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华农、华中农大(HZAU)”,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国家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总占地面积482.5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98.68万平方米;设有学院(部)17个,开设本科专业64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有教职工3022人,其中教师1701人;全日制在校学生34048人,其中本科生19451 人,硕士生10418人,博士生3747人,留学生432人。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前身溯源
湖北农务学堂
1897年,康奈尔大学农学院1888届毕业生布里尔接受了湖广总督张之洞包含往返差旅费、住宿以及3年年薪3000美元的合同,前往大清帝国湖北省担任农业教习。1898年,经光绪皇帝批准,张之洞在美国教习布里尔的协助下,于武昌城内四川会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所农业学校——湖北农务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也揭开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历史序幕。1904年,学校迁至武昌城北宝积庵,定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先后延聘十余位日本教习,开始高等阶段办学。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学堂房屋被焚,仪器设备尽付一炬,高等农业学堂从此结束。 [63]
湖北甲种农业学校
1912年,学校以湖北省立甲种农业学校之名重建,后经过湖北省立第一高级农业学校、湖北省立第二高级农业学校的演变,至1928年停办。1930年,湖北省筹设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并于1931年在宝积庵原址正式成立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33年,国立武汉大学设立农学院筹备处,并于1935年秋在徐家棚棉场举办一期“农业简易班”。1936年,国立武汉大学正式成立农学院,当年夏,湖北省政府停办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嗣后,于1937年在原址举办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38年,日军进犯武汉,国立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其农学院奉教育部令并入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则奉湖北省政府令西迁恩施,并入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联合中等以上学校五峰农专分校。1940年11月,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改建为湖北省立农学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湖北省立农学院于当年12月由恩施迁回武昌宝积庵原址。1946年5月,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亦奉教育部令准予恢复。
华中农学院
1949年,武汉解放。1950年,两校各自去掉校名中的“国立”与“省立”。从1952年起,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湖北省农学院与武汉大学农学院整体合并,同时将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系科并入,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校址设在湖北省农学院原址宝积庵。1957年暑假,华中农学院从宝积庵迁至南湖畔,开启了她的狮子山新时代。华中农业大学在初创阶段,以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为办学样本,为湖北省乃至全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农业人才。学校以复兴乡村为己任,屡办屡辍,屡辍屡办,几度更名,数次搬迁。抗战西迁路上,师生耕读不辍,住土房,吃杂粮,点油灯,共体时艰,情绪饱满,坚持学习工作,使学校不断得到发展。主要源流之一武汉大学农学院在抗战胜利复建后汇聚了叶雅各、李凤荪、焦启源、胡仲紫等一批名教授,成为全国有名的农学院之一。
合并组建
1985年,正式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1986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建立湖北省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站。1996年10月,国家教委批准华中农业大学建立第四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2000年,华中农业大学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 2002年7月,获准建设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首批获准建设的36个国家基地之一。2003年,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全国首批试点单位。 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7年,学校首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09年9月,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合并组建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 2010年,华中农业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同年,研究生院成立。 2013年,华中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4年10月,华中农业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6年12月,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医学中心成立。 2017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9月,华中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华中农业大学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5月,华中农业大学与襄阳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5月,担任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长单位; 12月3日,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立。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10月,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相关建设进入冲刺阶段,2023年春季首批师生入驻。
2024年12月25日,华中农业大学高产高蛋白玉米创新研究院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学院(部)17个,开设本科专业64个。
学科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5个学科再次滚动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据美国信息科技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数据显示,学校1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社会科学等6个门类。其中,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3022人,其中教师1701人,教授559人,博士后32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5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6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83个。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1项、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6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8门。 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1个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6月,学校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5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可以追溯到1960年。2003年,成为“高层次专家培养高学历留学生”全国首批试点单位。来华留学生以学历生为主,其中博士生约占70%,硕士生约占30%。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学校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个,部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31个,部省级研发中心44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7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
科研成果
2011-2016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647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83项;获得科技经费40.3亿元;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多,成果特色明显。发表SCI收录论文5520篇,EI收录论文1943篇。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一批有关水稻、玉米、柑橘、番茄种质研究的高水平论文。 获省部级(含武汉市)以上科技成果奖202项(含参与),其中国家级15项;获授权专利1270项;76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56件,获批新兽药证书11个。
截至2024年6月,近5年,学校获批科研项目7570项,经费53.3亿元。在杂交油菜、绿色超级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和棉花、玉米、淡水鱼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40年,最初称为“湖北农学院图书室”,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更名为“华中农学院图书馆”,1985年定名为“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新馆于2006年建成开放,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使用面积27000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 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量达216.6万余册,纸质现刊1503余种,文献资源涵盖农、生、理、工、文、法、经、管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