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学院(Taiyuan University),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一所由太原市人民政府举办,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由山西省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人民政府管理,山西省教育厅进行业务指导。
太原学院前身为2002年12月由原太原大学、太原师范学校、太原市教育学院合并而成的新太原大学。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太原学院。学院于2017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22年成为首批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先后获批山西省政府“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 ,山西省政府“1331工程”“大数据智能诊疗产业学院提质增效计划建设项目”等。
截至2024年9月,学校占地面积1658亩,校舍建筑面积47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65.42万册,电子图书126.27万册。学校面向全国 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6381人。学校有教职工1182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76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309人,占40.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719人,占93.5%;“双师双能型”教师330 人,占42.9%。
历史沿革
2019年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11月,学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2月,成立太原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研究院。 2020年1月,学校成为2020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地方高校新建基地;1月17日,太原理工大学与吕梁市人民政府校市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太原理工大学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步揭牌; 3月18日,太原理工大学成为教育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高校; 4月,太原理工大学霍州智能再制造研究院揭牌成立;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名单; 9月21日,太原理工大学本科生院、求实学院、宗复学院揭牌仪式在明向校区举行;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8月8日,太原理工大学与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康命源新材料研究院; 8月23日,太原理工大学与大同市签署航空航天领域产教研融合等战略合作协议; 10月16日,太原理工大学被教育部选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10月22日,太原理工大学六味斋食品研究院正式揭牌;11月17日,太原理工大学15个专业进入2020年山西省“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2月6日,太原理工大学与阳城县人民政府签署绿色开采及煤层气综合利用研究院共建协议; 12月8日,太原理工大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发展论坛暨“太行精武”形意拳传习中心举行; 12月17日,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行政立法基地成立; 12月21日,太原理工大学与浙江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2年2月14日,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8月,发起成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合创新中心; 12月15日下午,学校在明向校区鹏飞会堂召开学部启动会,理学部、信息与电气学部、材料与化工学部、机械与航空学部、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部、土木与环境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医药与生命科学学部正式成立。
2023年5月6日,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生态学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9月24日,发起的山西省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大型仪器共享联盟正式成立 。2024年3月12日,清徐县委副书记、县长、清徐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福贵与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孙宏斌在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举行战略合作座谈会,就推动县校合作深入交流,并共同见证清徐县与太原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有26个专业学院,开设101个本科专业 [98],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教职工3906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6名。
科研成果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学校26个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5个,省级卓越拔尖试点专业11个,国家一流课程31门,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3项、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螺丝钉之家”入选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7月,太原理工大学曾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累计承担“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各类项目1326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1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42项;2018年, 我校首次在《Science》主刊上以第一单位发表研究论文,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我校共多年来,科研优势和创新能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百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