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西南大学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同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4月26日,学校设北碚和荣昌两个校区,北碚校区为主校区。主体面积约8380亩,校舍面积199万平方米。学校现有46个教学单位,10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种专业博士学位、31种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30个;现有专任教师3265人,在校学生近580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近16000人,留学生近2000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西南师范大学
1906年4月18日,清政府在重庆正式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1906年,学校首次招收一年制简易师范科23名学生,至辛亥革命前,共有毕业生230余人。1914年,学校更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由川东道所辖36县官费支持办学。1916年,租住观音梁船帮公所及附近民房,当年秋迁回原址。1917年秋,秋迁住巴县文庙。1920年,学校再次迁回原址,变买旧址,拟建新校
930年春,租住曾家岩巴县农中校旧址及龙泉观作临时校舍,1930年末迁至石马岗,即今两路口的文化宫。1931年1月,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奉令改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川东师范一度因战乱濒临绝境。刘湘主政重庆,曾决定将该校停办,指派刚接任川东道尹的甘绩镛到校办理结束事宜时,遭到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强烈反对。热心教育事业的甘绩镛审度形势,召开维持会,讨论学校存废问题。会议决定学校继续办理,并改组维持会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校董会一致推举甘绩镛为校长,川东师范得以保留。
1932年,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办起普通高级中学,8月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即始办大专班),并筹办农事试验场。1933年2月,乡村师范专修科从现文化宫搬迁到沙坪坝磁器口。这是学校与川东师范学校分开的关键节点。作为中专的川东师范学校一直存在,直到重庆解放,后来成为重庆第一师范学校,即现在重庆师大初等教育学院的前身;7月,乡村师范专修科与中心试验农场组建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简称乡建院。这是中国最早以“乡村建设”为名的官立高校,被史家誉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基地之一。1940年,中国乡建运动先驱、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今天北碚的歇马大磨滩创建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当时属巴县地界),晏阳初任院长,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培养乡村人才的高等学校。1945年改名“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51年该院被接管,改名为“川东教育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西南师范学院等高校。1946年,著名学者、儒学大师,也是乡建运动重要人物梁漱溟先生创办了勉仁国学专科学校,1948年更名为勉仁文学院。1950年初,梁漱溟应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北上参政议政。勉仁文学院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1936年8月,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建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初期设置乡村教育系和农事教育系两个4年制本科,后渐渐发展而具师范、文理和农学等综合性大学雏形。
1940年9月,为解决内迁若干单位和大量内迁民众子女,特别是女生高等教育问题,经国民政府批准,在当时的抗战文化重镇——江津白沙镇正式成立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简称女师院),是此前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后,当时中国唯一一所女子师范高校。女师院名家大师云集,集中了著名学者魏建功、国学大师胡小石、音乐家吴伯超(后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鲁迅先生弟子李霁野和台静农(后任台湾师大校长)以及何鲁、商承祚等。1946年,女师院搬迁到黄桷坪,即后来川美的校址。学校成为著名红岩英烈江姐的联络点之一,发展了10余名地下党员,1名学生后来成为潜伏台湾的著名红色特工。重庆解放后,10余名女生参军,上了抗美援朝前线,1位牺牲,至今长眠异国他乡。女师院第二任院长劳君展,系毛泽东同志早年湖南新民学会会员,曾在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是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弟子,其丈夫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先生,其女婿为“两弹元勋”邓稼先。毛泽东重庆谈判期间,曾专门会晤劳君展夫妇和当时的女师院教授、后任西南师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协最早发起人之一的谢立惠教授。
西南农业大学
西南农学院
复旦大学于1938年至1945年内迁北碚夏坝,1946年,复旦大学回迁上海后,复旦大学重庆同学会在卢作孚先生等支持下,利用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旧址,创办了私立相辉学院。杰出校友、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1949年秋考入相辉学院农艺系的学生。西南师院成立时,挂牌在瓷器口的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2年,川东行署撤销,主政西南局的邓小平同志决定“最好的地方应该拿来办教育”,于是西南师院分别从磁器口、黄桷坪等地迁到北碚——原川东行署办公地;西南农学院成立时,挂牌在瓷器口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一栋教学楼,后又曾挂牌到北碚东阳镇的相辉学院。同样于1952年搬迁到新建的天生路校园。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26日,学校现有46个教学单位,106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3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26日,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种专业博士学位、31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30个,42个重庆市“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 ,2个学科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26日,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26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28人、副高级职称1324人,博士生导师599人,硕士生导师2027人(含博导)。现有国家级人才144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院士5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另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26日,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221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教学成果
西南大学有众多教学成果,其中在2023年度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培育第五届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60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26日,学校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共建3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林业和草原局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1个,重庆市各级各类科研平台93个。牵头建设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10个、与中央部委相关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台4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重庆市新型智库(含培育)4个
科研成果
科研概况
截至2024年4月26日,学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奖6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170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36.9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260项,获得授权专利1524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99个,出版专著600余部。 [1]
2022年9月,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李加纳/卢坤教授团队历时8年,成功研发全球首张油菜液相育种芯片——油菜50K液相育种芯片,相关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作物杂志》在线发表。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4月,西南大学图书馆包括:中心图书馆、弘文图书馆(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崇实图书馆(原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荣昌校区图书馆,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馆、经济管理图书馆、法学图书馆、外国语图书馆、数学图书馆等多个专业图书馆,有纸质文献467.8万册。其中中文图书292万册;外文图书28.7万册;古籍14.7万余册;民国文献4万余册;中外文过刊50余万册;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中文报纸17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