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山理工”(SDUT),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是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山东省首批文明校园、“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学校由山东工程学院、淄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1956年,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创建。1958年,升格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1990年,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1998年,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分院、淄博大学、淄博师范专科学校、淄博市职工大学、淄博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组建为淄博学院。2002年,山东工程学院与淄博学院合并成为山东理工大学。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总占地面积3600亩,分东、西(主校区)两个校区办学,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3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亿余元;设有25个教学单位,25个校级研究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3个 ;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2个;有教职工2816人,专任教师2189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5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800余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山东工程学院
1956年6月21日,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规模为1200人,学制3年,设农业机械化1个专业,面向全省招生。校址在山东省济南市东郊桑园。同年8月1日,学校举行首届新生开班典礼。
1958年4月,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由济南市迁至德州,更名为山东省德州农业机械化学校。8月25日,经山东省委批准,学校升格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规模为2000人,设农机修理、农机运用2个专业,并附设中专部。
1959年7月,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降格更名为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
1962年8月,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重新升格复名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并把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今青岛农业大学)的农机系学生和部分师资并入。同年10月,学院迁至张店原淄博工学院院址,并接收原张店牧校、广北农校的部分校具,对原淄博工学院校舍进行扩建。
1965年,省农业厅将原渤海农垦局汽车、拖拉机修理厂的全部设备与大部分管理人员并入学院。
1970年2月,省革委决定把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实习工厂和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实习工厂合并,办山东拖拉机制造厂发动机分厂。7月,将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与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并将山东工学院第二机械系农机专业并入,定名为山东拖拉机厂农业机械化学校,学校迁往兖州。
1971年12月,省革委生产指挥部批复,将山东拖拉机厂农业机械化学校改为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1972年,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5年8月,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复名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由兖州迁回至淄博市。
1982年,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 [2]
1990年1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为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的省属普通高校,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院校之一。
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3]
淄博学院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分院
1987年3月,山东建材学院本部迁址济南,国家建材局决定,在原校址建立山东建材学院博山分部。
1987年9月,国家教委正式行文,将山东建材学院博山分部改名为山东建材学院分院。
淄博大学
1993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淄博大学,并成立淄博大学筹建领导小组。
199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创办淄博大学。
淄博师范专科学校
1978年10月,淄博师范专科学校在张店共青团路西首建立。建校初首招学生154名,学制2年,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4个专业。
1984年,淄博师范学校大专部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更名为淄博师范专科学校,隶属淄博市人民政府领导。学校在张店人民路西首开始建新校址。
1981年,山东省淄博教师进修学院创建。
1983年,山东省淄博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淄博教育学院(与淄博师范专科学校合署)。
淄博市职工大学
1980年,淄博市总工会开始筹建淄博市职工业余大学。
198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淄博市职工业余大学。隶属市政府,市总工会主办,业务受省教育厅指导,办学经费有市财政、市总工会拨款和自筹3条渠道。
1985年,淄博市职工业余大学更名为淄博市职工大学。隶属市政府,市总工会主办,业务受省教育厅指导,办学经费有市财政、市总工会拨款和自筹3条渠道。
1992年,学校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
1994年,学校被国家教委批准为试办高等职业教育单位。同年,市政府决定依托市职工大学创办淄博职业技术学院,同年正式挂牌,一个学校两块牌子,合署办学
淄博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1月,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淄博工作站创建。
1984年,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淄博工作站改建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淄博市分校。
1988年,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淄博市分校更名为淄博广播电视大学,隶属淄博市教育局。
淄博学院
1998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淄博师范专科学校、山东建材学院分院、淄博市职工大学、淄博广播电视大学和淄博大学合并组建淄博学院,同时撤销上述学校建制。淄博学院隶属省、市两级领导,经费由省、市共同投资,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领导和管理体制。8月,淄博市决定将张店区第二职业中专整建制并入淄博学院。
2000年8月,博山校区(原建材分院)和东校区(原淄博职工大学)搬迁至校本部。
合并发展
2001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山东工程学院与淄博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以山东理工大学(筹建)的名义开展筹建工作。
2002年3月,教育部同意两校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学校由山东省领导和管理,同时撤销原两所学校的建制。
2003年9月,学校获批招收空军国防生的资格。
2010年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立项建设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6月,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11月,学校成为首批“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
2013年1月,学校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验收。7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4年9月,学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6年12月,学校成为首批“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高校。
2017年7月,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落户胶州。8月,学校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2018年8月,学校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9年3月,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0月,学校新增农业工程、电气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20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与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山东理工大学。10月,学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
2021年1月,学校获批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培训示范基地。
2022年12月,学校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2023年2月,学校成为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接收院校。3月,山东省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院在学校成立。
2023年5月,山东理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表演4个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备案,并将于今年开始招生;6月14日,当选为淄博市医药检验检测联盟副理事长单位。7月12日,麒麟医药与山东理工大学在济南举行“山东理工大学-麒麟医药肿瘤类器官联合实验室”共建签约仪式。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25个教学单位,25个校级研究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3个 ,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9个门类
师资队伍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816人,专任教师218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44人,有海外院士4人,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人。有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泰山学者工程系列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70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4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2个。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3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农业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培育)等3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14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了师范类二级专业认证;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科技部众创空间1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等省级教学类平台30个,山东省教师发展示范中心1个、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6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2门、精品课程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规划教材33部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60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获省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58项,其中国家级新工科项目3项;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奖92项,其中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6800余项、省部级奖励10000余项;获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214项、省研究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项目189项。 115个项目获2020年教育部首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分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个、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技类研究平台38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社科类研究平台18个。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库、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设在我校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77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37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3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0项、山东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7项、山东省文化创新奖1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02项,其中,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重大发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发明,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专利独占许可使用费达5.2亿元,荣获山东省专利特别奖,成为高价值专利培育与转化的典型;纳米硅、氮化硅两项技术经评估达1.4亿元,以作价入股方式实现成果转化,填补了国内空白。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173家、在孵企业130家,其中,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9家、山东省瞪羚企业1家、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
2022年,学校5项成果获2022年度山东省科技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4月,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479515册,电子图书1041808册,电子期刊610450册,学位论文7373100册,形成了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的多学科藏书体系;先后引进Web of Science、EI、SDOS、Springer Link、EBSCO数据库(ASE、BS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中国国内外数据库。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已与美国、俄罗斯、韩国等35个国家的13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是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有3个山东省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
2023年11月,山东理工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山东省储能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