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学院(WUCHANG SHOUYI UNIVERSITY)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首批独立学院之一,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武昌首义学院成立于2000年,初建时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军威学院,2001年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2015年6月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民办高等学校,并更名为“武昌首义学院”。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武昌、嘉鱼两个校区,校园总占地2017.5亩,建筑总面积51.0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200余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0余万册、电子图书300余万册;设有8个学院和基础科学部,开设40个本科专业;有教师10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
历史沿革
武昌首义学院校区原为清末陆军第三中学堂,武昌新军马队、炮队驻扎地。因时值七百位志士汇入武昌首义主力军,所以成为辛亥革命发源地之一。1913年,章太炎先生撰写《武昌首义纪念宣言》倡设大学以纪念武昌首义的功烈,传承辛亥革命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先生募款并请辛亥革命家和书法家于一身的喻育之先生题写“武昌首义大学”校名。1946年,辛亥志士李翊东又撰长文吁请,创立一所纪念性的武昌首义大学。20世纪初叶,中国革命两大主流国共两党创办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亦落址武昌,其中武昌首义学院现址即为该校址之一。1927年春,国民政府迁都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即正式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为培育近代国民革命先锋的“中国将帅摇篮”。 2010年11月辛亥革命百年论坛,全国政协委员、辛亥革命先驱黄兴之孙黄伟民先生,广邀各地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吁请签名倡办武昌首义大学。
2000年8月20日,教育部(教发司[2000]137号)同意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军威企业集团合作试办华中科技大学军威学院。同年10月,在湖北省内招生513名。
2001年3月13日,教育部(教发司[2001]2号)同意华中科技大学军威学院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2012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并首次为2298名本科毕业生颁发学士学位。同年专业增至26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 此后两年又分别增设了网络与新媒体、物联网工程、工程造价 3个专业。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教发函[2015]88号)同意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更名为武昌首义学院。 2016年学校获批新增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同年12月立项为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 2018年新增机器人工程和翻译2个专业。2020年7月,学校入选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点。同年10月,嘉鱼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2021年、2022年先后增设金融科技、智能建造 、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本科专业。2024年12月26日,武昌首义学院首义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8个学院和基础科学部,开设40个本科专业分布于6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工、文、法、经、管、艺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布局。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教师1000余人,其中自有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占5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91.5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楚天学子2人;拥有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基层教学组织。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组建了智能制造、智能建造、融媒体传播等七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推进国家、省、校三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19年在全省民办高校中唯一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重点(培育)本科专业3个,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试点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8个,荆楚卓越人才计划项目3个;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6门;建有70个基础及专业实验室、14个校内实习实训场所、26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部省部级教改项目120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1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个;近三届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7项,主编、参编出版教材188本,其中《融合新闻学导论》已被全国80余所高校选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立项建设智能建造、智能传播、智慧测评等校级科技创新团队10个,其中4个团队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另有科研研究所一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近五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8个,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其他纵向课题89项、横向课题140余项;发表论文7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7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67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新电源技术等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获武汉市科技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奖”。
从2019到2021三年间,学校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项纵向课题、69项横向课题,发表论文499篇。
截止2021年12月,出版学术专著24部 ;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16件 ;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 ,新电源技术等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获武汉市“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奖”。
“创业团队前溯友谊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基于注意力基础观视角的研究”获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2022年学校10个项目获批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库出版资助计划项目1项,国家广电总局项目1项,国家邮政总局法律修订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批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获批企事业委托横向课题80余项。学校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22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武昌首义学院图书馆购建的资源有:印本馆藏文献174.21万余册、纸质期刊1100余种,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33个(含自建数据库6个),电子图书300.28万余册,电子期刊116.53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473.99万余篇,音视频资源101112小时,本地存贮资源10109GB
合作交流
据2023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新西兰、韩国等国大学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合作,持续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开展夏令营互访交流活动。学校为全国台资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湖北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与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开展交流合作,为推动两岸四地联动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