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福建农林大学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福建农林大学(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福建农林大”,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海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由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福建省人民政府 三方共建,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大学) 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

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为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 、“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高校

学校创建于1936年,在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福建省立农学院基础上建立。1952年,原厦门大学农学院和福州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学院。2000年10月,原福建农业大学和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福建农林大学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金山、旗山、安溪、南平4个校区(基地),校园占地4900余亩;设有23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84个;拥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本科生2.5万余人、研究生1万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福建农林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和成立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 

  • 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

私立福建协和学院于民国25年(1936年)创办农学、农业经济学两个系。1938年,学校内迁邵武县办学。1940年春,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在邵武诞生。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福建协和大学迁至福建省福州市魁岐乡。 1951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福州大学,协和大学农学院更名为福州大学农学院,仍在原址办学

  • 福建省立农学院

福建省立农学院创办于民国29年(1940年),设农艺、园艺、森林等7个系,校址先在永安县,抗战胜利后迁到福州市,择址屏山南麓、中山路北端建校。1949年10月,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福建省立农学院,即更名为福建农学院校址设在中山路。1951年6月,福建农学院并入厦门大学,改称厦门大学农学院,在厦门、福州两地同时办学。

合并建校

1952年6月,厦门大学农学院与福州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福建农学院,校址设在福州魁岐。1958年,林学系分出,单独设立福建林学院。同年,又创建了漳州分院。1960年,漳州分院划归龙溪地委领导并更名为漳州农学院。1962年,该院撤销并入福建农学院。1958年,学校迁到福州市郊梅峰。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文化大革命”中,福建农学院于1969年被撤销,干部教师下放劳动,校园被占用。 

1972年,福建农学院、福建林学院合并复办,成立福建农林大学,校总部设在南平市西芹福建林学院原址,分部设在三明市和沙县两地。 1975年5月,福建农学院、福建林学院重新分设办学,农学院在三明荆东、沙县洋枋、漳州林下办学;林学院在南平西芹办学

1977年起,学校招收4年制本科生。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9年8月,福建农学院在福州金山建校。 1981年,学校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全院迁回福州市校址。 1994年1月,福建农学院更名福建农业大学

更名发展

2000年,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为福建农林大学,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为福建农林大学授牌。

2003年,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4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金山学院。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2年,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分别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10月,学校与安溪县合作在该县参洋片区创办安溪茶学院。 2014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同年,成为成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2015年6月,学校在福州地区大学城旗山校区一期工程竣工。

2016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1月,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同年,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2018年3月,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 9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022年9月,福建农林大学作为成员单位成立福建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联盟

2023年5月8日,福建农林大学与安溪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正式揭牌。8月29日,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揭牌成立。 12月1日,由福建农林大学等共同发起的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联盟成立

2024年1月16日,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揭牌成立。 3月27日,福建农林大学政和乡村振兴研究院在政和廖俊波先进事迹传习地揭牌成立。6月13日7月8日,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公益慈善研究院揭牌成立。10月20日,福建农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暨特色产业链成果发布会在学校常盛会议中心举行,重点推介21个特色产业链服务方案、124个优质品种、500个重点专利,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2月28日,福建农林大学竹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揭牌暨科技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旗山校区报告厅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20月,福建农林大学设有23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84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46人(923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81人(157人次),居省属高校前列。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2人、国家杰青11人、万人计划17人、国家优青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3支。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涌现出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以及全国人大代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八闽楷模”等先进典型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含培育);6个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福建省高原学科;在福建省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植物保护、林学、生态学3个学科被确定为重点支持建设学科。学校农林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发展优势不断增强,在植物科学相关学科领域具备较高国际影响力。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近年来,学校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交叉领域,新增农业人工智能等8个目录外自设二级学科和农林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等4个交叉学科。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获批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占招生专业的54.8%,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建成300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 教学成果

福建农林大学2000至2022年间,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

合作交流

  • 校地合作

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1个地方产业研究院、9个县域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全省51个县建立60家科技小院(占全省91%),有力支撑福建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具有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41个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平台包括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同时,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试验站、分中心)1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研究基地)11个、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三大科技奖35项,居福建省属高校首位。在农林作物基因组、植物学基础研究领域产出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先后破译甘蔗、龙眼、菠萝、四倍体花生栽培种、兰花、睡莲、闽楠、斑茅、番木瓜、福州单瓣茉莉与双瓣茉莉、六倍体麻竹等基因组。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在《Science》《Nature》《Cell》三大顶级期刊上发表14篇高水平论文,数量居福建省属高校首位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4月,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由福州金山校区的逸夫图书馆、李常盛图书馆、旗山校区图书馆和安溪校区图书馆4个馆组成,馆舍总建筑面积为68200平方米。拥有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334万册,电子图书(含电子期刊)351万册


联系方式
食堂经理电话

直接与食堂经理联系,将节省中介费1~4万!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