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Yunnan University),简称云大(YNU),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由云南省政府主管。是“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高校,是云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一省一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牵头单位。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0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1950年正式定名为云南大学。1978年,被教育部列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97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的61所大学之一;2017年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2022年,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占地面积4328.08亩,有呈贡、东陆2个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44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0亿余元,馆藏书445万余册;29个学院,本科专业85个;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教职员工3500余人(不包括附属医院),专任教师近2300人;全日制本科生近18000人,研究生19000余人,学历教育国际学生近1000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12年,随着中国多省大学相继建立,当时省督军公署和省长公署高度重视大学建设,督军兼省长唐继尧决定“废督裁兵,振兴文治”,创办云南第一所现代大学。1915年,全国教育行政大会通过滇省自办大学计划书,同意云南筹建大学,但因经费短缺而被搁浅。1918年,在滇、川、黔三省联合会议上,代表们建议在云南建立一所联合大学,但因跨省办学困难大,也未能如愿。1919年,龚自知等一批地方名流和有识之士又联合向省议会递交了请愿书,希望尽快成立云南省立大学。
1920年,云南第一批留学生董泽、杨克嵘、萧扬勋、何瑶、段纬等学成归滇,积极地向唐继尧提出创办大学的建议,得到唐继尧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同年10月,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唐继尧命省参议员王九龄和督军府秘书官董泽负责筹办事宜,省内一些民族资本家纷纷捐款以示支持。王九龄、董泽将大学筹备处设于翠湖水月轩内,并制定《东陆大学进行计划概略》,提出大学筹建的办法、经费来源、设科等意见。不料,1921年初,滇军第二军军长顾品珍倒戈反唐,占领昆明,唐继尧出走香港,董泽随同去港,大学筹备工作被迫中断。
1922年3月,唐继尧回师云南,重掌云南政权,复命王九龄、董泽二人恢复大学筹备处。7月1日,唐继尧任命董泽为筹备处处长,并迁筹备处于平正街双塔寺省工业学校。董泽任教育司司长之后,为便于工作,筹备处又迁至教育司署内。
新筹备处成立之后,先后制定了《筹备处简章》《东陆大学组织大纲》等纲领性文件,提出“发扬东亚文化,研究西欧学术,造就专才”的办学宗旨;以唐继尧别号“东大陆主人”定校名为“私立东陆大学”;选定“地处拱辰门之右,背负城墙,南临翠海,居高瞰下,势若踞虎”的云南贡院为大学校址。1922年12月8日,省长公署批准东陆大学成立,聘董泽为校长,唐继尧、王九龄为名誉校长,同时颁发关防,启用印信。至此,东陆大学正式宣告成立。1923年4月20日,私立东陆大学举行新校舍奠基典礼和大学开学典礼,设立每年4月20日为校庆日。1925年春,东陆大学开始办大学本科,先设文、工两科。文科分设政治经济、教育等系,工科分设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两系。
-蓬勃发展-
2020年4月,云南大学设有26个学院,10个研究院,76个本科专业,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2020年9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红会医院)划归云南大学正式划归云南大学管理,名称变更为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省眼科医院)。10月,云南大学民族与边疆学部成立。12月,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开馆。2021年9月,云南大学成立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部、现代工学院、碳中和创新中心三家新机构。2022年2月,云南大学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5月,加入云南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联盟。
2023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100年来,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6月21日,加入云南省高等学校女子足球发展联盟并担任首届联盟理事会成员。11月3日,云南大学数字经济协同创新联盟成立。2024年3月24日下午(达卡当地时间),由云南大学等联合建设的达卡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CS)揭牌成立。
2025年3月4日,据云南大学消息,该校2025年将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拟增加300个本科招生名额,主要投向理工农医类专业及双学士学位项目相关专业,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重点针对科技、农业、医疗等关键领域人才缺口,强化理工农医类学科布局,着力培养直接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助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推动双学士学位项目提质增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云南大学科教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29个学院、8个研究机构,1个附属医院,1个附属中学,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开设本科专业85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云南大学建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3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一流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云南大学现有教职员工3500余人(不包括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近23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3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700余人,有国家和省级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98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3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68个。有12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专业“菁英班”,10个专业“卓越班”,2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1个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4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共建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牵头建设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构建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办学新格局。与27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教融合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建有覆盖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和新型特色智库体系。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来华留学基地、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和海外调研实习基地,构建“学生全球胜任力”培育体系和“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以汉语教学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教学点、HSK考点、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为合力支撑的文化传承创新“西南通道”。
2019年9月21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讲越南语比赛暨越南语教学工作坊在云南民族大学拉开帷幕,活动由中国语文教育协会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承办。比赛汇集来自25所大学的111名学生,此次活动为云南大学第三次派学生参加比赛,并且云南大学的六名参与者获得两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和一项三等奖,打破以往的记录。
2024年4月9日,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康茨坦斯大学动物与演化生物学系教授、动物学和演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Axel Meyer做客云南大学东陆高端学术论坛,为云大师生做了精彩纷呈的专题讲座。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师生代表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2024年4月16日-4月19日,在云南大学建校101周年和联合国国际中文日前夕,云南大学以“中华文化•世界表达”为主题,成功举办第一届国际文化周,此次文化周由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生工作部主办,汉语国际教育学院承办。
国内合作交流
2019年9月21日,由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环境史研究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警、云南社会科学院和民族研究所等近40所高校和研究所的80多位学者出席此次活动,并就环境史研究的最新趋势进行讨论,多位学者就环境史的最新发现发表主题演讲。
2023年5月22日至5月26日,云南大学师生一行51人赴深圳开展“认识世界,同线起跑”校际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学生工作部组织,共选拔出48名优秀家庭经济困难本科学生参加交流。
2023年10月,以云南大学、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和北京千予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共建单位的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落地。
录取条件
2024年,云南大学根据在各省(区、市)的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确定调档比例。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各批次投档规则以各省(区、市)省级招生考试管理部门的规定为准。所有招生专业统考外语语种不限,非外语类专业新生入学后以英语实施公共外语教学。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察站,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16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团队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8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Hodson Award”奖等多项大奖。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底(官网显示),云南大学图书馆馆纸质文献总量为3790953册(其中古籍17万册),电子图书1579834册,电子期刊320987册,中外文数据库123个(中文数据库69个、外文数据库54个),并有多个自建数据库,在生物生态学、历史学、民族学以及地方民族文献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馆藏特色。由日本科学协会捐赠的20万册日文图书是馆藏的重要特色之一。
图书馆馆藏线装古籍图书有107种古籍图书定为珍善本,大部分为明中叶嘉靖、万历时期刻本及清初刻本。其中有宋元递刻本、海内外孤本、名人学者题跋本及稿、抄本,彩绘本等。明刻本有内府本、国子监本、藩府本、书院本、著名坊刻本和家刻本。东陆校区设有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