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天津大学

  • 区域:天津南开区
  • 学校电话
  •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6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简称天大,坐落于天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直管高校 中共中央指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 

学校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原名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 天津大学是全国新工科建设组长单位,提出新工科“天大行动”,牵头建设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入选国家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计划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世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示范项目、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建筑老八校之一。2024QS世界大学排名第285位(国内第13位),THE世界大学排名第201-250位(国内第16位),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20位、工科大学评级第10位。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3个校区(卫津路校区、北洋园校区和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占地总面积410.7万平方米;设有28个学院(部),开设76个本科专业;有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职工4830人,全日制在校生38484人。 

创办时间

1895年10月2日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知名校友

张太雷茅以升马寅初徐志摩王正廷蔡远泽刘仙洲魏寿昆 

学校官网

http://www.tju.edu.cn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清末北洋学堂时期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后。甲午战败,举国图强,洋务运动实业派代表人物盛宣怀意识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2年,盛宣怀就任天津海关道,他看到天津优越的经济和交通条件,决心在此办一所新式学堂。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大营门外梁家园博文书院。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1899年,天津北洋学堂的第一届学员毕业。1900年元月,学堂颁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由于成绩最优,香港学员王宠惠成为“钦字第壹号”文凭获得者。

北洋大学堂按照美国近代模式办学,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1897年学堂增设铁路专科,1898年又设铁路学堂,上述学门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需,体现了北洋大学“兴学救国”的创办宗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丁家立为此亲赴德国交涉索取赔偿,经袁世凯批准在天津北运河畔的西沽武库重建北洋大学堂。 1903年4月,学堂在天津西沽武库(今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东院)正式复课;同年,北洋大学堂第一批毕业生留学美国。 

1903年北洋大学堂开学复课时,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1907年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1910年,北洋大学学生冯熙敏获殿试第一名。

专办工科时期

1912年1月北洋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中华民国教育部,1913年又奉令改称国立北洋大学。1915年,校长赵天麟颁布校训:“实事求是”。

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1928年,北洋大学改称“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于1933年开始成立研究所,1934年8月,河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入学校 ,1934年,其组织章程经教育部核准,1935年初,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

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9月10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又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即天津大学)与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即东北大学)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城固县古路坝。

1941年10月,各届北洋校友就复校事宜进行了磋商,决定在呼吁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同时,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由全国北洋校友共同筹办。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地处浙江泰顺,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同期,李书田于1944年春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

理工结合时期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天津收复。北洋广大师生校友提出了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的强烈要求。1946年初,教育部正式下令恢复国立北洋大学,着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复校。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

1945年10月22日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并增设了理学院,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

多科性工业大学时期

1949年1月,天津解放。4月,北洋大学在原校址正式开学复课。

1949年11月起,北洋大学隶属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此后,北洋大学进行了增强教师阵容、课程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改造后的北洋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设立理学院、工学院。

1951年9月22日,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天津大学设土木、水利、采矿、纺织、冶金、机械、电机、化工、地质、数学、物理共11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天津大学接收以下院系:

  • 天津大学接收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

  • 天津大学接收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化学工程系;

  • 天津大学接收来自北京铁道学院的建筑工程系;

院系调整中,天津大学调出以下院系:

  • 天津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

  • 天津大学抽调地质组,参与组建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

  • 天津大学抽调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为主体,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

  • 天津大学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现中国石油大学);

  • 天津大学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天津大学采矿系采煤组,调至中国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

  • 天津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调至武汉水利学院(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测量专业,调至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 天津大学矿冶工程系,调入唐山成立河北矿冶学院(现华北理工大学);

  • 天津大学纺织工程系,调出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造纸专业,调入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

  • 天津大学抽调电信系为主体,组建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

院系调整后,天津大学迁入南开区七里台新校址。

1955年,学校重新招收研究生。

1958年又从天津大学抽调力量重新组建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

1959年,天津大学被定为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

1966年文革爆发,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影响了学校事业的正常发展。1977年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后,天津大学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科研秩序,并于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78年2月,天津大学第一批恢复了文革前直属教育部领导的重点高校地位。

1978年,天津大学陆续建立了天大一分院、二分院、三分院、四分院。后四分院(天津大学建筑分院)成为了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现天津城建大学),一、二、三分院成为了天津理工学院(现天津理工大学)。

1979年,天津大学提出了把学校办成理工结合的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调整系科设置,兴办理科专业和理工结合的新专业,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

1981年10月,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实施学位制并授权天津大学为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

1983年,学校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系。

1984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

综合型大学时期

1995年5月,天津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10月2日,天津大学举行建校一百周年活动。

天津大学从1997年始推行学院制改革,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将原有的办学系和所组建为11个学院。同时,从1985年起学校即开始试行有计划、有指导的学分制,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与综合。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入选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2月,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天津大学的协议。 

2001年,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9年,天津大学化工专业通过“Master Level”国际认证,天津大学化工专业成为国内高校首家通过IChemE认证,也成为亚洲仅有的两所通过“Master Level”认证的高校。同年,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成立。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2011年,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天津大学。

2012年,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

2013年,由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为牵头单位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同年,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开工建设,2015年一期投入使用。

2014年,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MBA、EMBA、MPA专业学位教育项目通过世界三大商科教育认证机构之一AMBA的认证,成为国内首所三个项目均通过认证的高校。同年,以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为基础的天津应用数学中心获批成立,成为继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上海数学中心之后第三个以省市命名、设在高校的数学中心。同年,天津大学相继成立天津市能源研究中心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同年9月,国家能源局倡议、天津大学牵头的“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届能源部长会议上正式成立。 

2015年2月3日,天津大学联手中科招商集团挂牌成立“宣怀学院”。

2016年12月29日,学校在北洋园校区召开大会宣布重新整合理学院、成立数学学院。

2017年5月25日,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7月2日,学校与天津市天津医院签署全面合作关系协议,并挂牌天津大学天津医院。8月23日,天津大学与天津医科大学共同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备忘录。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9日,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揭牌成立,此为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交流基地。4月19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天津大学成为首批20所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 [11]。5月16日,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揭牌成立。10月,《2017–2018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发布,天津大学在高校社会影响力榜单排名第九,高校媒体影响力榜单排名第九,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榜单排名第六。11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1月29日,天津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1日,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在福州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落户滨海新城。12月9日,天津大学医教联合体成立,学校与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共五所医院签署全面合作关系协议,合作共建附属医院。 

2019年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8月,学校牵头成立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 

2020年9月15日,北京市文物局与天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在天津大学揭牌成立。 9月27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与天津大学召开启动会,依托天津市泰达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中新国际医院,共建天津大学滨海直属医院体系,打造医教协同、医工融合的高水平三级甲等医院集成示范区。 10月17日,联合成立“圆明园研究高校联盟 。10月,参与与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政府签署红桥区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 。10月20日,联合成立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2020年11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大学共同担任天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人才)联盟主席单位 。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11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表彰2017至2019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表彰天津大学审计处为“2017至2019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 

2021年3月25日,天津大学社会主义学院揭牌成 。5月15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深圳管理学院揭牌成立。5月,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6月21日,天津大学-中科闻歌计算智能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7月24日,天津大学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

2022年秋季新学期,天津大学迎来国内首批非遗硕士生。8月,加入全球中文学习联盟。9月2日,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入驻发布会暨成果转化系列活动在合肥经开区中德合作创新园举行

2023年1月9日,天津大学企业合规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于天津大学举行。1月12日,发起成立卓越大学智库联盟 。4月25日,天津大学(天津市)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9月,天津大学法典编纂研究中心成立。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10月,天津大学储能平台-西瑞控制储能技术研究院牌成立。11月4日,与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建构复杂系统管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大学联盟 

2024年1月,天津大学入选世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6月13日,中国自动化学会天津大学学生分会成立。6月16日,天津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中心成立。7月,天津大学马球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举办。11月15日,天津大学沟通与写作教研中心成立仪式在人文艺术学院404会议室举行。12月4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与天津大学签署共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协议,根据协议,医院将定名为天津大学中心医院。 

2025年3月7日,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与天津泰达电力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综合能源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31个学院(部)、开设76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4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4个进入ESI前千分之一,工程学科领域进入ESI前万分之一。两个学科入选教育部教学改革“101计划”。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4830人,其中院士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8人、青年拔尖人才44人,教授1025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一流课程82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4个;全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5个;全国“强基计划”专业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0个;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 

2021年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2023年8月20日至22日,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在浙江大学举行,天津大学在本届比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环境学院《大气污染控制》课程主讲教师宋春风获全国一等奖,理学院《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主讲教师马骁飞学工部《恋爱心理学》课程主讲教师王小玲老师获全国三等奖。 学校教师连续两年在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所高校、研究所和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共建“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筹建海南国际学院。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成立“中国—东盟智慧海洋教育中心”及“国际能源合作机构—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在都柏林大学共建微纳制造中心,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在津共建中法文化遗产与城市研究中心,国家“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落户我校。承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天津分会场,辐射支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1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建设710门全英文课程;近五年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累计录取792人,前往QS前100高校进修学生占比42.5%;着力培育学生全球胜任力,派出37人赴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中国—东盟中心等进行实习实训;大力实施“留学天大”工程,留学生学历生规模在2000人以上。药学院入选国家首批“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在海外建立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天津大学牵头筹建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并受中国国家能源局委托负责中心管理。APSEC于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写入《北京纲领》,是亚太地区能源可持续合作与发展的机制与平台。

2020年9月15日,北京市文物局与天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在天津大学揭牌成立。 

2024年6月14日,在“院士眉山行”活动暨第二届眉山卫星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上,天津大学眉山技术转移基地、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揭牌。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共有6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另有教育部、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142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2016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2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6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底,天津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书刊总量329万册,电子图书193万种,全文电子期刊5.3万种,开通使用电子数据库66个总库(151个子库)。此外,藏有《闲情偶寄》《御纂周易折中》《西湖志》等珍贵古籍、数百种线装书,以及数万册其他国学典籍与西文旧籍。 [76]

  • 学术期刊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CSSCI收录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月刊,Ei收录

《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双月刊,Ei收录

《管理科学学报》月刊,CSSCI收录

《系统工程学报》双月刊 [46]

《燃烧科学与技术》双月刊,Ei收录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双月刊,Ei收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内燃机学报》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