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浙工大(ZJUT),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东部沿海地区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也是教育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
浙江工业大学始建于1953年,其渊源可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其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和浙江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浙江工业大学。1994年、1999年和2001年,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和浙江建材工业学校陆续并入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学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该校成为国家“2011计划”首批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2015年4月,其入选浙江省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有朝晖、屏峰、莫干山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334亩,馆藏图书1294万余册。设有26个二级学院和1个部,1个独立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65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2个;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21053人、各类研究生15468人、留学生1158人;在校教职工3378人,其中专任教师2488人。其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浙江工业大学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5个发展阶段。
杭州化工学校
1953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宣布组建杭州化学工业学校,将浙江省温州工业学校、浙江省杭州工业学校化工科、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化工科合并,并选址杭州市建校,校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同年9月14日开学,并设立温州分校。该校设无机物工艺、分析化学、化学工厂机械装备等3个专业。学生835名,教职工152名,1954年9月分校撤销。
浙江化工专科学校
1958年6月,杭州化工学校归属浙江省人民委员会领导,校名改为浙江化工专科学校,当年招收专科生,设基本化学、化学工程、化工机械、有机合成等5个专科专业,学制为2年。另外还以化工机械、化学工程专科五年制的名义,招收初中毕业的新生入学(不久,改为二年制预科,结业后重考本科)。专业总数达12个(其中7个中专专业为无机物工艺、分析化学、化学工厂装备、炼油工艺、有机化学、化工仪表等)。
浙江化工学院阶段
1960年2月,浙江省决定以浙江化工专科学校为基础建立生产、教学、科研三结合的化工基地,并入衢州化工专科学校,建立浙江化工学院。校址选在衢州城南12公里的烂柯山下,1960年2月破土动工,半年时间抢建了1.25万平方米的校舍。同年9月,学校分衢州、杭州两地进行教学。开学时,定校名为乌溪江化工学院。1962年8月,校名改为浙江化工学院;同时撤消杭州分部,中专恢复杭州化工学校建制,改由浙江省化工厅领导。
1963年7月,浙江化工学院、杭州化工学校又同归化工部领导,浙江化工学院迁回杭州原址(浙江化工专科学校),两校共同使用杭州化工学校校舍。1965年11月,学校再次归浙江省管理,浙江化工学院又迁回衢州原址办学,杭州化工学校仍留在杭州,由省化工厅领导。在1960~1965年中,浙江化工学院经历了“五年三迁”。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浙江化工学院管理机构瘫痪;连续4年停止招生,1970年7月,在全省高等院校撤并中,杭州化工学校被撤销,并入浙江化工学院。
1977年,浙江化工学院根据浙江省建设需要,除恢复本科无机工艺、基本有机合成、化工机械3个专业外,增设工业分析、农药化工、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4个专业,突破了单一的化工专业模式。1978年又增设化工设备防腐专业,本科专业达到8个。
浙江工学院
1978年5月,浙江省委下文创办浙江工学院,校址选在西湖区上塘公社潮王、东新大队,规划用地430亩,按3000学生规模设计,1979年4月4日破土动工。1980年,浙江化工学院作为建校基础并入浙江工学院。同年8月,浙江工学院临时党委成立,确定了边基建、边迁校、边办学的方针。同时招生专业增加到12个(其中本科专业11个),自1981年起,按新校舍的建设进度,每年新生杭州入学,在衢州的教职工和图书、仪器、设备则分期分批迁来杭州。至1984年,学校搬迁完毕,衢州分部随之撤消
-蓬勃发展-
1991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开始与祖籍嘉兴的台湾实业家张子良先生洽谈捐资在浙江工学院基础上共建浙江工业大学之事。同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张子良先生签订了《张子良先生捐资兴建浙江工业大学的协议书》,接受捐资1000万美元,省人民政府配套费6000万元人民币。
1992年4月,举行了浙江工业大学子良教科大楼奠基典礼暨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开工仪式,通过一年余的筹建,具备了建立浙江工业大学的基本条件。1993年12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将浙江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1994年11月,浙江省政府将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所属的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浙江工业大学。1999年7月,浙江省政府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并入浙江工业大学。2001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将省建材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并入浙江工业大学。
2009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浙江工业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浙江工业大学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成为中国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5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入选浙江省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 。
2019年10月,浙江工业大学与上海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5所学校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将在推动创新资源集成、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协同发展 。同时,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正式开园。2020年10月,浙江工业大学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
2024年2月4日,浙江工业大学与拱墅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拱墅区浙工大未来技术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超8亿元,合作开展人才引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等相关工作 。7月16日,在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政府共同指导下,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和德清县人民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共建地理信息学院。7月27日,浙江工业大学地理信息学院揭牌。12月9日,浙江工业大学天台工程师学院成立。
2025年1月2日,浙江工业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成立仪式在朝晖校区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设有26个二级学院和1个部,另有独立学院——之江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65个,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2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9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有在校教职工3378人,其中专任教师2488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浙江工业大学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含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专业21个,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优秀研究生课程30门,省级现代产业学院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3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3个,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23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52门
教学成果
2022-2023学年,浙江工业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其中高等教育(本科)1项、高等教育(研究生)2项、职业教育二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单位获职业教育一等奖1项,以第三完成单位获高等教育(本科)二等奖1项 。
截至2024年,浙江工业大学入选“111计划”、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亚洲规划院校联盟(APSA)、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浙江工业大学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即:与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合作的国际贸易与金融硕士学位项目;与瑞典布莱京厄理工大学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项目、与澳大利亚联邦大学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项目 ,有100多个国际合作伙伴,分布全球30多个国家,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欧文分校、河滨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有国家级研究中心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9个 [1],建有教育部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牵头建设)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6个、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10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浙江省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个、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浙江省外国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远洋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行业协会重点实验室5个、行业协会工程实验室2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5月,浙江工业大学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0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4项,省部级一等及以上科技奖112项。“十三五”以来,全校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35项,其中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牵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牵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61项,其中一等奖16项(含省重大贡献奖)。牵头获行业协会、联合会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以上39项;牵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9项,浙江省专利金奖6项,优秀奖3项,中国石油和化学行业专利奖4项(含金奖1项)。“十三五”以来,学校发表 SCI论文20206篇,其中JCR-Q1论文8674篇、JCR-Q2论文 4892篇,总被引频次346401次
重大科研项目
截至2023年12月,浙江工业大学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7项,中央财政资助经费3.7亿余元。获资助政府间国际\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11项,青年科学家重点专项2项。“十三五”以来,学校获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98项。其中,重大科研仪器项目2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重点项目7项,重点专项项目2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33项,杰青项目2项,优青项目13项,海外优青项目8项。2023年新签订横向项目1093项,其中,合同金额千万元以上重大横向项目9项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浙江工业大学馆藏图书达1294万余册,其中印刷型图书347.1万余册,电子图书209.5万余册,电子型期刊143万余册,硕、博士论文594.9万余册。数据库73个,其中中文数据库30个, 外文数据库43个。主要收藏中、英、德、法、日、俄等文种的专业文献,文献覆盖文、理、工、法、农、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学科门类,尤其以化学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经贸管理等类文献最为丰富。
学术刊物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73年,双月刊,是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浙江工业大学主办,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综述等理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创刊以来4次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截至2024年5月),2020年获得“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2021年获得“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