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河北农大(HEBAU),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灵雨寺街289号。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别共建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1902年,先后经历了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农学院等历史时期,于1958年正式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1995年与原河北林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河北农业大学。2000年原河北水产学校、原河北畜牧科技学校并入河北农业大学。 2011年5月,河北农业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5年12月,成为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员。2020年6月,被评定为河北创业大学。 2023年9月25日,发起的中国植物保护学科“三北”创新联盟成立。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学校在保定市、沧州市渤海新区、秦皇岛市、定州市四地有五个校区,校园占地2765亩,建筑面积124.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6.22亿元;设有31个学院(部、系),开设96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在职教职工2960人,其中专任教师2024人;全日制本科生约34000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5610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直隶农务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慈禧太后恩准创立直隶农务学堂(河北农大前身),校址在保定西关灵雨寺霍家大院,占地40余亩,建有教室、宿舍、食堂、会客室、实验室、办公室计160余间,购置校园周围民地100余亩,作为学堂实习、试验场地。同年5月,直隶总督袁世凯在保定创立农务局,附设农务学堂及试验场,派黄璟为总办,李兆兰为提调。
第一年招收学生60名,除在本省各州县考选录取之外,还有山东省选拔咨送和京旗选送的学生。开设农业、蚕桑专业课,任课教员多是到日本留学回国的知识分子,学堂的总教员是日本农业专家楠原正三。1904年,直隶农务学堂改为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直属清政府学部管理。1906年,农务局拨归高等农业学堂兼办。
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11年,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改为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12年9月,与多所学堂合并组成河北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河北大学。民国元年(1912年),学校改为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民国十年(1921年)9月,驻保直系军阀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奉北洋政府教育部令,将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医务学堂,还有法律、法政、高等师范等学堂合并,组成河北省第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河北大学。当时的河北大学以农科为主,专业设置为林学、农学、园艺三个系,学制四年。
省立农学院
1931年,河北大学解散,省立农学院独立出来,省立农学院时期的校门最具标志性,河北农大校徽上的主体建筑,就是以此为蓝本。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中,河北农学院森林系整建制调整到北京,参与组建了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整建制调整到内蒙古,参与组建了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农田水利系整建制调整到武汉,参与组建了武汉水利水电学院(现与武汉大学合并)。
1958年,省立农学院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 7月,省委办公厅决定将西下关原河北省立农学院旧址移交河北农业大学。 1959年,河北省黄村林业学校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改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园林化分校,其前身顺天中等农业学堂成立于1909年。1970年,园林化分校从河北农业大学分离出来,成立河北林业专科学校,1985年更名为河北
河北林学院
1909年,顺天中等农业学堂创立。1928年,改为京兆甲种农业职业学校。1946年成立河北省立黄村农业职业学校。1949年,学校改名为河北省黄村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56年,上级将其改为河北省立黄村林业学校。1959年,河北省黄村林业学校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改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园林化分校。后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直至1970年12月23日,河北农大园林化分校与河北农大分开,改名为河北林业专科学校。1985年学校改名为河北林学院。 9月,学校全部由西陵迁至保定新址。
河北水产学校
1910年1月,农工商部奏准于沿江沿海各省筹建渔业公司及水产学校。陈夔龙派孙凤藻,筹办水产讲习所。9月就绪,招生录取学生96名,直隶水产讲习所随即开学。1911年3月20日(为该校校庆纪念日)直隶水产讲习所改为直隶水产学堂,孙凤藻为首任监督(校长),设渔涝、制造二科,学制四年。1929年,直隶水产学校升格为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1931年8月5日,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水产学术刊物《水产学报》,被誉为“凤毛麟角,不可多得”。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校被迫停办,全部设施破坏净尽。抗战胜利之后,河北省在1946年1月,派该校前校长张元第筹备复校。7月,聘张为校长,暂借天津新开河河北省立师范学校一部分校舍为校址,设渔捞、制造两科。1947年7月,才正式迁回水产前街原址。1950年,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更名为河北省水产专科学校。1952年,天津高等教育调整,在校师生根据专业被分别转入上海水产学院、山东大学水产系、山东省烟台水产技术学校,部分专业留在原址,改名为塘沽水产学校。1958年,塘沽水产学校升格为天津水产学院。1961年,天津水产学院改建为天津水产专科学校。1965年,天津水产专科学校一分为二,分别成立“河北水产学校”和“天津水产学校”。1965年,河北水产学校校址由天津迁往河北省秦皇岛,2000年,河北水产学校并入河北农业大学,现为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学校设有31个学院(部、系),设有96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
师资队伍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学校有在职教职工2960人,其中专任教师2024人;教授及相应职称399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941人;博士生导师248人,硕士生导师995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等人才200余人次,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27人,省级优秀教师19人,省级模范教师4人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学校先后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9项。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学校建设国家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24个。2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个, 河北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1个,河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学校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学科列入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3个学科列入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6个河北省重点学科;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学和工程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科研成果
综述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学校“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2669项,到位科研经费18.98亿元,审定新品种160个,专利2665项,SCI论文6180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5项,其中国家二等奖3项。
科研获奖
2017年,河北农业大学共获省级各种科技成果奖励50项。其中分别获河北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山区创业一等奖各1项,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4项、省山区创业突出贡献奖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山区创业二等奖7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山区创业三等奖9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