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区域:陕西咸阳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西农路22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7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坐落于陕西杨凌示范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高校,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150],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学校入选“111计划”;2013年入选“2011计划”;2014年加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7年被评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2年加入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22年开展国家强基计划试点工作。

截至2023年8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开设79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植物保护、动物医学、农业水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园艺、动物科学、林学等11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有专任教师2554人,全日制在校生36476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 西北农业大学

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学校筹备工作开始;1932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并入;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次年2月,学校决定附设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前身);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6月,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归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1938年7月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西北林学院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1955年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1995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中国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中国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1982年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蓬勃发展-

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将同处杨凌的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行部省院共建机制,其被赋予“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和高素质人才支持的崇高使命。”

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该校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6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次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2007年6月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长孙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同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2009年,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2017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0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成立。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2021年5月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上合组织成员国涉农高校联盟”。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9月3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个学生学业发展指导中心在葡萄酒学院成立。

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3月,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4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设立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揭牌。5月16日上午,陕西省孔子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七所院校组成联盟首批理事成员单位。

2023年7月15日,西北首个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9月25日,与河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共同发起的中国植物保护学科“三北”创新联盟成立。10月,与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中国现代农牧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4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葡萄酒历史与发展馆在该校北校区正式开馆。7月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8月,该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79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19个、工学30个、理学11个、管理学7个、经济学4个、文学3个、法学3个、艺术学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共有2个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6个省部一级重点学科,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材料科学等1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3个学科进入前1‰,农业科学进入前0.1‰。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有20个学科参评,其中林学获得A-评价,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获得B+评价。目前,该校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该校有专任教师255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项目专家3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4人;拥有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3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思政课程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29个。农学专业通过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成省级及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8个,学校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近年来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52种。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6月,西农先后与全球34个国家104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环境科学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国际化办学实现了由“以外促内”向“走出去作为”的转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逐步成为中国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和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高地。主导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影响广泛。牵头在丝路沿线国家建立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和4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与杨凌示范区共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牵头成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组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入上合组织大学(牵头现代农业方向)。学校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孔子课堂于202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运行。

此外,此外,西农还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会议论坛、项目合作、学术报告、资源共享等合作交流项目。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1日,该校拥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118个。其中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7个,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个,国家和省部级野外(科学)实验台站18个,省部级哲学社科研究中心8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中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以及中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合校以来,学校牢记服务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始终站在助推西部大开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前沿,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4项,主持完成省部级一等奖99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78件。研究的黄土高原苹果优质高效绿色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支撑引领黄土高原成为世界公认、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2月,该校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62564.29平方米,阅览座位5713个,共有职工101人(含非事业编制A岗3人);馆藏纸质资源总量达280.71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218.7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34.2万册,学位论文等资料23.2万余册)。馆藏文献已全部涵盖了学校所有学科,基本形成了以农业、林业、水利、生物、机电、资环、信息等学科为重点,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为特色、古今中外贯通、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并存、实体文献虚拟文献融合、农工理管文相结合的馆藏体系。 

  • 电子资源

截至2024年2月,该校共有国内外电子资源库113个。主要包括Elsevier Science电子期刊、 Science Online电子期刊、 Nature电子期刊、Spring-Link电子期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国内外电子图书203.19万余册,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2.2万余种,电子版学位论文994.5万余册。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