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西藏农牧学院

  • 区域:西藏林芝地区
  • 学校电话
  • 地址: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学院路8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6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西藏农牧学院(Xizang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University),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西藏自治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溯源于1958年在陕西咸阳创建的西藏公学。1971年在林芝设立迁校筹建处,计划整体回迁西藏办学。1974年根据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改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2001年3月,与西藏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西藏大学。2016年6月,恢复西藏农牧学院。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292亩,总建筑面积29.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1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66.2万册,电子图书145万种。设有教学科研单位9个,本科专业36个、专科专业21个;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0个、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568人(含援藏干部9人、博士服务团成员2人),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7315人、研究生710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57年,筹办西藏公学,校址位于陕西咸阳。

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主要为西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以学习政治、文化为主。

1965年7月,改建为西藏民族学院。

1966年,学院停止招生。

1970年,自治区撤销西藏民族学院。

1971年5月16日,西藏自治区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发出“关于恢复西藏民族学院若干问题纪要”,决定正式恢复以前撤消的西藏民族学院,并决定将校址从陕西迁回西藏;同年7月,西藏民族学院党委成立了“西藏民院迁址筹建处”。9月,在西藏林芝县八一新村选定校址;同年10月,西藏民族学院农牧系教职工首先从咸阳搬迁到筹建处。

1972年5月3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了“西藏民院总体规划”。学校设预科、政治、藏文、农学、畜牧兽医、卫生、财会、机电八个专业,并建设为教学服务的机电、化肥、制药、木工、铁工、农场、牧场、卫生所、兽医门诊九个附属机构。


-蓬勃发展-

2005年,西藏大学农学院拥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对系部及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原有农学、林学、畜牧兽医、水利电力工程4个系的所属专业重新布局,调整为植物科学技术系、动物科学技术系、资源与环境系、水利电力与土木工程系等4个系,并将物理、化学和计算机3个教研室调整到基础教育部,成立公共教学部。

2007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2010年,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学院将原有的系部升级为二级学院,并调整更名为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和食品科学学院。

2016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单独建校,恢复为西藏农牧学院。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021年9月26日,被认定为“2021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0月,学校与南京农业大学双方举行座谈并签订“十四五”期间战略合作协议,为两校共建“动物消化道营养联合重点实验室”揭牌。

2023年7月,拟申报设置为本科层次学校,申请建校名称为“西藏农牧大学”。

2024年12月19日,西藏农牧学院举行清洁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暨西藏清洁能源研究院挂牌仪式。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设有教学科研单位9个,开设36个本科专业、21个专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0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900余人;聘请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中国工程院张生勇院士为“双聘院士”,有二、三级教授6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西青年科技新星”等各类人才项目23人次,获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国家级师德标兵、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19人,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36人次;建立了一支以侯洵、徐宗本、樊代明、刘加平、欧阳晓平等“两院院士”和著名作家贾平凹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兼职教授队伍。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农学、林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有“新工科”建设项目7个、“新农科”建设项目5个、“新文科”建设项目2个。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55个,教学实验室65个。建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示范基地、自治区级林芝藏猪农业科技园区、自治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自治区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多个基地和园区。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实行开放办学。中组部、教育部、团中央等单位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大批援藏干部到校开展教育援藏工作,与中国农业大学、河海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多所内地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多次承办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学术会议,有力推进了学校发展。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平台12个,其中国家野外观测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观测站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6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十四五”以来,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立项资助课题303个,到位经费13899余万元,皆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原生态领域,“特色农业”和“产学研结合”特征明显。成功申报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经费2745万元,国家自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经费260万元;国家自然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4项,经费共计474万元;国家自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0项,经费共计657.91万元;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岗位聘用人员项目2项,经费共计560万元;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1项,经费195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项,其中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1月,西藏农牧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6.2万册,建有完备的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有电子图书145万种。 

  • 学术期刊

高原农业》,2017年10月创刊,主要刊登高原农业、畜牧业、林业、农业水利水电、生态、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和新动态,具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科研论文,是一本介绍高原农业科研及推广方面的学术性期刊。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