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医学院是一所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是福建省三所医学类本科高校之一,也是厦门市和闽西南唯一的医学类本科高校。办学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在鼓浪屿创设的医学专门学校。学校传承“德厚立人、术湛立业”的校训,弘扬“阳光、大气、善良、感恩”的校风和“忠诚、团结、实干、创新”的学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学院校实际相结合,凝练形成富有厦医特色的“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单位尽责、对患者尽心”的“四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理念,立足厦门、面向福建、辐射全国,致力于为医疗卫生行业和医药、健康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学校前身为厦门护士学校、厦门医士学校、厦门助产学校,1953年因该地医学类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三校整合成立了福建厦门卫生学校;厦门卫生学校为市属中专。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厦门医学院。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总占地面积885亩(现校园面积520亩,二期用地365亩),目前总建筑面积28.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4.23亿余元,图书馆藏书74.79万册,电子图书69.99万种;有11个教学机构,3个教学辅助机构,2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2所教学医院和128个校外实训基地,开设17个本科专业;有在校生8592人,教职医护员工3049人(含2所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443人。
历史沿革
鼓浪屿医院卫生学校
1924年,鼓浪屿救世医院增设护士学校。
1941年12月,鼓浪屿沦陷,鼓浪屿救世医院被迫停办。
1950年,抗战胜利后学校复办,黄桢德任院长
1951年,厦门医士学校、厦门第一护士学校并入救世医院医学专门学校,成立厦门卫生学校。
1951年5月,首届医士班招生28人,学制二年,经费由省卫生厅拨给。学习课程选用医学院的部分教材。
1952年上半年,招收医士科第2班。
1952年8月,厦门医士学校招生纳入全省统一招生,招收新生51人,学制三年,编入医士科第3班。
1953年因该地原有医学类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厦门护士学校、厦门医士学校、厦门助产学校三个学校合并,整合成立福建厦门卫生学校 [5],校址在白鹿路24号,属厦门市卫生局管辖。
1958年,学校分为市第一医院医务学校和鼓浪屿医院卫生学校,
1953年9月,医学专门学校、护士学校与厦门护士职业学校、厦门医士学校和厦门第二医院护士学校合并为“鼓浪屿医院卫生学校”。
1960年学校首开中医士专业,首次招收24名新生,学制四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学校停止招生。
1963年,鼓浪屿医院卫生学校迁到石泉路7号原厦门卫生学校旧址,恢复厦门卫生学校旧称,“文革”期间学校停办。
厦门卫生学校
1976年底,学校复办,校名改为福建省厦门卫生学校。医士专业于同年12月份向全省招收工农兵学员52人,学制二年。
1977年元月份,复办后首批新生报到入学,开始接受中等医学教育。
1977年8月,学校初次增办中医士专业,招收48名学生,学制二年。
1979年6月,学校获准开设医学大专班。7月份通过高考入学考试,录取58名考生入学接受高等专科医学教育,编入医学大专班,学制三年。
1982年增置口腔门诊部。
1985年在口腔门诊部基础上建成厦门市口腔医院。
1994年8月,学校增设妇幼医士专业,首次招生40名,学制三年。
厦门卫生学校原来为市属中专。
2001年10月,厦门市政府办公厅批准成立厦门医学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处,并挂牌。
2002年5月,筹备名由厦门医学职业技术学院更为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8月,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学校与福建医科大学联办医学大专班,以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名义面向全省招收临床医学44人,学制三年。
2007年3月,学校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14年8月,学校规划建设502亩的新校区。
2015年7月14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立厦门医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
厦门医学院
2016年3月,学校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厦门医学院。
2020年3月4日,福建省学位委员会批复同意厦门医学院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4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2021年1月14日,学校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在福州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2022年5月20日,厦门市海沧医院举行加挂名称揭牌仪式,加挂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厦门市第六医院两块牌子,正式成为学校第三家非直属附属医院。
2023年6月,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公布2023年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名单,其中,厦门医学院等厦门地区高校增加45个专业。 10月,厦门医学院附属龙岩人民医院揭牌仪式在龙岩人民医院举行。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3049人(含2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443人,有博士学位146人,硕士学位2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97%;有正高职称87人,副高职称16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66%,另有外请教师1246余人;聘请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为呼吸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附属第二医院名誉院长;共有103人次获得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省高层次人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青年教学名师、省级青年教学能手、省级青年教坛新秀、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市本土领军人才、市拔尖人才、市台湾特聘专家、市台湾特聘专才、市杰出青年人才、市创新创业人才、市高层次留学人员、市高层次人才等称号;有本科教学团队2个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11个教学机构,3个教学辅助机构,2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2所教学医院,开设17个本科专业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实训基地3个,全国健康服务类、养老服务类示范点各1个,一流课程1门,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立项建设专业12个,实验教学中心9个,虚拟教研室1个,一流课程42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73项。市级重点专业7个;建有2个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别和口腔类别)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和128个校外实训基地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国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成果奖1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省级包括教学成果奖6项。2018年以来,在第四、五届全国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2项;在第一、二届全国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福建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在福建省第一、二、三届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专项奖3项;学校五次获“最佳组织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开展对口帮扶;与台湾海洋大学、台湾阳明大学、台湾慈济科技大学、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台湾弘光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院校开展师生互访交流;与韩国大田大学、韩国金泉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国家CMA认证的分析测试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9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科研立项1021项,横向课题128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及厦门市科技进步奖、医学创新奖等奖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306项;发表自然社科类和社会科学类论文2666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图书馆馆藏总量约为144.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74.8万册,电子图书70万册,现有纸质期刊620种,报纸40种。引进和购置数据库21个,其中中文数据库16个,外文数据库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