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重医大”(CQMU)。学校由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建。主管部门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学校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重庆医科大学自1955年从上海迁至重庆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与支持。学校在师资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2年,重庆职工医学院并入重庆医科大学。 2008年,教育部和重庆市确定学校为重点建设大学。 2015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22年,重庆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 在2023年10月29日,重庆医科大学公立医院党建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截至2024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由位于渝中区的袁家岗校区和位于重庆大学城的缙云校区组成,校园总面积2650亩。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7842人,专任教师3400余人。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77个。有22个学院(系),开设36个本科专业。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历史沿革
迁校决策
1955年初,根据中央政治局指示,高教部上报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内迁的方案,建议交通大学迁至西安,上海第一医学院迁至重庆。中央审阅后同意此报告。上海第一医学院在接到卫生部的迁院指示后,开始筹建重庆医学院,并成立筹建委员会。上海市委提出全迁和分迁的两个方案,认为分迁更合理。高教部和卫生部党组提出分迁方案,并在11月得到中央的同意,正式确定分迁方案。
成立委员会
1955年4月7日,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重庆医学院筹建委员会,由副院长颜福庆担任主任。5月25日,高教部和卫生部同意上医与重庆方面共同成立重庆医学院建院委员会,颜福庆任主任,程占彪、李文、刘海旺任副主任。4月20日,上医总务长刘海旺到重庆联系筹建事宜,得到重庆市委书记曹获秋的接见。5月16日,卫生部医学教育司司长季钟朴到重庆听取建院工作汇报,勘察校址,解决征地问题,并指示在重庆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5月22日,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李文和黄家驷确定重庆医学院校址。
基建工程
1955年7月1日,卫生部批准《重庆医学院建院计划书》,计划招收本科生4200名,投资609万元,建设10万平方米校舍;附属医院设床位1000张(初期400张),投资127万元,建设2.1万平方米建筑。10月,刘海旺代表重庆医学院建院委员会与重庆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签订年度工程总协议。但由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迁建决策未定,影响工程进展。1955年12月29日,卫生部批准重庆医学院一期基建工程。1956年9月,一期工程包括教学大楼、教师宿舍、阶梯教室、学生宿舍和食堂等主要建筑完成。
1955年11月,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重庆医学院师资配备委员会,颜福庆担任主任,负责调配2/3的师资和1/3的行政人员到重庆医学院。1956年3月,上医公布第一批调派教师名单,并陆续分批调派师资到重庆医学院。1960年2月,重庆医学院党委向上医党委表示感谢,并鼓励师生发扬母校传统。建校初期,上医提供重庆医学院急需的教学和科研物资,如图书、尸体、标本、教材和切片等,并赠送一套仪器设备。1956年7月至12月期间,上医无偿赠送价值11万多元的1378件(台)仪器设备给重庆医学院。截至1960年7月,上医共调派402人(包括少量照顾亲属关系者)到重庆医学院,其中包括教师、医师、教辅医技、护理、党政和后勤人员。
蓬勃发展
2002年9月28日,重庆职工医学院并入重庆医科大学,组建重庆医科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2008年教育部、重庆市《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确定重庆医科大学为重点建设大学。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2年9月, 2015年成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获批微无创医学省部(教育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2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 2023年10月29日,重庆医科大学公立医院党建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2016年,重庆医科大学“母胎医学创新引智基地”入选2016年度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以下简称“111计划”)名单,成为西南地区第一所获批立项的地方高校。 生殖与发育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于2016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设,并相继于2019年(首批)和2022年(A类)入选“重庆市教委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培育计划”。 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获批微无创医学省部(教育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2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 2023年10月29日,重庆医科大学公立医院党建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2024年6月25日,重庆医科大学莱斯特大学联合学院揭牌。
重庆医科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三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医科类院校,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有22个学院(系),开设36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有专任教师34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600余人,博士生导师386人,硕士生导师1586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61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1100人次。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有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8个专业专业已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新增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各级各类项目超过4500 项,资助经费约11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 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4项,资助经费达2.38亿元。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0余篇,年均增长率10%。多项成果在《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细胞》、《美国医学会杂志》、《自然·医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
截至2024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8项,包括重庆市科技奖一等奖5项,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1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独立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属世界首创,首台设备于2020年12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学校研发的新冠病毒抗体和抗原检测产品为抗疫做出贡献,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肝病毒核心相关抗原检测试剂盒已完成中试生产和注册检,即将进入临床试验。数字化病毒检测技术、抗抑郁和中风药物相关技术、肿瘤免疫治疗相关技术、阿尔兹海默症预防等科技成果高质量完成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