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Fuzhou University),简称“福大”,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由福建省主管。福州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国家“111计划” 、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
福州大学创建于1958年,坐落在福州市西郊闽江之滨。建校同年,正式招生办学,设有机械、电机、化工、矿冶4个系。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土建和矿冶2个系停办。1977年恢复高考后,专业增设到21个。经过60多年的建设,福州大学14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榜单,其中化学工程学科居世界第46位 。1981年,结构工程学科成为中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之一 。1986年,成为全国博士学位授权点 。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福州市旗山校区、怡山校区、铜盘校区,厦门市集美校区、鼓浪屿校区,泉州市晋江校区、泉港校区。学校办学主体在福州市旗山校区 ,校舍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运动场地总面积21万平方米。学校设有27个学院(含1个独立学院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91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1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4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23个工程领域)。有专任教师2317人,在校普通本科学生39218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7154人
历史沿革
创办时期(1958年至1966年)
1958年8月25日,中共福建省委决定新办的工科大学设在福州,确定校名为福州大学。同年,作为福州大学前身,依托厦门大学的福建工学院,正式招生办学,最初设有机械系,电机系,化工系,矿冶系等4个系 。1960年,省委任命卢嘉锡为福州大学副校长。1961年,由卢嘉锡主持筹办工作的《福州大学学报》创刊号正式出版。1962年7月,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卢嘉锡倡导和坚持福州大学继续办下去,并保留理科 。三年困难时期,福州大学压缩规模,调整合并科系,全校保留5个系、10个专业。
文革时期(1966年至1976年)
1966年至1969年,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学校恢复办学,设置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三个专业。以原福建师范学院数学、物理两系为基础,增办教育系,设数学和物理两个专业,同时恢复矿冶系。1970年11月2日,福州大学、福建医学院招收首批工农兵大学生入学 。1973年,福建师范学院恢复,改名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教育系全部移交福建师范大学。1977年,学校设置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技术专业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于1978年春季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大学生 。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1978年,学校成立结构工程学科(设有钢筋砼结构、桥梁结构和建筑力学三个研究方向),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78年,华侨大学恢复,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的一部分转到华侨大学,另一部分仍留该校,维持原建制。1978年,福州大学创建轻工业系,设置轻工机械、食品工艺和食品包装3个专业 。1981年,福州大学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土建系被定为福建省高等学校的改革试点。同年,创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工业管理工程系等学科 。1982年,学校开始招收各个专业本科学生。1983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福州大学成立财经学院,并相继成立会计系、商业经济系、计划统计系。1984年,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化学化工系分立成化学系和化工系。同年,数学系相关专业和师资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1996年12月,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100所高校的行列 。2010年,福州大学被列入教育部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同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学校跻身“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50强 。2016年,福州大学获国家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立项。2017年,福州大学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学校第二次入选“111计划” 。2017年9月21日,福州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 。2018年4月19日,福州大学获第42届ACM全球总决赛第14名,大陆高校排名第4。2022年,福州大学获批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2023年,福州大学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
2024年6月,福州大学恒申化工产业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等27个学院 。设有91个本科专业,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设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个、省级优势学科创新平台5个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26个。共有博士后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9个 、专业学位硕士点24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10日,学校现有教职工3306人,其中专任教师231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29人次(84人)、省级人才812人次(610人)。在高层次人才(团队)中,拥有院士15人(含特聘讲席教授1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3人(含青年项目4人),国家级高层次引进人才22人(含青年项目18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0人(含青年项目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获得者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国家海外博士后专项支持计划2人
教学建设
教学设施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校企合作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1个国家教学团队,7个国家特色专业,37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专业评估,其中20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获评4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全国思政课程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入选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教学成果
福州大学自建校以来,学校取得多个教学成果。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福州大学积极与国内外进行合作交流,设有福州大学对外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官网。学校深入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以及境外50个国家、地区的1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建立国际科教合作交流平台,培育建设国际暨港澳台合作联合实验室;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院校,面向30余个国家招收来华留学生;学生出国(境)访学项目覆盖95%以上的学院;聘请50余名海外专家学者长期在校任教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个国家级、12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9个省部级社科平台,其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然资源部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创新实验室、7个省部级智库,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研究成果
论文著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国家专利授权7779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19837篇,其中在Nature期刊发表论文5篇,在Science期刊发表论文2篇。7位学者入选2023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6540项,科研经费超过27.59亿元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6月14日,福州大学图书馆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重点学科以及教学科研发展方向,图书馆除了收集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等多种类型和载体的综合性文献外,还重点收集了物理化学、电机电器与控制、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石油化工、生物工程等学科门类及其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文献。有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414.5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245种,期刊合订本283860册。电子图书930.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7种,自建特色数据库7个 。图书馆能提供学术文献资源9.1亿篇,其中中文图书书目680万种,中文期刊14000万篇,中文报纸22000万篇,中文学位论文840万篇,中文会议论文730万篇,外文期刊33000万篇,外文学位论文1400万篇,外文会议论文2360万篇,开放学术资源5500万篇。包括外文核心期刊Microbial Biotechnology、Neuroimage、New Carbon Materials、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Clinical Epigenetics等,中文核心期刊包括《细胞研究:英文版》《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军事医学研究:英文版》《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科学通报(英文版)》《先进陶瓷(英文版)》《催化学报》《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药学学报:英文版》《绿色能源与环境:英文版》《能源化学:英文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