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莞工”(DGUT),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为广东省教育厅,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
学校于199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1991年7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提前招生,1992年4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2002年4月经教育部同意升格为本科院校。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5年9月,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5月,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技厅、东莞市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支持学校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21年5月,新增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1年8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11月,确定为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 。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192亩;馆藏书205.2万册;设有20个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教育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冶金工程等10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有教职工1869人,全日制学生超2万人,继续教育学生近2万人
历史沿革
东莞师范学校
1932年,在太平镇创办“东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在太平镇“莲溪书院”旧址,经费由明伦堂沙田管理局支付。学校设备简陋,师生生活困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机轰炸虎门,学校迁至篁村“张氏大宗祠”。1938年,莞城沦陷,又先后迁往东坑、马坑、马嘶等地。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旧址。1948年,学校迁至莞城彭屋大街“彭氏宗祠”。1951年9月,学校改名为“东莞师范学校”。1952年9月,学校迁入原明生中学校址(现新风路31号)。2004年6月,原东莞师范学校学生及部分教师并入东莞理工学院,成立“师范教学部” [10]。
东莞理工学院
1985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就开始酝酿筹建东莞理工学院并邀请中山大学等高校来东莞开展市情调查,研究和调查创办东莞理工学院的可行性、必要性和迫切性。1986年6月11日,东莞理工学院筹建委员会成立,时任东莞市市长郑锦滔兼任主任。1987年6月9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成立东莞理工学院筹建委员会的通知》;7月3日,举行东莞理工学院奠基仪式。 1988年5月21日(一说5月1日),东莞理工学院破土动工。1991年7月,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东莞理工学院有关问题的复函》,同意根据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 199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莞理工学院筹建。1992年1月14—15日,广东省高教局和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东莞理工学院建校论证会;4月2日,经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东莞理工学院成立。
2002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学校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12月11日,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正式动工建设。2003年10月10日—11日,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2004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确立为独立学院。2006年5月29日,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了东莞理工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6月,学校被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8月26日,学校获批成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5年5月,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揭牌成立。9月14日,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 。2017年2月,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获批;3月11日,东莞理工学院与360企业安全集团正式签约,组建360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和360网络空间安全创新研究院 。2016年,学校成立东莞理工大学国际学院
2018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1月,学校大学科技园入选“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单位”。2020年10月16日,学校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 。2021年1月8日,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命健康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新发展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 ;5月,学校获批为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8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7月,学校成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2022年9月28日,东莞理工学院廉洁文化知行教育馆揭牌。12月20日,由东莞理工学院与得利钟表集团共建的东莞理工学院得利学院分别在广东东莞和香港同时举行启动典礼 。2023年5月31日,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正式“联姻”共建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并“上线”了广东首批3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药学+应用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7月28日上午,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首栋封顶仪式举行。11月29日,当选为东莞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单位。
2025年1月,拟入选新一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建设
学位点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学科纳入广东省教育厅“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冶金工程等10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869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44人、副高职称人员357人、博士930人 [4]。截至2024年7月,学校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等1500余人,其中双聘、特聘、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等顶尖、杰出人65人,学科领军12人,学科方向领军51人,学科骨干93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人次,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3人次,入选“珠江学者”岗位计划4人次、入选“珠江人才计划”5人次,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次,入选东莞市领军人才5人,入选东莞市各类特色人才220多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有17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通信工程获得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证书;获批2个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5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个广东省示范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案例2件;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2017年以来,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与英、美、加、澳、法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2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4]。截至2024年7月,国际学院已招收培养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斯洛伐克、玻利维亚等40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达400余人次;连续四年与荷兰斯坦德大学合作开展学分互认辅修课程项目。开设各类英语培训班包括雅思系列培训班、公益考研班、教工口语班等。此外,学院依托教育部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国际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办公室,自2019年起开设国际学术互认课程项目,项目运转情况良好。
学术研究
研究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参与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累计获批各类省级平台27个,获批粤港澳研究团队3个、广东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1个,孵化高新企业41家;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各级各类课题3396项,科研总经费约33.6亿元。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光固化成型方法、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学校先后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系列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奖励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5352平方米,累计藏书205.2万册,有42个数据库、175万册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建成万兆带宽主干、两条40G主干,基本实现千兆带宽到桌面的IPV6校园网,4万个信息点,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校园网,AP数量7300多个,出口带宽37.5G;智慧校园建设有190个信息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