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河南农业大学

  • 区域:河南郑州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63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7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河南农业大学(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河南农大,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是河南省省属重点大学,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入选国家“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1912年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与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重新独立建制更名为河南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成为农业农村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2013年学校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2020年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高校。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郑州文化路校区(占地330.6亩)、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占地面积264.83万平方米;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4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1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9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33896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2623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河南农业大学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1912年,河南高等学校校长时经训提议改办农业专门学校,河南都督张镇芳呈请教育部要求改办河南高等学校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咨文,于11月获准立案。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由此肇始。 [2] [111-112]1913年3月开始招生,1927年与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称中山大学农科。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开封政治分会委员们的提议下和河南教育界人士一致要求下,开始筹设“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经过多次磋商,河南省政府决定将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1927年7月,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宣告成立,设4科,即农科、文科、理科和法科。农科下设农艺系、森林系,学制4年。


-蓬勃发展-

1984年12月20日,学校改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11月,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农业部与省政府共建的省属农业大学。2009年成为农业农村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高校。

2000年,河南农业大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学科,成为河南省第一个获得一级博士学科的高校;2009年9月,第七批博士后流动站审批结果公布,新增“林学,畜牧学,农林经济管理”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河南农业大学共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第十一批学位点申报结果,河南农业大学获得兽医学,农业工程,林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9月,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11月,河南农业大学畜禽生物育种行业学院、植物医养行业学院获批立项为2022年度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和许昌校区,开设8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作物学、兽医学学科入选省“双一流”创建工程,有作物学、兽医学、林学、农业工程4个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在职教职员工262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79人,博士学位14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各级各类人才123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精品课程7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河南省特色专业18个,河南省精品课程18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荷兰等5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与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新西兰、波兰等国家的十余所高校签署交换生协议,学生在河南农业大学就读期间可申请赴协议高校交换学习。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建设有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2个河南省实验室,8个国家、国际科研平台,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等。

-研究成果-

2022年9月,河南农业大学蒋士君/崔江宽研究团队联合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汤继华教授系统开展了河南玉米作物线虫危害损失和监测预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学校先后主持完成了小麦、玉米、烟草、能源、泡桐、畜牧、农业科技开发等重大科研项目,推出一大批适应经济建设急需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康相涛教授领衔的家禽研究团队主持的“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奖,这也是该团队继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再次摘得国家科技奖。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图书馆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50余万册,电子图书260余万册。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有两地三校区三馆舍,分别是1985年建成的文化路校区图书馆、2012年设立的许昌校区图书馆及2021年投入使用的龙子湖校区图书馆。三馆馆舍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阅览座位共5900余席。建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兼有经济、理工、人文、社科等多类型、多载体的馆藏体系,是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农学文献中心。 

博物馆

截至2024年5月,博物馆收藏有植物标本10万多份,涉及近200个科、1200属、4000多种植物,种类数量占中原地区植物种类的70%以上;收藏有昆虫标本15万余号,涉及26个目、近400个科、5000余种,种类数量占中原地区已知昆虫种类的60%以上;收集有动物标本3000多件,其中鸟类标本110余种,占河南已知鸟类的60%;收藏有土壤标本400多个类型;收藏有农业文物和校史资料、图片等1万多件。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