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西政”,位于重庆市,是直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 由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日制本科高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首批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 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是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是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学校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正式成立西南政法学院;199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正式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8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2年2月28日,西南政法大学人权学院举行揭牌仪式;2024年6月29日,西南政法大学卫生健康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渝北、沙坪坝和宝圣湖3个校区,占地面积共3000余亩。该校设5个学部,15个学院,共31个本科专业,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2个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
历史沿革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1950年初,中共中央西南军政委员会为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决定开办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由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兼校长,西南局宣传部长张子意兼副校长,邓止戈、郑思群任教育长。总校设在重庆市,下设办公室、教导处、校务处及4个分部,还设有川西、川南、川北、云南、贵州、西康6个分校。
西南政法学院
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政法学院、重庆财经学院法律系、贵州大学法律系和云南大学法律系,正式挂牌成立西南政法学院, 郭沫若先生题写院名。校址在重庆化龙桥,隶属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领导,由政法委员会主任周保中兼任院长。同年9月,云南大学法律系并入。
1954年,根据全国政法教育会议精神,开办四年制本科法律专业,停办二年制专修科,学院迁往重庆沙坪坝。同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撤销,学院改由政务院司法部领导。1958年,西南政法学院改由四川省领导。同年,四川政法干部学校并入,重庆法律学校停办,人员、设备并入西南政法学院。同年7月,创刊学报《政法教育》。
四川政法公安学院
1959年1月,西南政法学院与中央人民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合并,校名改为四川政法公安学院。学院除全日制本科部分设政法系和政治系外,同时增设民政系、保卫系、治安系和司法行政系,培训在职干部。同年12月,中共四川省委将四川政法公安学院改建为培养训练党政干部的学院。
1960年8月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成立四川行政学院,与四川政法公安学院一个学校用两个校名,设政法系、政治系、政治教育系、司法行政系、干训部。开始举办四年制函授教育。1961年,两校合用四川行政学院校名,培养各类行政干部和政法公安干部。
恢复西南政法学院
1964年,四川行政学院恢复为西南政法学院,由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只设政法专业,原政治学专业学生转入法律系。文革期间,学院停办长达12年。
1977年5月,西南政法学院经中央批准正式恢复,成为全国最早复办的一所政法院校;1978年,国务院批准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受最高人民法院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更名西南政法大学
1995年,学校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1999年,该校和渝北的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五所高校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由司法部直属划转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模式。
2002年1月22日,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在宝圣湖畔破土动工;同年10月14日,学校迎来2002级3500名新生,标志着渝北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置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西南政法大学办公中心由沙坪坝校区迁至渝北校区;2008年成为教育部支持、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经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成为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重庆市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也实现了全国法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该校增列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2年2月28日,西南政法大学人权学院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全国高校首家成立的人权学院。10月17日,西南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揭牌成立。
2023年3月,西南政法大学数字法治政府研究院挂牌成立。11月27日,西南政法大学红岩新华班在新闻传播学院开班。
2024年3月30日,西南政法大学比较刑事法学研究院成立。4月22日,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等研究院成立仪式在该校渝北校区举行。 6月18日,西南政法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城市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并召开首届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高端论坛; 6月29日,西南政法大学卫生健康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 11月14日,西南政法大学与全国11个海事法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月24日,西南政法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5年1月,西南政法大学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联系点。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7月,西南政法大学设有法学学部、文新学部、政教学部、经管学部、新学科学部5个学部以及有15个学院共29个本科专业。 2024年3月,学校新增海外利益安全、运动训练两个本科专业,预计2024年9月招生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西南政法大学共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新闻传播学、国家安全学、纪检监察学),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律),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经济法学和诉讼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学、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党内法规(交叉学科)、翻译(专业学位授权点)、审计(专业学位授权点)等12个学科为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其中法学、国家安全学科入选第二轮重庆市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法学一级学科入围A档学科。2018年,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评A档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00余人,包括国家“万人计划”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全国资深翻译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英才”计划人选、重庆市“巴渝学者”计划人选、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先后建成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全国政法院校中位居首位
教学成果
自2022年至2024年7月,西南政法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其中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获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项7项; 获校级本科教学成果奖28项
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截至2024年7月,该校与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130余个学生交流项目。入选教育部“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入选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高校和“巴渝海外引智计划”。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比利时、以色列等国知名高校合作举办20余个来华留学生短期学术课程项目。该校有英国考文垂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和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律硕士项目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西部唯一承办法学学科中外合作办学双学位项目的高校。学校来华留学学历教育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推出了东盟英才博士班项目、“中国法”全英文硕士项目、中柬境外合作办学本科“2+2”项目等系列“留学西政”品牌项目。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拥有44个科研平台,其中学校司法鉴定中心是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
研究成果
自2018年至2024年7月,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660项,其中获得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5项,法学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84项,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由渝北校区图书馆、沙坪坝校区图书馆及宝圣湖校区文献信息空间组成。截至2023年9月,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37.24万册,CNKI、Westlaw等中外文数据库110个。其中,馆藏古籍线装书17505册,古籍善本图书605册,20部古籍入选《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韦苏州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首批“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自建有西南政法大学学位论文库、民国法律文献数据库、民国与古籍图书数据库、机构知识库和中国—东盟法律文献数据库等5个数据库。其中民国法律法规数据库系统收集民国时期各类法律法规近两万条,处于国内领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