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天中(TUTCM),是位于天津市静海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天津市政府共建,天津市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教育援外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
天中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1969年11月迁至石家庄,并在次年6月撤销建制;1978年6月恢复重建天津中医学院。1979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1982年在全国首创实验针灸学课程。1988年,天津中医学院中医针灸学科开始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1992年,该校成为全国唯一一所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并开始建班招收本科留学生,开启留学生中医药学历教育模式。1998年,天津中医学院基本建立了研究生培养体系。2006年6月,天津中医学院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年,天中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序列,并在2022年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5月,天中有静海团泊校区、南开玉泉路校区和4所直属附属医院,有15个学院、32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还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1个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创办时间
1958年
主管部门
天津市
知名校友
于文明、石学敏、张伯礼
学校官网
http://www.tjutcm.edu.cn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天津中医学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年8月1日,原名天津中医学院;由天津市中医学校、天津市中医进修学校、中医研究班、天津市中医医院合并而成,校址在和平区睦南道20号。同年,有“津门第一家”之称的天津市立中医医院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1962年天津中医学院与河北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河北中医学院合并,仍称“天津中医学院”,隶属河北省。1964年5月,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试诊,其行政隶属天津中医学院,专业隶属天津市卫生局。
1969年11月,天津中医学院西迁至石家庄。次年6月,与河北医学院组建河北新医大学,天津中医学院建制撤销;天津中医学院附属王串场医院划归天津市河北区卫生局领导,并更名为“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医院”。
新天津中医学院
1978年6月,经国务院、天津市政府批准,在天津市南开区西湖村玉泉路88号恢复重建天津中医学院,该校址是原河北大学旧址,占地面积153亩,建筑面积44970平方米。当年天津中医学院设有中医系中医学专业,此外还有针灸学专业等6个专业。同年,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79年,天津中医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针灸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8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1980年,天津中医学院建针灸系,并组织自编了全国第一套针灸专业教材(蓝皮教材);次年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中医医院定名为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即重新归属天津中医学院。1982年,天津中医学院在全国首创实验针灸学课程,使从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针灸医学,进入到一个传统实践与现代实验相结合的发展阶段;也因此于1989年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1988年,天津中医学院中医针灸学科开始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至1998年研究生培养体系基本建立。1988年,受国家教委委托,承办一年制国际针灸班,为第三世界国家培养针灸医生,该课程采用英语、日语直接教学。
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该校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成为全国唯一一所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同年开始建班制招收本科留学生,开启留学生中医药学历教育模式。1999年,根据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天津中医学院针灸专业更名为针灸推拿学专业。
天中
2006年6月,天津中医学院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同年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在日本神户成立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这一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分别成立,这2个委员会均设在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泰国孔子学院于2015年成立。同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与诺丁汉大学合作开办的临床药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并于同年9月招收第一批学生。
天津中医药大学双峰道校区于2016年8月1日正式清校移交。次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与诺丁汉大学合作开办的临床药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荣获“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奖”最佳国际合作项目提名,被列入中英两国卫生领域国家合作项目。
2018年3月,天津中医药大学入选教育部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次月,天津中医药大学搬迁至天津市静海区团泊湖畔新校区,即静海团泊校区。
2020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同年5月,张伯礼院士领衔的组分中药实验室获批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中医药系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年11月30日,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正式揭牌,是天津市首个正式揭牌的海河实验室。
2022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成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天津中医药大学于2023年9月23日成立骨伤研究所,于2024年4月成立长期照护研究院。
2024年12月11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临床研究中心成立。
2025年1月18日,天津中医药大学-蓓凯欣营养食疗科研中心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天津中医药大学设有15个学院,设有医、理、文、管、工、教育6个学科门类,共计32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天津中医药大学拥有中药学“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和针灸推拿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9个天津市重点学科,2个天津市一流学科,3个天津市顶尖学科,3个天津市优势特色学科群,6个天津市服务产业特色学科群。
此外,截至2024年5月,天中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且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天津中医药大学(含附院)现有在编教职工404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为55.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69.3%。天津中医药大学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其中1人为兼聘)、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教学大师奖获得者1人、岐黄学者6人等近百名知名中医药专家学者。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科技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2个、传承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天津中医药大学入选首批“101计划”建设项目共9个基础学科,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7个、一流课程67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截至2024年5月,天中还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教育部中药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工信部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1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新文科”项目1个;拥有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截至2023年11月,天中共有596处校内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259个,其中包括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教学医院31所,实习医院8所,稳定的药学类、管理类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41个。
天中已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且自2018年起,天中每年举办‘畅想团泊湖’创新训练营,截至2023年12月,该校已有170个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47个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入选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合作交流-
教学交流
天津中医药大学已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截至2024年5月,大学以中医药对外教育为特色,已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唯一中医药院校、“教育援外基地”、世界中联“一带一路”中医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天津)等,入选教育部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牵头高校,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中医药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入选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1992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天津中医学院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由时任卫生部长陈敏章兼任院长,从事中医药对外教育,已深耕中医药国际教育30余年。
天津中医药大学于2008年成立全球首家中医孔子课堂——日本神户东洋医疗学院孔子课堂,2016年成立泰国首家中医孔子学院——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医孔子学院。天中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举办临床药学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荣获“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奖”最佳国际合作项目提名,两校国际教育合作被列入中英两国卫生领域国家合作项目。2022-2023年间,天津中医药大学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蒙古等高校继续推进联合培养境外消费留学生等。
学术交流
天津中医药大学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单位、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建设单位”。组织研究制定的《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已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正式发布,成为全球第一个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还制定了《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编译《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明确了世界中医学专业内涵,规范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截至2008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先后举办了中国·天津国际中医药学术会议、中国·天津国际针灸临床学术会议、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
2022-2023年间,天中派遣“世界中医学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认证专家工作组赴加拿大对安大略中医学院进行了世界中医学专业的第三方认证,完成了首次对海外中医院校进行世界中医学专业权威认证。同时,天中参加亚洲校园线上国际研讨会等,因公派出29个团组合计71人次,赴荷兰、泰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以及港澳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及洽谈合作等。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拥有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工信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育部退行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方剂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发现与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7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天津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循证评价重点实验室、天津市高校智库——中医药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冠心病、中风病)、2个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
-研究成果-
天津中医药大学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并于2009年5月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正式发布,成为全球第一个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
截至2023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连续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近三年新增纵横向课题1000余项、科研经费7亿余元。
截至2024年5月,天津中医药大学获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省部级科技重大成就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科技奖项100余项。
-学术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3年1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校图书馆总面积24372.4平方米,拥有纸质图书125.42万册、电子期刊113.69万册、学位论文1077.45万册、音视频97397.19小时。天津中医药大学校图书馆馆现有古籍特藏文献2.7万余册,出版年代自15-19世纪,包括元、明、清等朝代的木刻、铜活字、木活字、刻石拓片、手抄本及未曾刻印的稿本,装帧形式多为线装。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明刻本《文献通考》和《文苑英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学术期刊
截至2024年5月,天津中医药大学出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天津中医药》、《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英文期刊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针灸和草药(英文)》。
《天津中医药》
《天津中医药》由天津市卫生局主管,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学会、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连续5次获得天津市一级期刊,2次评为天津市优秀期刊,2004年8月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7年5月获“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于2012年进入天津市卫生局职称评审核心期刊。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82年9月,自1990年学报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是由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天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性期刊,为天津市教委职称评审认定的核心期刊。学报被美国《化学文摘》(CA)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光盘版)等多家中国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及数据库收录。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针灸和草药》)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针灸和草药(英文)》)是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化英文期刊(OA)。本刊主编为张伯礼院士,于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是中医药院校科技类期刊中唯一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