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由教育部与北京市重点共建,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入选2011计划、10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清华大学的前身为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校先后恢复或新建了理科、文科、医学学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根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校园面积482.84公顷,建筑面积338.87万平方米,馆藏总量585.50万册;设22个学院、59个系,开设91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64个。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创办时间
1911年4月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知名校友
习近平、胡锦涛、朱镕基、杨振宁、邓稼先、吴邦国、张朝阳、常印佛
学校官网
http://www.tsinghua.edu.cn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一、清华学堂
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1、建立背景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经中美双方多次商谈,于1908年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2、游美学务处设立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周自齐为总办,范源廉和唐国安因“中西学问,均属精通”而任会办。
1909-1911年,游美学务处选送三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包括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刚复等。
3、清华学堂成立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二、清华学校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Tsinghua college),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学制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学生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
1916年清华学校正式提出改办完全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
1、师资教学
清华建校初期,以外籍教师为主。后来,中国教师逐渐增多并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干。在教学上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教材、教学法等仿照美国,重视英文训练,教学严格,考试频繁,淘汰率高。
高等科重视英文和数理等自然科学,到高等三、四年级,主要学习美国大学的若干课程。高等科毕业生一般可以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就读。
2、大学部
1916年,清华学校提出筹办大学的计划,得到外交部的批准。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纯以在国内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材为目的,不为出洋游学之预备”。1926年,大学部设17个学系。
3、国学研究院
1925年设立研究院,作为成立大学院之预备,研究院尽其始终仅设国学科,世称“国学研究院”。开办研究院旨在“研究‘中国固有文化’,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研究院实行导师制,开创了国学研究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新风气。1929年停办。
研究院“效仿旧日书院及英国大学制度”,“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其分组不以学科,而以教授个人为主。”
国学研究院四年中共招生74人,他们本着在清华所受之师教,或执教于大中学校,或任职于文化学术机构。
4、留美预备部
大学部成立之后,新招学生不再是留美预备生,称新制生;原有学生归于留美预备部,称旧制生。从1909年起,至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共培养、选送留美学生1280人。
5、学校标识
6、校园建筑&生活
7、爱国运动
1919年5月9日,清华大学在体育馆举行“国耻纪念会”。会上决议通电巴黎和会,要求与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1926年11月,清华成立了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
抗战前期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国立清华大学专属教育部管辖。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至1937年已发展为一所拥有文、理、法、工四个学院16个学系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管理
国立清华大学由校长“综理校务”,教务长、秘书长分管学校教务、行政事务,教师通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以及各专门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1936年,国立清华大学院、系设置如下图所示:
院系设置
二、教学科研事业
国立清华大学贯彻“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教育理念,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都具有广泛、综合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根据2025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22个学院,59个系,开设91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一、授权学科·截至2019年5月
类别 | 名称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个 |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中国史、物理学、世界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 |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 | 哲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建筑学、法学、土木工程、政治学、水利工程、社会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核科学与技术、体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医学工程、外国语言文学、城乡规划学、新闻传播学、风景园林学、中国史、软件工程、世界史、安全科学与工程、数学、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商管理、生物学、公共管理、生态学、基础医学、统计学、临床医学、力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机械工程、中西医结合、光学工程、药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医学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护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艺术学理论、电气工程、美术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设计学、心理学、天文学 |
仅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的博士硕士点·1个 | 天体物理 |
仅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 | 心理学、大气科学、科学技术史、交通运输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
仅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的硕士点·1个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 | 教育、工程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 |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体育、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建筑学、工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二、重点学科·截至2018年3月
类别 | 名称 |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 | 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药学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 | 数量经济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分析化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环境工程、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内科学、外科学(骨外科、胸心外科)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 | 物理化学、外科学(普外科) |
三、学科排名
清华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54个学科参评,评估结果为A类的学科有37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水利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21个学科获得A+评价,A+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
-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总数16835人,其中教师3860人,职工9891人,博士后3084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6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2910人。
国际知名学者加盟清华
考切尔·比尔卡尔:菲尔兹奖获得者,2021年6月正式受聘于清华。考切尔·比尔卡尔生于伊朗,是英籍数学家,曾任剑桥大学教授。加盟清华后,在求真书院任教,并参与推动“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奥马尔·亚吉(Prof. Omar M. Yaghi):2022年1月14日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奥马尔·亚吉(Omar Yaghi)1965年生于约旦首都安曼。美籍约旦裔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James and Neeltje Tretter化学讲席教授。
-教学建设-
一、本科生教育
1、综述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坚持和完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构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建设优质的课程,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成长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
、质量工程·截至2018年3月
数学 | 物理学 | 生物学 |
清华大学 |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15] |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 | 计算机软件(设5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化学、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建筑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管理、英语、物理学、车辆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生物科学 |
国家级教学团队·14个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综合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团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基础力学教学团队、理工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学团队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 | 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物理教学中心、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先进材料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 | 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化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建筑设计 | 建筑环境学 | 材料科学基础(1) | 电子显微分析 |
结构力学 | 混凝土结构 | 微积分 | 代数与几何 |
土力学 | 水力学 | 数学实验 | 大学物理 |
水工建筑学 |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 | 量子力学 | 基础物理实验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有机化学及实验 | 仪器分析 |
环境监测 | 环境工程原理 | 计量经济学 | 金融工程 |
工程材料 | 材料加工 | 创业管理 | 管理信息系统 |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 | 控制工程基础 | 经济学原理 | 现代生物学导论 |
机械原理 | 制造工程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
机械制图 | 工程热力学 |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 思想道德修养 |
传热学 | 燃烧理论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
汽车理论 |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 中西文化关系史 |
电路原理 | 电力系统分析 | 国际关系分析 | 英语写作(1~4级水平) |
高电压工程 | 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 |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 | 新闻采访与写作 |
计算机组成原理 | 计算机文化基础 | 综合造型基础 | 传统陶艺 |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 外国工艺美术史 | 动画设计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电子技术基础 | 室内设计 | 中国工艺美术史 |
模式识别基础 | 自动控制理论 | 大学体育 | 民事诉讼法 |
材料力学 | 理论力学 | 刑法学 | 机械制造实习 |
弹性力学 | 流体力学 | 实验室科研探究 | 软件工程 |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 | 化工热力学 | 电子商务概论 | 土木工程CAD |
中国新闻传播史 | 传统染织艺术 | 水处理工程 | 通信电路 |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 民法学 | - | - |
3、实践教学
清华大学在本科生中实施的SRT计划(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每年均有60%以上的本科生参加到学校支持的1000多个项目中;实施的海外研修计划、国际SRT、交换学习等系列项目,依托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进入国外一流教育、研究、公共机构的学习机会。
清华大学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赛事建设,构建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学科赛事体系,每年都有6000余人次学生参与百余项各级各类赛事。
X-Lab、创客空间等为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平台,创客日、创意咖啡、创新课程、创业讲座、创客竞赛以及校友导师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中培养首创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领导力、商业技巧和社会责任。
清华大学坚持“走出去”实践模式,本科生每年都有4000多人次分赴全国各地300余个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暑期教学活动。
2022年1月8日消息,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为神农架国家公园颁发“2021-2022学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地学系一星级基地”证书。神农架国家公园作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地学系基地,让社会实践成为清华大学与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
4、国家级教学成果
自198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起,清华大学共获得126项奖励。近三届获奖情况为: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2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0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7项,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5、特色项目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2009年,“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将各方面办学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和钱学森力学班均已开班,并入驻清华学堂。2017年,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加入“学堂计划”,学校尝试在文科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9年5月,人工智能班加入“学堂计划”。截至2019年5月,学堂计划共计8个班,每年约200人。
新雅书院
新雅书院是清华大学2014年成立、2016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住宿制文理学院(residential liberal arts college)。书院秉承渊博雅正、器识为先、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以通专融合、学科交叉为导向,探索“文理、古今、中外会通”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满足单一学科培养并具有较大综合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文理通识教育和富有弹性的、跨学科的专业教育;培养文理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突出、在各行各业能够发挥先导作用的创新型卓越人才。
新雅书院文理兼收,通专并举,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第一年以在书院的“教育特区”里接受优质的小班通识教育为主,一年后根据个人能力和志趣,从容、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身潜能的专业。
二、研究生教育
自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至2018年10月,清华大学已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107936人,其中博士学位19673人、硕士学位88263人。此外,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清华大学授予27人名誉博士学位。
1、博士教育
清华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结合清华大学具体情况制定了《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基金管理规定》。
其中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基金分为: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基金。
1999年至2013年,清华大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共115篇。
2、硕士教育
清华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结合清华大学具体情况制定了《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清华大学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原则意见》。
2022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30人。
3、国际化培养
多层次多模式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2018年,清华大学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生294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37名,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面向中外研究生开设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46项和英文学位项目25项。
英文课程建设
2017-2018学年,清华大学共有37个院(系、所)开设502门英文研究生课程,比2016-2017学年增加80门。其中,联合培养项目和英文学位项目开设课近380门,约390名教师参与授课。
三、国际学生培养
1950年12月,清华大学接收首批外国留学生14名,这也是新中国接收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截至2017年,清华大学累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3万余人。
截至2018年3月,来自120多个国家的2800多名国际学生在清华大学攻读学位,包括1200余名本科生,1600多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此外,每年有近千位国际交换、访问学生来校进行课程学习与合作研究。2018-2019学年度,清华大学将有15个本科大类、超过100个硕士专业和80个博士专业招收国际学生,其中18个硕士项目与7个博士项目为全英文授课学位项目。
四、继续教育
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清华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并统筹管理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2002年初,学校进行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定位于非学历非学位,成立了继续教育处,负责对全校非学历非学位继续教育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继续教育学院改制成为二级实体学院,专门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
清华大学是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人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并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理事长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继续工程教育教席设在清华大学。
-合作交流-
内容。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23日,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440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76个,自主设立的科研机构共135个,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29个。
-研究成果-
一、科研项目承担
1、综述
科研项目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是清华大学科研项目和经费的重要来源。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2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4项,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基础研究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校立项604项,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项目201项,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基金项目87项,全年合同额近35亿元。文科院系新增课题812项,到款经费超过3亿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
2023年,清华大学推出了支持中英双语的对话机器人ChatGLM。
2024年7月16日消息,空军军医大学病理学科研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和商汤医疗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病理大模型——PathOrchestra。
2、新立重大项目
2018年,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有10项,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项目有15项。
3、重点推广项目
《清华大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汇集并展示了清华大学年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学校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由该刊发布的科技成果着眼于公共安全、能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卫生等领域,作为学校向地方、企业重点推广的项目,从而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持续研究。
二、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
1、成果奖励
截至2016年底,清华大学累计获国家级科技三大奖共52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87项。
2017年度,清华大学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
专利技术
2017年,清华大学国内申请总数2636项,国外申请总数492项;国内授权总数2019项,国外授权总数380项;有效维持专利管理约9200件,对专利申请前,申请中、授权后、维持中、运营中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及归档保存;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2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项。
2016年,清华大学在美国专利授权量名列全球大学第5位。
2024年1月30日消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清华大学申请一项名为“神经网络训练计算架构及加速器“,公开号CN117474048A,申请日期为2023年9月。
2024年2月2日消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清华大学申请一项名为“基于语义感知的密码库模糊测试方法、装置及设备“,公开号CN117494101A,申请日期为2023年10月。
2024年2月5日消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清华大学取得一项名为“基于火焰合成的质子传导中温燃料电池电解质及制备方法“,授权公告号CN115055067B,申请日期为2022年5月。
3、论文著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清华大学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起,已经连续24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
截至2017年9月,清华大学2007-2016年被SCI收录的论文共有35960篇,计517103次被引用。2016年,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5023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5160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S)收录的论文1764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清华大学第一发文单位论文270篇;被人文与艺术引文索引(A&HCI)收录的第一发文单位论文17篇。
2017年,清华大学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111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89部。
2022年10月,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带领的自动化系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提出突破光学像差世界难题新路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上。
4、标准
2022年8月,清华大学等33家单位编制的《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南》发布。
-学术资源-
一、学术期刊
1、《清华大学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包括三种期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其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Ei、CA、MR、РЖ、INSPEC、Zbl等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在中国历次全国性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一等奖,1999年建国50年评优活动中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1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双高”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2015年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IF达到1.063,被Engineering index(Ei,USA)、INSPEC、SA、Cambridge Abstract等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为“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单位。
2、《世界建筑》
《世界建筑》为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
3、《装饰》
《装饰》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核心期刊、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全国百家重点图书室推荐期刊,连续三届(首届、第二届、第三届)获“国家期刊奖”。
4、《清华法学》
《清华法学》为CSSCI来源期刊(正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重要转载来源期刊、CLSCI十六种法学核心期刊之一。
5、《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
二、馆藏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2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578.61万册(件),形成了基本覆盖全学科、包含丰富文献类型和载体形式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读者可使用的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24万册;期刊合订本约63.44万册;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1965种;本校博、硕士论文17.12万篇;缩微资料2.82万种;各类数据库938个;电子期刊17.44万种;电子图书845.12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1315.39万篇。
档案馆
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始于1905年,包括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各主要历史时期的文书档案;清华建校以来的学生学籍注册卡、成绩卡;科研、工程项目档案;历年获奖教材;学校各建筑物基建档案、图纸;纸质、电子版研究生论文档案;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个人档案,以及著名校友实物档案,大量声像档案等等。截至2014年3月,案卷总数达14万余卷,以件为保管单位档案总数约38万件,总排架长度3344米。
艺术博物馆
艺术博物馆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整座博物馆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达9000平方米,藏品有1.3万余(组)件,绝大多数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1956年以来的收藏、校友和社会贤达捐赠。品类包括书画、染织、陶瓷、家具、青铜器及综合艺术器6大类。开馆首展共呈现了7个板块的11个展览,既有原藏于美术学院的大量珍藏艺术品,还有远渡重洋而来的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等世界级艺术珍品,既有极具独特学术价值的“清华简”文献,也有清华大学历史上著名学者教授的手札文稿。
学术交流
一、会议论坛
1、清华论坛
清华论坛主题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关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清华论坛2005年10月举办第一讲,截止到2018年11月22日共举办85讲。
2、国际学术会议
2017年,清华大学共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近百次,部分重要学术会议包括“第四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暨2017国际积极教育国际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和平论坛”、“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峰会”、“生物大分子:结构、催化和调控国际会议”、“第16届国际传热大会”、“2017IEEE图象处理国际会议”、“第六届世界摩擦学大会”等。
二、科研合作
1、部委合作
清华大学先后与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环保部、工信部、水利部、建设部等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其中清华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海洋局等部委开展的战略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在与国家各部委合作的过程中,一般包括专项技术联合攻关、设立科研基金、合作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咨询与服务、高技术装备应用、共建科研中心等多种形式。
2、地方合作
清华大学校地合作的具体模式为:以项目为龙头,带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立校地科技合作基金;与重点地区共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
3、校企合作
清华大学在1995年成立了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简称“企合委”),1996年成立企合委海外部,自1995年成立起,已有中国海内外成员单位190家。
2025年3月25日,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4、海外合作
清华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海外知名跨国企业通过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框架合作、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设立合作研究基金、海外技术许可与转让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开展前瞻性、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