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位于天津市,是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天津双城之“滨城”唯一一所拥有本硕博完整教育体系的大学,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天津市首批创新创业示范校、天津市高校实践育人示范基地 。
天津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中国首批4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隶属轻工业部。1959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设备调入学校。1964年,北京轻工业学院发酵工学专业、无锡轻工业学院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学校。1968年,学校改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1971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学校。1972年,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划归学校 [1]。198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学校的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 。
截至2024年4月,天津科技大学有滨海、河西2个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153.32万平方米,设有15个学院(教学部),本科招生专业57个;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两个学科入选天津市高校顶尖学科培育计划;有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教职工2182人。
创办时间
1958年
主管部门
天津市
知名校友
张继科、朱颖、李振亮、张洪潮等
学校官网
http://www.tust.edu.cn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河北轻工业学院
天津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中国首批四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曾隶属原中国轻工业部。
1959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室设备调入该校。
1964年,在轻工业部对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中,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发酵工学专业、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该校 。
1963年,河北省将河北轻工业学院上交中央轻工业部直接管理,河北轻工业学院的隶属关系从河北省转到了中央轻工业部。
天津轻工业学院
1968年,因天津市已改为直辖市,河北省省会已迁离天津市,经轻工业部批准,河北轻工业学院于1968年4月30日改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
1969年12月,轻工业部根据中央决定,将学院下放给天津市革命委员会领导,成为地方院校 。
1971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该校。
1972年,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的中国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划归该校 。
1978年,中央对全国高等院校的体制又重新作了调整,天津市将天津轻工业学院的隶属关系又重新划归轻工业部领导,实行轻工业部和天津市双重领导,以轻工业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
改革开放以后,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制浆造纸工程学科1981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是中国同学科中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55]。
1998年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改为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为主 。
天津科技大学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天津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
2004年,学校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滨海新区建成滨海校区并投入使用,
2006年,食品、生物、海洋、化工等6个整建制学院整体迁至滨海校区。
2008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科技教育进一步支持滨海新区发展的协议》,确定科技大学在滨海新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调整学科专业,整体战略东移 。
2021年,天津科技大学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
2013年,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并入,进一步扩大了滨海校区的办学规模 。
2017年,天津科技大学3个一级学科、7个学科(群)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项目 。同年,该校申报的4项“大创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
2018年,天津科技大学以焦志勇为负责人的面向新工科的一体化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同年,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天津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 。
2021年,天津科技大学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工作安排,启动2021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
2023年9月,天津科技大学与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共建天软现代产业学院(滨海)揭牌仪式在该校人工智能学院举行 。同年,该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
2024年9月19日,天津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5个学院(教学部),57个本科招生专业 ,涵盖工学、理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 。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天津科技大学设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排名前1‰。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两个学科入选天津市高校顶尖学科培育计划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天津科技大学有专任教师1426人,教授、副教授710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391人。拥有院士7名(含双聘)、“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27名、天津市杰出人才等省部级人才148名、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41支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天津科技大学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天津市“双一流”建设高校 。该校有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和天津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产教联合体、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教学条件。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天津科技大学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智能科学与先进制造、工程生物“培松班”等实验班。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成立工程生物学院,建有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并入选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最佳案例,与有关企业共建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
-合作交流-
2020年4月,天津科技大学与泰达医院战略合作共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医工结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医务保健、卫生保健以及实习培训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 。2021年,天津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建的“工程生物学院”揭牌成立,全力支持生物制造产业(人才)联盟发展,通过“基金+产业”“基金+项目”方式,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 。
截至2024年4月,天津科技大学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泰国、新加坡、波兰、加拿大、德国、瑞典、芬兰、西班牙、捷克等40多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拥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多所高校签订"3+1+1"、"2+2"等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学校每年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讲学,开展科技合作和重大项目研究。学校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建有两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三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天津科技大学建有省部共建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谢控制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建有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首批天津市大学科技园,与中国酒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共建了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天津科技大学签订了一批千万元以上的专利转让、实施许可合同,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设单位、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天津科技大学荣获国家科技奖励7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重要奖项,“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入选教育部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
2025年3月9日下午,由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宿州中农秸美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的“秸秆木质纤维素生物酶解聚三组分分离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通过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6月,天津科技大学图书馆藏纸质图书204万余册,电子图书140万余册,电子期刊105万余册,每年订购纸质报刊190余种。拥有中文数据库29个、外文数据库12个,建立了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TALIS)、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项目管理中心、京津冀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与共享协同创新联盟,以及其他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多维度资源共建共享环境 。
学术期刊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创刊于1986年,其前身是《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更名为《天津科技大学学报》,为双月刊,逢双月末出版。该学报除了发表本校的优秀论文,更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编辑委员会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且是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多家文摘的期刊源,被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20)”,是“中文核心期刊(2014年版)”“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