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湖北大学

  • 区域:湖北武汉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1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湖北大学(Hubei University),简称“湖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濒临长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由湖北省主管

1931年,湖北大学前身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在武昌宝积庵诞生,迭经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和武汉师范学院等时期 学校于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84年,由武汉师范学院更名改建为湖北大学,由单一的师范类院校转型步入综合性大学发展阶段。 2003年,湖北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 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3年起,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湖北大学 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武昌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0亩;设有26个学科性学院、开设75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师1600余人,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2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万余人

历史沿革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

湖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1931年,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先生以厅长之职兼任湖北省立教育学院第一任院长。同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而国民党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于1935年6月同日本签订了《何梅协定》。消息传到武汉后,12月17日,武汉50余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代表正式成立武汉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进行抗议,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学生参与了运动。1936年上半年,受当局迫压,学院被迫停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建立临时省会。陈诚在鄂主政,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按大纲规定,学院于1941年秋正式恢复,选校址在恩施五峰山。复校后的第一年,学院设有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专修科分设国文、英文、数理、音乐、体育五个教学组。1942年,陈友松先生担任院长一职。1942年秋到1943年,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史地专修科、一年制师资短训班,招收音乐、体育各一班,开办附中、附小。但当局制约过多,陈友松于1943年7月辞职。辞职后的陈友松先生呼吁改组学院为国立大学。科学家李四光先生也支持此事。1944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命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教育部。学院即奉命改制,将原来的科改系,到1945年,国师初具规模,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体育八系俱全

1948年5月,经过学生大规模抗命请愿斗争后国师正式迁往武汉。国师归迁武汉不久,就发生了八四事件。学生与时任院长王治孚产生冲突,国师面对解散的危机,但国师同学发布事件真相,得到了其他学校同学的援助,对王治孚提起诉讼,国师得以继续发展。1949年7月16日,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根据当时革命工作的需要和国师无固定校址的实际情况,国师停办,进行整理。图书仪器等全部校产移交给继国师续办的湖北省教育学院 

湖北省教育学院

在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等人的帮助下,在国师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正式成立,1949年10月15日开学上课。至1952年,学校设有教育、中国语文、数学、物理、体育卫生、音乐、美术、戏剧、俄文等9科,在校学生753人。同年,湖北省委将教育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各科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同时,以省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开设有教育、语文、历史、俄文、数学、理化、地理、生物等11科,另设有文教行政干部班、政治

湖北师范专科学校与武汉师范专科学校

1953年,学校呈请教育部批准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并于1954年4月获得批复同意。1955年8月,师专全部迁址武昌马房山。1956年春,湖北省教育厅决定将湖北师专的语文、历史两科分出,另行组建一所新的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同时,还将湖北师专的体育科分出,成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将湖北师专的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1957年秋,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师范专科学校。两校合并后,校址重新迁回武昌宝积庵并将此作为永久校址。学校设有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7个科。 

武汉师范学院

1958年8月8日,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设有中国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生物、地理、化学3个专修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育学、体育、外语4个公共课教研室(组),本、专科兼办。学院组织机构为二级建制,行政机构设九科三室,即教务科、出版科、人事科、学生科、保卫科、总务科、财务科、膳食科、卫生保健科及秘书室、基建办公室、生产办公室,院党委下设组织部和宣传部。同年成立的武汉师范学院已经基本奠定了完整的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和建制。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湖北大学

1984年1月,湖北省委鉴于湖北省省属高校规模小、条件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决定将武汉师范学院原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由省直接领导和管理。6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速发展和改革我省高等教育的决定》的文件,同时上报教育部。8月11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9月26日,湖北大学成立大会召开。湖北大学成立初期,设有中文、政教、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0个系和教育行政管理、中文、政治三个专修科,共13个专业,学校占地面积520亩。学校开始由单一的师范类院校转型步入综合性大学发展阶段 

2000年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创办 2003年,湖北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开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11年,湖北大学阳逻校区(通识教育学院)建立了 次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3年起,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湖北大学2016年,学校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次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同年,成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的一员。 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11月15日,湖北大学新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揭牌仪式在武汉举行 

2025年3月,湖北大学与浙江聚弘凯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26个学科性学院、75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3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生物学入选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4个学科群入选“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8个学科入选U.S.News世界最佳学科,6个学科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教师1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近250人,硕士生导师近1150人。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465人(次),其中国家、部委级人才84人(次),省市级人才381人(次);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省级教学团队 截至2023年9月底,学校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 ”2人,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3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8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3个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2个工信部“工业信息安全”和“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项目、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累计获批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合作交流

  • 中国国内合作交流

2019年,湖北大学与黄冈师范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1月,湖北大学举行创新平台融合发展校企共建签约揭牌仪式,湖北大学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4个新工科学院揭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公司等中国16家企业与湖北大学新工科学院签署校企共建协议。 2021年10月,宜都市与湖北大学达成协议,共同建立宜都产业技术研究院。截至2024年4月,宜都产业技术研究院已组织专家、教授300余人次,走访宜都65家企业,收集企业技术需求45项,启动合作攻坚项目19个,为相关企业新增效益5亿元以上。 2022年,学校牵头成立湖北省合成生物学学会,参与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武汉分中心建设等

  • 国际合作交流

湖北大学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截至2024年10月,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合作设立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在巴西、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波兰合作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学校常年招收国际学生,可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湖北省国际学生奖学金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平台,参与组建湖北应用数学中心,共建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湖北恩施站(森林)”,建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机化工新材料),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智能感知系统与安全),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等省级和市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60余个,深度参与江城、江夏、洪山、时珍等4个湖北实验室建设,获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7个。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获省、市两级备案。建有中华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生态旅游研究基地、湖北省数字文旅研究院等27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其中县域治理研究院、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湖北基础教育研究院为湖北省重点建设智库。设有高等人文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拉美研究院)等校级高水平研究平台

研究成果

“十三五”时期(2016年到2020年),学校发表各类高水平论文近4000篇,获576项发明授权专利、356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1项外观设计专利 2018—2024年,学校以第一单位获批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20余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1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8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其他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0余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湖北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31年,历经了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图书馆、武汉师范学院图书馆到湖北大学图书馆的变迁。2005年建筑面积42051平方米的新馆启用,2011年通识教育学院图书馆建成,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湖北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截至2022年底,图书馆收藏有中外文纸质文献250.24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125份,设有阅览座位6096席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