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简称“集大”,英文名称为Jimei University,英文缩写“JMU”,位于厦门市,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福建省教育厅管理的高等院校。学校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自然资源部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
学校发端于陈嘉庚先生1918年以来在厦门集美学村创办的系列专门学校。1994年10月,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原交通部所属的集美航海学院、原农业部所属的厦门水产学院、福建省所属的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和厦门市所属的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高等学校合并组建为集美大学。 学校于1999年1月实现实质性合并。2004年,厦门市工业学校成建制并入集美大学。 2013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正式批准集美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等2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18年,集美大学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该校入选高峰学科建设学科2个,高原学科建设学科4个。
截至2024年4月,集美大学总占地面积2344亩,校舍建筑面积约103万平方米。学校设有20个学院,在校生30000多人,现有专任教师1500人左右。学校建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9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该校现有77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历史沿革
集美大学由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五校于1994年合并组成。2004年,厦门市工业学校成建制并入集美大学。
初创时期
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在集美村创办了集美小学,在学校筹建过程中发现当地小学师资紧缺。为解决师资问题,他准备筹办师范学校。1918年3月10日,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正式开学,学生196人。 同年12月,学校正式定名为集美师范学校。
1920年2月,陈嘉庚创办了集美学校水产科。同年8月,他又创设了集美学校商科。
1923年,陈嘉庚向当时的集美学校校长叶渊提出创办集美大学的主张。 1923年至1926年间,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农林部、国学专门部和幼稚师范学校。1927年至1936年,集美学校进行整改,将师范、水产、农林等部改为校
内迁时期
1936年,集美师范学校被旧政府以“统制”为名勒令停办。 1937年,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在内的学校师生因卢沟桥事变被迫离开集美村,内迁到安溪县。1938年,迁到安溪的各个学校合并成为“福建私立集美联合中学”,原来的各校改设为科。
1939年,由于当时政治局势恶化,集美联合中学的水产航海科、商科被迫脱离学校,迁往大田县,组成“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 1941年8月,原水产航海独立成校,名为“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商科独立为“私立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各校陆续迁返集美,于1946年全部迁回厦门
合并建校
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原内迁各校迁回集美村后,集美师范学校于1958年迁至鼓浪屿,更名厦门师范学校。同年,创办厦门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学校更名厦门师范学院。经教育部批准,于1978年创建厦门师范专科学校。该校在1980年被批准改名为集美师范专科学校
集美航海学院
抗战胜利后,原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从安溪迁回集美。1951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福建私立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并实现独立办学。水产航海于1958年分别成为集美航海学校和集美水产学校。集美航海学校在1978年改办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1989年,该校升格为集美航海学院
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原私立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于1945年迁回集美原址。该校于1952年更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财经学校。1956年,学校由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集美财经学校。厦门纺织工业学校、泉州食品工业学校于1959年并入该校,合并后的学校名为集美轻工业学校。1965年,学校分成轻工和财经两所独立的学校,其中财经学校定名为福建财经学校。1969年,福建财经学校因文革被迫停办,又于1973年复办并更名为福建省财经学校。1985年,集美财政专科学校正式批准成立。 集美财政专科学校在1994年3月更名为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厦门水产学院
上海水产学院于1971年迁址厦门集美,并改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厦门水产学院部分院系迁回上海。
福建体育学院
福建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福建省体育专科学校。1959年,在福建体育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福建体育学院。 1974年,福建体育学校在厦门集美航海俱乐部成立。1978年,在福建体育学校的基础上复办福建体育学院
1994年10月,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五所学校合并组建集美大学。学校于1999年实现实质性合并。2003年,集美大学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厦门市工业学校于2004年成建制并入集美大学。2013年,学校获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同年,该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4年,学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于2018年被列入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5年1月15日,集美大学海工高端装备技术转移转化研究院揭牌,正式入驻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20个二级学院,开设77个本科专业;拥有34个研究生专业,其中硕博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型19个, 分布在18个二级学院。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0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该校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8个学科为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其中特色重点学科2个),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干学科2个,福建省高峰学科2个,福建省高原学科4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500人左右,其中院士10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6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83人、市厅级高层次人才400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集美大学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与全球130多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还利用校址所在地厦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优势,与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高校建立了联盟合作关系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集美大学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9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高校特色新型智库、21个省级高校创新平台/研究基地、10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拥有一艘世界上最大的教学实习船“育德”轮(截至2024年5月)。 “实验2”科考船于2024年落户集美大学,作为学校实验教学用船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包括原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56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集美大学图书馆有纸质文献345万余册,中外文纸质现刊775种。其中,图书馆收藏了清代古籍800余册,民国文献2600多册,以及《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民国丛书》等影印版文史典籍。该校图书馆还形成了嘉庚文献、航海科技、水产科技等领域的特色馆藏。学校有电子图书1531万多册,电子期刊3.9万余种。学校引进了引进了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ScienceDirect、SCI、ESI等65个中外文数据库。该校还自建了《陈嘉庚研究数据库》、《华侨华人文献库》、《水产科技数据库》、《集美大学机构知识库》、《集美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5个特色专题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