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英文名: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简称为“CTGU”),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是湖北省和水利部共建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 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具有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资格以及免试招收香港、台湾地区学生资格。
1996年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建设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同年,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合并组成湖北三峡学院。2000年5月25日,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三峡大学。2012年,学校成为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试点单位之一;次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8年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共有22个学院,招生本科专业55个;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专任教师1614人,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587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418人。三峡大学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3个学科被列为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截至2023年,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5个专业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其中工程学排名已达3.38‰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三峡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中国博医会在安徽安庆创建的医药技士专门学校(简称“博医技专”)。1928年,博医技专由安庆迁到汉口,虽历经战乱仍坚持办学直至新中国成立。1952年,博医技专和中南卫生人员训练所合并为中南卫生专科学校,并于1956年更名为湖北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1958年,湖北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与湖北省医学专科学校合并为武昌医学专科学校,并于1960年迁至宜昌,与宜昌医学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宜昌医学专科学校。1993年,学校定名为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46年,宜都师范学校成立;1950年,迁至宜昌办学并更名为湖北省立宜昌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宜昌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学校定名为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宜昌大学
1978年,宜昌高等工业专科班成立(简称“高工班”);1983年,以“高工班”为基础,成立宜昌职业大学;1986年,更名为宜昌大学。
三校合并
1995年,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宜昌大学合并组成湖北三峡学院。1996年,湖北三峡学院正式成立。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
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新建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以工程命名的本科院校,学校先后隶属于国家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1996年,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成为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分设武汉、宜昌校区,并于当年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
合并发展
2000年5月25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成立新的三峡大学。2005年,三峡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并获“优秀”的成绩。2008年,学校正式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申博工作取得关键性突破。 2009年,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部省共建三峡大学。
2011年,三峡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三峡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试点单位之一。2013年3月,教育部正式发函,三峡大学取得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8月,三峡大学接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4年,三峡大学获批成为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丝路奖学金”项目实施单位,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2018年1月,三峡大学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20年10月16日,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2022年9月9日,三峡大学基础医学院、健康医学院成立。2023年7月10日,三峡大学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新一轮校企合作协议;9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向三峡大学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将用于该校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实验楼建设项目;10月2日,在三峡大学庆祝办学100年暨本科教育45周年之际,三峡大学新地标——水电基石广场正式落成。 2024年3月18日,三峡大学智能制造中心正式揭牌;12月27日,三峡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22个学院,招生本科专业55个,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十二五”期间获批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十三五”期间获批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十四五”期间获批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有法律、教育、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能源动力、临床医学等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2018年1月,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3个学科被列为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2021年11月,三峡大学“材料科学”学科新晋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成为学校继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之后,第4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的学科。 2023年9月,“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新晋ESI全球排名前1%,工程学排名已达3.38‰。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614人,其中教授284人,副教授65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45人;有博士生导师251人,硕士生导师2106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专家40余人,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专家340余人。学校还聘请2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学科战略科学家。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三峡大学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2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建有256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医学教育、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9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1项,省级试点学院2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省级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4个;获批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套),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3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三峡大学先后获得“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20年突出贡献奖”“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先后有6个建设成果入选国家、湖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2021至2024年,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励5127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494项;在文化艺术、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或表彰中获国家级奖励52项、省部级奖励80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0月,三峡大学是“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成员,“世界高校联盟”(N.E.W.S.)组织常设秘书处单位,“中国湖北—南亚大学联盟”主要发起单位,加入“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湖北省省属高校中招收留学生人数、专业设置和英语授课规模最大的高校,2023年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400余人;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CSC)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设有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开办1个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合作项目。
学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建立的尼泊尔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备案中心。承办了教育部“留动中国”、湖北省“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武汉论坛”“中国湖北——南亚高校校长论坛”“首届三峡开放合作论坛”“感动中国”系列活动、“桃花文化节”等大型活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学校获批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三峡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三峡大学)、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方高校国家级能源和环境材料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级军工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各1个,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三峡智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兼28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共建湖北省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生物技术中心、宜昌区域非金属功能材料研发及综合服务中心等140多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监理、评估甲级资质,水利行业工程设计、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编制丙级资质。
科研成就
2019至2024年,三峡大学人文社科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76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52项,年均科研经费2131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2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级)2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130部,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120篇;三峡智库获得国家级智库成果4项,省部级智库成果48项。 其中2020年1月,三峡大学参与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学术资源
图书馆及档案馆
三峡大学图书馆2003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坐落于主校区翠屏山畔、求索溪旁,馆内设阅览座位5574个,可预约座位3785个,研究室15个,学术报告厅2个。图书馆中外文纸质文献总量达到298.69万册(件);中外文电子图书160余万册,电子期刊6万余种,中外文数据库70余个。建设有“三峡水电特色文献资源中心”,建有三峡大学文库、水利水电文献资源库、工程移民数据库等6个特色资源库,形成多类型、多载体、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三峡大学综合馆藏档案含原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宜昌大学、原湖北三峡学院、原宜昌教师进修学院、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三峡大学、原湖北省岩崩滑坡研究所、科技学院、原宜昌市汽车技工学校10个全宗,包括党群类、行政类、教学类、科研类、产品类、基建类、设备类、出版类、外事类、财会类、学生成绩类、声像类、实物类共13大类。截止2023年度,馆藏档案达53万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