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理(ECUST),坐落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 [1-2] [129]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5年获国家教委与中石化总公司签约共建。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获国家教委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 [53] [113]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363.4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6.4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54万册;设有17个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68个;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有教职员工近3000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万余人。 [2]
创办时间
1952年 [2]
主管部门
教育部 [123]
知名校友
章建华 [62]、张克华 [71]、顾真安 [64]、谢在库 [65]
展开
学校官网
https://www.ecust.edu.cn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52年10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五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单科性化工院校——华东化工学院。校址位于上海市江湾平昌街政法路195号原同济大学理学院。参与建校的教师来自交通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3所学校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学校成立后,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管理局,由其代表中央高等教育部负责领导。由中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张江树教授出任院长。 [3] [113] [131-134]
华东化工学院校门
1953年5月,学校选址市郊龙华区的沪杭铁路线以南、原沪闵路以西、梅陇镇以东区域为新校区,置门牌于梅陇路130号,9月,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并入学校。同年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制药工学专业。 [137-139]
1954年8月,学校正式迁址梅陇。 [113-114]同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调干生。 [4]同年9月,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并入华东化工学院。 [113]同年秋季,学校全部专业按照苏联办学模式,开始改4年学制为5年。 [5]
1955年,中国第一个抗生素制造工学专业创办于华东化工学院。 [16] [135]
1956年11月,学校获准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 [115]同月,学校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6]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列入64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行列,隶属教育部直接领导。 [113]
196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三线建设华东化工学院等4所重要大学分校,学校部分保密专业西迁至四川省自贡市黄岭建设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 [59-60]
1966年,“文革”爆发后,学校停止招生。 [7]1967年1月12日,学校工作全面瘫痪。1969年12月26日,根据中央要求,学校下放上海市领导。 [3]
1970年5月28日,学校开办“五·七”干校(1974年起停办)。同年,学校成为中国首个核电站建设工程(代号“728工程”)承担会战任务的负责单位之一。 [8-9]
1972年8月,经上海市委决定,学校改名为上海化工学院。 [3]
1973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和上海财经学院部分教师调入学校。 [10]
1976年10月,学校恢复招生和教学,各项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11]1977年12月,学校重新开始招收本科生,本科学制恢复为四年。 [12]
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1978年8月,学校领导关系划归教育部。 [3]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学校与上海市化工局、卢湾区政府合办上海化工学院分院(1980年5月上级发文要求停办分院,1983年底分院撤消建制)。 [113]
197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轻化工大学)。 [13]
1980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华东化工学院原名。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设化学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113]
1984年,华东化工学院分院编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4]
198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首次建立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13]
1988年10月,学校成为国家教委3所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15]
1989年2月,学校与部分重点工科大学发起成立“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 [116]
1991年,学校获批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点。 [16]
1992年,华东化工学院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评估国家级优秀学校”。
-蓬勃发展-
1993年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5年1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与中石化总公司签约共建华东理工大学。 [113]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同年,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纳入学校建制,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2000年12月学院正式并入成为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113] [136]
199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建设华东理工大学。 [113]
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6月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113]
2001年,学校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2002年3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
2003年2月,学校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 [113]
2004年4月,学校开始建设奉贤新校区,占地1544亩。 [117]9月,学校首次招收国防生;同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成立。 [140]
2005年12月,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首批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113]
2006年11月,学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18-19]
2007年7月,奉贤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同年8月15日,金山校区转制成立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 [113] [118]
2008年4月,学校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 [20]同年7月,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119]10月,学校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113]
2010年4月,学校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6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1-22]
2011年4月,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23]
2012年9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4]
2013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5]
2014年10月,学校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26]
2015年,国内第一个生物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获得批准。 [16]
2016年11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7]
学校与徐汇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2017年7月,学校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31]8月,学校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32]9月20日,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33] [53]10月,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在华东理工大学揭牌成立; [29]同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 [30]11月,学校与徐汇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和“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现代能源技术研究院”“生命健康研究院”。 [28]
2018年1月,国内首次由社会工作专业与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建立的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会工作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130]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34]6月,学校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 [35]
2019年4月,学校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 [37]12月 [143],首批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126]同年,学校与法国化学工程师院校联盟及雷恩国立高等化工学校合作创建华东理工大学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 [36]
2020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38]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39]
物理学院成立揭牌仪式暨物理学科发展论坛
2021年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 [120]7月,参与起成立“沪校苏企联盟”成为首批联盟高校。 [141-142]9月13日,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立。 [49]10月,入选科技部、教育部首批20所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 [144]12月,华东理工大学举行物理学院成立揭牌仪式暨物理学科发展论坛举行; [50]同月27日,学校“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联合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 [146-147]
2022年2月9日,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52]同年,金山校区无偿划转至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徐汇校区(梅陇路21号)无偿划转至学校,定名徐汇校区南区。 [113]
2023年6月9日,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56]6月18日,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57]同年,生物工程获批第五轮学科评估A+学科。 [145]
2024年5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教育产教融合理事会成立,12家中法两国优质企业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 [61]11月,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了数智心理健康实验室。 [151]11月6日,中国化学与华东理工大学在上海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0月,华东理工大学设有17个学院,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交叉等12个学科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8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华东理工大学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华东理工大学有教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6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11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华东理工大学入选英才计划,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化学”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理科专业认证的专业,商学院通过了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欧洲质量改进体系(EQUIS)、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与商学院毕业生协会(AMBA&BGA)商科教育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 [2] [124]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具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93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63门。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对标世界一流,面向社会需求,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局面,与国外17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2]学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建设高校 [125],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127],获批10个科技部“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有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英国建有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首家中罗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0月,华东理工大学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3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44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5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华东理工大学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近3000项。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截至2020年6月,学校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7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截至2022年11月,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由徐汇校区图书馆和奉贤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截止到2021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图书351万余册,电子图书(包括学位论文)1028.30万种,期刊合订本约29.2万,电子期刊8.5万多种,数据库平台65个,包含各类子库资源共计107个。 [46]
学术期刊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7年,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学报》,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化学与制药、材料、机械与动力、信息、资源与环境等学科以及新兴边缘学科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文章。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Scopus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CSA)等十几家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摘录。《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科技双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期刊”,曾多次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等。 [47]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6年,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86]
学术期刊
《功能高分子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创刊于1988年,由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双月刊。主要刊登功能高分子和其他高分子领域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文章,报道内容包括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高分子共混与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智能与仿生高分子材料等。发表文章类型包括研究论文、特约综述、研究亮点、研究快报等。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化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被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SciFinder Scholar Web)、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EBSCO)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 [87]
(1张)
《化工高等教育》创刊于1984年,由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人员、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一线教师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是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会刊。该刊为双月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年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9年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其常设栏目包括高教改革与发展、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实验与实践教学、教改经验交流等。 [88]
《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生物资源与生物加工)》是SpringerOpen旗下出版的同行评审开放获取期刊。其旨在提供一个国际学术平台,交流观点和促进研究,该刊主要发表与生物资源和生物工程有关的原创文章和评论文章,包括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工程、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生物合成与代谢工程、生物过程和生物系统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