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位于天津市,简称中航大、CAUC。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是中国民用航空局、天津市、教育部共建高校,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高校。
中国民航大学前身是1951年9月成立的军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此后,相继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校、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中国民用航空专科学校、中国民用航空学院等时期。1998年获批为第七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6年5月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7年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计划,成为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1月,成为中国民用航空局、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同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22年8月宁河校区一期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天津东丽、宁河两个校区,以及辽宁朝阳、内蒙古呼伦贝尔、新疆石河子三个主飞行训练基地,有各类飞行教学训练飞机110余架,机务维修实习飞机22架;校区占地面积2969亩,有16个学院(分校),开设有47个本科专业,飞行器运维工程、航空安防管理为民航特色、全国唯一的本科专业;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9万余人。
创办时间
1951年
主管部门
中国民用航空局
知名校友
车进军、梁勇 、吴永良、张崇
学校官网
http://www.cauc.edu.cn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中国民用航空局高级航空学校
1950年1月,军委民航局两次提交书面报告,请求成立民航学校,培养民航各类专业人才。3月5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1951年9月25日,军委民航局党委决定在天津成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民用航空局第二民航学校(简称“军委民航局第二民航学校”)。1953年2月28日,军委民航局发布命令,决定撤销天津民航学校,改组为民航局政治学习队,自3月1日起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局政治学习大队(简称“政治学习大队”)。1955年6月,民航局成立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训练大队(简称“航空训练大队”)。1956年3月航空训练大队与天津航管站合并。1956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民航局在位于四川成都的新津机场成立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
1958年12月,民航局印发通知,以航空训练大队为基础成立中国民用航空局高级航空学校(简称“民航高级航校”)。1960年3月9日,民航局根据国务院2月20日关于在北京筹建民航学院的批复,成立民航学院筹建委员会。1960年8月,北京民航学院(筹)招收新生,在位于天津的民航高级航校上课。1962年8月,学生转入成都民航机专继续学习。1961年11月,民航总局撤销筹建中的北京民航学院。
成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
1956年9月,国防部批复空军司令部、民航局:同意在成都地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简称“十四航校”)。1960年5月13日,民航局发布命令,十四航校地勤训练部分于1960年5月20日正式成立地勤航校,位于四川新津,全称为中国民用航空局成都航空机械专科学校。7月22日,民航局通知,接交通部指示,将该校更名为成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简称“成都民航机专”)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民航大学有16个学院(分校),开设47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民航大学构建了“顶尖安全、一流交通、知名航宇、精品信息、交叉理学、特色文管”民航顶尖学科生态。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和天津市高校顶尖学科培育计划。交通运输、航空宇航和民航信息安全与应用等5个学科群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民航大学有教职工21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拥有国家级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入选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100余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民航大学具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电子信息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制造工程等3个专业通过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AABI)认证,成为国内率先通过国际航空教育认证的高校。飞行器运维工程、航空安防管理为民航特色、全国唯一的本科专业。学校是天津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有5个天津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现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课程6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38门。拥有14个省部级教学团队。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2个天津市现代产业学院。
硬件设施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各类飞行教学训练飞机110余架,机务维修实习飞机22架,D级飞行全动模拟机2台,其他各类训练模拟机/器208套,各类飞机发动机62台套。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民航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民航大学与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海航航空、厦门航空及亚洲航空、国泰航空、长荣航空等运输企业,与民航局空管局、首都机场集团、西部机场集团等运行单位,与中国商飞、中国航发、中航工业、中电科、波音公司、空客公司等制造企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高水平大学,与中国航空学会、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等组织,与华为、浪潮、联通等知名企业,与天津市、云南省、北京市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国际合作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民航大学与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巴西航空理工学院、韩国交通大学、哈萨克斯坦民航学院等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学校为国际航空认证委员会(AABI)教育会员、国际民航组织升级版航空培训计划正式会员、教育部予以资格认定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2007年,中国民航大学与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GEA)共同创办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2016年被中法两国政府评为“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与美国安博瑞德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联合开展学分互认和双学位项目。学校是国际民航组织升级版航空培训计划(ICAO TRAINAIR PLUS Programme)金牌会员。同时,获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民航大学有1个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5个民航局重点实验室,5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技术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智库,获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天津市首批优秀大学科技园和天津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民航大学围绕行业“卡脖子”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为C919大型客机适航取证提供重要技术支持,顺利完成“十三五”期间7个大飞机专项和2个民机专项科研项目验收,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科技奖励近30项。新增“可持续航空燃料”民机专项重大科研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37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2019至2024年间,学校获批新立项国家级项目136项、省部级项目135项。牵头承担并高质量完成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域航空安全监控技术及应用”。科研项目到账总经费7.6亿元,较“十二五”增长40.7%;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6项,较“十二五”增长16.1%。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251万册,电子图书331万册,数据库108个。截至2023年9月,图书馆有三个馆舍,分别是科技馆(明德馆)、社科馆(老馆)和宁河馆,建筑总面积7.38万平方米。校内共建中商飞、空客、波音、赛峰资料室,藏有民航专业教材、部分航务资料、机务维修手册等纸型民航资料800余册件,开通了国产商用飞机在线、波音在线、空客在线网站。此外,图书馆还藏有RTCA、EUROCAE、ARINC、A4A标准规范,以及ICAO、IATA、老龄飞机资料等多种民航特色资料,展有全机高速测力风洞模型、泡沫夹层结构雷达罩试验件等多件实物展品,多种飞机模型、飞宝等文创展品及C919大型客机首飞机组橙色连体飞行服等展品,推出了航大文库、民航精品著作等民航特藏建设成果。
学术期刊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中国民航总局主管、中国民航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为双月刊,主要刊载民用航空、交通运输、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等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简讯)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动态,对中国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期刊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来源期刊,是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天津市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