刊的图书馆之一,所藏晚清至民国期间的期刊达一万余种,旧报纸六百余种,民国图书五万余册,数字资源总量3PB以上,总馆全年楼内服务350多天。图书馆还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汉文和民文纸质古文献达160万(件)。
2、地质博物馆
据2024年8月16日北大官网信息显示,该馆荟萃了1955年北大地质学系恢复建系以来的地学教学标本精华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学标本2000余件。
3、生物标本馆
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学者主持建立的生物标本馆。该馆馆藏量接近5万份。此外,该馆尚有少量的日本、朝鲜以及苏联时期莫斯科大学赠送的部分标本。
学术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该刊创办于1973年,双月刊,以反映北京大学师生研究成果为主,亦发表校外及海外作者的科研论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语言、文化、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还设有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概览、书评等栏目。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CCJ)2023年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202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1-2022(C)、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该刊创办于1977年,双月刊,主要刊登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及交叉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内容涉及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力学等领域。设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述评、科技前沿等栏目。被Engineering Village Compendex(EI)、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Communities(Inspec)、JST’s Bibliographic Databases(JST)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该刊创办于2001年,双月刊,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诊疗经验。开设有述评、专家笔谈、科研快报、重要进展简报、论著、获奖工作综述、临床病理等栏目。被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JST’s Bibliographic Databases(JST)、Medline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该刊创办于2003年,季刊,主要有专题研究、教育理论与历史、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时论等。主要读者对象为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等栏目。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CCJ)2023年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1-2022(C)、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该刊创办于1989年,双月刊,辟有图书馆事业、图苑传真、资源建设、服务创新、阅读推广、文献学、 图书馆史等栏目。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KUCCJ)2023年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202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1-2022(C)。
《物理化学学报》
该刊创办于1985年,月刊,报道化学学科、物理化学领域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发表物理化学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综述。设有亮点、综述、论文、专论等栏目。收录于Chemical Abstracts(CA)、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Communities(Inspec)、JST’s Bibliographic Databases(JST)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