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简称“上音”,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举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高等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学校,中俄音乐联盟成员 [71],欧洲音乐学院联盟成员,环太平洋音乐学院联盟成员,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院校、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跨省市考级单位。 [45]
学院前身是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共同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首任院长为蔡元培先生。1929年9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曾用名“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于1956年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为文化部直属重点院校,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共建院校。自1949年至1984年,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长期担任院长(后任名誉院长)。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5个教学单位,有9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学生2841人,专任教师317人。 [49] [57]
创办时间
1927年11月27日
主管部门
上海市
知名校友
贺绿汀 [2]、唐丽玲 [2]、谷村新司 [2]、廖昌永 [2]、周小燕 [2]、常石磊 [2]、李泉 [2]、陈学冬 [2]、马睿 [2]、陈致逸 [3]
展开
学校官网
http://www.shcmusic.edu.cn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上海音乐学院始称“国立音乐院”(在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备案中,“上海国立音乐院”是正式名称 [4]),创建于1927年11月27日,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由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创办。首任院长蔡元培。
1929年9月,上海国立音乐院更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1937年,学校更名为私立上海音乐院。
1942年,私立上海音乐院被汪伪政权接管更名为国立音乐院(伪“国立音乐院”)。
1943年,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国立音乐院分院”(由原国民党中央音乐干部训练班改制,其中教师也多半是原上海国立音专师生),分院于1945年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自重庆返沪的国立上海音专接收了伪“国立音乐院”(国立上海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三分班),与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合并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5-7]1949年6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9月1日,学校更名为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自1949年至1984年,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长期担任院长(后任名誉院长)。
1950年1月28日,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8月,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并入。10月,成立音乐研究室,是全国最早的音乐学术研究机构。 [8]
1952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同年,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音乐系、上海市行知艺术师范学校音乐组先后并入。 [9-10]
1956年11月20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院名沿用至今,系文化部直属重点院校。同年,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部分教师并入。 [1] [6] [11]
1964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招收声乐、小提琴专业方向研究生。 [12]
从1978年起,学院设有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艺术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后统一合并为音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增设音乐教育专业方向。
1982年,在原音乐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音乐研究所。 [11]
1983年,学院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批设立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始招收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
上世纪90年代,学校先后两次被欧美和日本的有关国际教育情报机构评价为综合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排位国际著名音乐院校前十名。在1997年学院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为学院题词:“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 [12]
2002年,经文化部批准,上海音乐学院成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跨省市考级单位。
2001年4月,上海音乐学院正式成立研究生处(2005年6月进行机构调整重新组建了研究生部)。
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成为第一批被国家批准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院校(2012年调整为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13]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学院成功申报到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12]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3年,获批建设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同年,成为“湖北省2011计划”(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协同高校。 [14]
2015年5月9日,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以中国音乐的创作、研究、推广为目标的高等研究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
2017年5月,上海音乐学院宣布成立民族乐队学院,探索建立更符合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特点和学科规律的民族乐队发展模式。9月,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1月27日,学校联合14个国家和地区的25所音乐院校共同发布《“音乐与舞蹈学”国际学科评估指标》,签署“卓越音乐教育·上海共识”,为全球音乐学科评估标准提供“中国方案”。12月,学校与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上海音乐学院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学校。 [15-16]
2018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与上海音乐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月,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项目;同月,学校与百度音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7-19]
2019年4月,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建设引领计划首批项目。8月,上海音乐学院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共建的“中国音乐文化中心”在新加坡挂牌成立。 [20-21]
2020年1月,上海音乐学院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2]
2022年3月,上海音乐学院的整体提升工程正在做一期建设,也就是沿淮海路390米的绿化带建设,还有6栋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 [46]
2024年10月,上海音乐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打造专业音乐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作共建标杆。 [70]
2024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5个教学单位,9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1个学科获A+评级,1个学科获B+评级,1个学科获B评级;在2018年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学校1个学科获评A+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有教职工517人,专任教师317人 [49],其中正高级71人、副高级1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2人。现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和荣誉获得者共计22人次;上海市人才项目入选者和荣誉获得者共计73人次
-教学建设-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有1个历史文献与档案收藏丰富的音乐图书馆,1个不断推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东方乐器博物馆”,1个文化成果孵化和社会服务平台“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一座具有国际一流声学条件的专业歌剧院“上音歌剧院”。
-合作交流-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所世界顶尖或一流音乐院校签署合作办学战略协议,包括美国茱莉亚学院、柯蒂斯音乐学院、伯克利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与舞蹈学院、俄罗斯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等,并与其中11所院校开展深度校际合作,建立上音-英皇联合学院、上音-伯克利现代音乐院、上音-汉堡高级表演人才培养机制、上音国际室内乐中心等。成功举办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世界大会、第43届世界计算机音乐大会(ICMC)等国际音乐盛会。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5月,学校拥有1个中国音乐学科高地“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1个体制灵活的音乐研究所。
-学术刊物-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音乐艺术》编辑部出版发行的全国性音乐理论学术季刊和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主要发表音乐各领域和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人们对音乐中所体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和民族、分析和研究、思维和观念、读书和评乐以及表演和实践等方面以及与之关联的人、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及关注。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