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学院(Zhaoqing University)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位于广东省珠三角城市肇庆。 由广东省教育厅管辖。
1970年3月,广东教育行政学院由广州市迁往肇庆地区办学,改名为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后历经肇庆地区师范学校、肇庆地区五·七师范学院、肇庆师范专科学校、西江大学等发展阶段;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西江大学和肇庆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肇庆学院。2021年10月,学校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3年6月,获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有主校区和星湖校区两个校园,总占地面积1279亩,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95亿元,纸质藏书189.34万册,电子图书390.64万种;设有21个二级学院,开办60个本科专业;有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全日制在校生2.6万人,教职工1705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西江大学
1970年3月,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创建,由广东教育行政学院下放到肇庆地区新兴县办学而得名。
1975年5月,该校更名为肇庆地区五·七师范学院。
197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肇庆师范专科学校。
1979年,肇庆师范专科学校,迁址广东省肇庆市东岗七星岩旅游度假区内。
1985年1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在肇庆师专的基础上成立西江大学。
1990年12月,撤消肇庆师专,并入西江大学,成为西江大学师范部。
肇庆教育学院
1976年,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创建,校址为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仙女湖景区内。
1980年10月,该校更名为肇庆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83年4月,该校更名为肇庆教育学院。
合并发展
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江大学、肇庆教育学院两校合并,组建成为本科肇庆学院。肇庆学院两校区办学,原西江大学校址为主校区,原肇庆教育学院校址为星湖校区。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肇庆学院入选广东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省市共建高校。
2017年6月,肇庆学院入选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名单。
2018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1年7月26日,根据教育部公示《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肇庆学院(教育、电子信息、艺术)获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3年4月,肇庆学院成立肇庆广府文化研究中心。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设有21个二级学院,开办60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区域国别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应用统计、国际商务、教育、体育、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设计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省特色重点学科2个、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重点扶持学科1个,“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市共建重点学科3个,机械工程学科为珠江学者设岗学科。
师资力量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有教职工1698人,其中专任教师1246人。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523人,具有博士学位532人,双聘院士1人。
教学建设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3个,省级以上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通过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5个,通过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2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0月,肇庆学院先后与英、美、日、澳、意、蒙古、印尼等多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
2007年,肇庆学院与意大利那不勒斯帕特诺普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2008年,肇庆学院与日本姬路独协大学签订新的学生交流协议;2010年,肇庆学院与美国的海勒姆学院、埃奇伍德学院、北伊利诺斯大学、德克萨斯大学泛美分校等开展合作交流;2018年,肇庆学院和英国林肯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 。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建有市(厅)级以上科研平台57个,其中省、部级科研平台29个
研究成果
据2024年10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9项,获省部级奖励41项。
2017年,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立项291项,其中横向项目达137项,首次突破百项,比去2016年增长45.7%。立项合同经费达到6153.6万元,首次突破6000万元,比上2016年增长22%,其中横向经费达2479.2万,纵向经费达3674.4万。
2017年,学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876篇,其中核心期刊308篇,SCI55篇,EI40篇。其它成果488项。在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方面共获得知识产权31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98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55项,作品登记证书55项。
2017年,学校科技人员创业项目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研究开发投入超过100万元,为社会提供了超过100个就业岗位。
截至2023年6月,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3项。获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优质奖、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推广奖二等奖2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6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人物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奖)2项、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奖”铜奖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项、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文联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1项等3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10月,纸质藏书189.66万册,电子图书474.83万种,电子期刊25.7万册,中外文献数据库36个。 ,光盘音像等资料20000多件,拥有《中国期刊网》、《中国数字图书馆》、《Springer Link》、《TKBS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等30多个数据库及一批试用数据库和开放存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