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厦门大学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厦门大学(Xiamen University),简称厦大(XMU),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主校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高校,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牵头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

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1928年3月,获得私立大学政府立案。1929年至1933年,陈嘉庚企业因世界经济危机被迫收盘,厦大办学无力维持,他将厦大无条件献给政府。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改归国立。同年9月,因战争关系,学校迁长汀办学。 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1998年,被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计划。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四个分校,设有6个学部、35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开设106个本科专业; 拥有36个博士后流动站,4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00余人

历史沿革

私立厦门大学

1919年7月上旬,陈嘉庚在厦门发出《筹办福建厦门大学校附设高等师范学校通告》。1920年,校址获批。同年8月,拟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成立董事会,推举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正式成立,创办初期,厦门大学包括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21个系。1926年10月10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928年3月,厦门大学获得私立大学政府立案。1929年至1933年,陈嘉庚企业因世界经济危机被迫收盘,厦大办学无力维持,他将厦大无条件献给政府。

国立厦门大学

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改归国立。同年7月6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萨本栋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

1937年9月4日,由于日军侵犯厦门,学校迁至鼓浪屿;12月24日,开始迁移;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达。1月17日,开始上课;3月10日,新学期开始注册,厦大成了最接近战区坚持办学的高校。长汀地处抗战后方,方便东南各省学生升学。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江西、广东等地青年学生纷纷报考厦大,辗转来长汀就学。在闽西长汀期间,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同年8月,创设土木工程系,萨本栋兼任系主任。

1940年初,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的意见,将新办的福建大学并入当时搬迁至长汀的厦门大学,拟将厦门大学改名福建大学,后因师生反对交涉而作罢,厦大姓名保留。

1944年5月,萨本栋校长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由理学院院长汪德耀教授担任代理校长。 同年,增设航空工程系。 抗日战争胜利时,厦门大学存有文、理、法、商4个学院、15个系,学生由三百人增至千余人。

1945年9月,法国国授理学博士汪德耀教授成为厦大校长。12月,厦门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厦门鼓浪屿先行上课,成为全国最早在收复的沦陷区中上课的第一批学生,厦门大学也成为全国最早在收复的沦陷区复课的一所大学。 

1946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长汀、鼓浪屿两地同时举行建校25周年庆祝活动;6月1日开始从长汀迁回厦门。7月,厦门大学设立海洋学系。同年12月,设立经济研究所。 1948年,厦门大学发展为5个学院、18个系。 

新时代厦大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市军管会于10月20日委派军代表吴强、肖枫接管厦门大学。

1950年1月6日,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陈嘉庚视察厦门大学,决定继续增建教学大楼、大礼堂、师生员工宿舍。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大调整。厦门大学许多优势学科被调整到其他院校或组建新的高校。院系调整后,厦门大学成为当时全国14所文理综合性大学之一。

1956年10月,成立南洋研究所和华侨函授部。1958年9月,厦门大学设立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所,并创办了《中国经济问题》学术刊物。研究所面对中国现实的经济问题开展研究,并面向地方,面向东南亚,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及东南沿海经济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专门研究,成为中国经济史主要研究阵地之一。 

1963年9月,厦门大学被国家列为直属教育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成为当时中国26所部属重点大学之一。

1982年,厦门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经济学院。 1983年8月,福建省政府与厦门大学联合创办厦大艺术教育学院和政法学院,加快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首开地方政府与重点大学联合办学的先河。

1993年3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倡导成立“外经贸企业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发动一批外经贸企业支持厦门大学办学。

1994年5月,国家教委与厦门市政府分别签订共建厦大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协议书,厦门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实行国家部委与地方政府探索“共建”发展模式的直属高校。1996年,福建省政府与夏门大学共建海洋与环境学院。

21世纪的厦大

2002年,入选首批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名单。2003年,设立嘉庚学院。 2005年,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2006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111计划”)首批立项名单;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入选第一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 2010年,学校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国家“珠峰计划”)。2011年12月,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在北京签署《重点共建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厦门大学。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9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获中国教育部批准建设,开办本硕博教育,是国家重大境外办学项目建设之一,分校于2016年投入使用。同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4年,学校牵头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4月6日,学校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下设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三个系。截至2016年1月,厦大共有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分别为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物理学、数学。 

2017年2月,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2019年3月,学校整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人口研究所、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研究所组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12月,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合办的“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同年,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自贸区研究联盟成员。 

2022年11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宣布撤销,将原人文学院下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调整为学校直属教学科研单位,在原历史系的基础上成立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023年11月26日,厦门大学成立国际传播研究中心;12月1日,发起成立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联盟 

2024年3月,厦门大学新增运动训练本科专业;3月9日,厦门大学成立未来教育研究中心。11月25日,厦门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12月13日,厦门大学-东软医疗磁共振联合研发中心签约仪式暨物理智能磁共振技术与产学医合作论坛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举行。 

2025年1月2日,厦门大学百度飞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1月23日,无锡高新区与厦门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建厦门大学无锡研究院、无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设立厦门大学无锡合作基金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6个学部、35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开设106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74%。共有两院院士15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4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8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84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254人次;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世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教学奖等一批师德典范。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博士后流动站3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5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个专业(类)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11个专业(1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现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2017年3月,第2届世界芭蕾舞比赛在日本东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124名选手参赛,厦门大学副教授李娜携其学生欧锐代表厦门大学参加该赛事。欧锐凭借原创独舞作品《萌动》获得现代芭蕾舞成年组金奖,李娜获教师奖

交流合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构建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新格局。已与境外277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与54所世界知名高校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牵头发起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学校贯彻落实中央支持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打造台湾师生登陆“第一家园”,已成为台湾研究的重镇和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前沿。学校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已在五大洲12个国家建设14所孔子学院、1所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下设34个孔子课堂,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承建数量最多、孔子学院分布最广的中方合作院校之一。2013年9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获批建设,成为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由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全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校园、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的海外分校,被誉为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一颗明珠;已开设24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专业、7个博士专业,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校生8500余人、教职员工500余人,生源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马来西亚总理阿普杜拉·巴达维、新加坡副总理贾古玛、韩国前总理李洪九、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英国前副首相彭仕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总统乔治·理查兹、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拉赫蒙、新西兰总理罗伯特·马尔登、马来西亚上议院议长敦·澳马尔·翁毓麟、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民主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马耳他总统阿加塔·巴巴拉女士、泰国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玻利维亚副总统兼国会主席路易斯·奥西奥·圣西内斯等相继参观访问了厦门大学。另外,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马来西亚外交部长希沙慕丁等中马两国政府官员都对厦门大学设立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表示支持及肯定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3月,学校自然科学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在《科学》《自然》《细胞》及其子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7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3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项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项,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32项成果获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3项;厦门大学在台湾研究、南洋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南海研究等领域已经形成自身特色,实力居国内高校前列。 

2022年9月,由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格里菲斯大学以及中国厦门大学、江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两国多所科研机构参与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大气压冷等离子体能够抑制冠状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为研发可预防新冠病毒的鼻喷剂等药物打下基础。相关论文近日已发表在澳大利亚《诊断治疗学》期刊上。 

2024年1月,厦门大学两项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分别是“首个戊肝病毒尿液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和“在研国产九价HPV疫苗与进口疫苗效果相当”。 同年3月,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团队科研成果“全球海洋生物碳泵估算研究取得突破”成功入选2023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3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局创新研发中心1个,福建省创新实验室3个。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厦门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1年,总面积约10.3万平方米。其中总馆位于思明校区,另有法学、艺术、海韵学生公寓等分馆;翔安校区拥有德旺图书馆。总分馆之间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随着漳州校区图书馆、马来西亚分校图书馆的相继建成,厦门大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截至2023年12月,馆藏总量达1416万册。其中,纸本馆藏约486万册,电子馆藏约930万册,数据库计193个。纸本馆藏涵盖各个领域,哲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文献尤其丰富,在东南亚和台湾研究的资料建设方面颇具优势。馆内还藏有大量古籍线装书、缩微平片等资源,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厦门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主要成员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学科中心馆,福建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此外,与国内外多家大学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和出版物交换关系,是环太平洋研究图书馆联盟(PRRLA)成员馆。教育部在此设有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此设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厦门大学传习所,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授牌机构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