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药学院成立于2000年,由烟台大学和绿叶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绿叶制药”)校企共建。这种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纳入统一平台,实现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实质性联合”,成为药学院跨越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在烟台大学和绿叶制药的共同支持下,药学院发展起点高、后劲足,学院发展不仅在烟台大学名列前茅,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院拥有“重大新药新型释药系统”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药学(国家特色专业,即“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制药工程(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个本科专业。
专业设置
截止2014年,药学院有药学、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药理学等全部六个药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开设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药事管理、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拥有博士学位47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0人,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26人,泰山学者9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基于校企联合的办学优势,教师中有半数在绿叶制药等企业兼职,使药学院形成了一支既有渊博学识又有丰富新药研发经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保障。
办学条件
经过几年的努力,药学院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创新药物研究体系,拥有核磁共振、液质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型和制备型)、气相色谱仪、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等仪器,设备总值达3800余万元。
发展成就
药学院教学和科研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强大的科研条件和实践经验服务于教学,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几年来,烟台大学的药学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快速发展,被列入烟台大学五个优势建设学科,获批“山东省药物筛选评价重点实验室”。科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2004年进行的学科点评估中,烟台大学药学专业综合实力列全国第14位,其中教师人才梯队居第6位(仅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几所药学名校之后)。
科研成果
药学院教师承担并完成的课题主要有国家863重大专项、“十五”攻关项目等多项国家攻关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到位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论文608篇,被SCI、EI、ISTP收录185篇;2006年后获国家和省级课题立项39项,其中9项课题(2项第二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药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与考研连续取得佳绩,考研率连续六年达到30%以上,主要就业去向为国内大中型制药企业,科研和实践操作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毕业生就业多年位居学校前列,受到学校、家长与学生的充分肯定。学院已与齐鲁制药、青岛黄海药业、山东鲁南制药、江苏恒瑞制药、江苏恩华制药、大连辉瑞制药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药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超过90%,升学率达到42.4%,考取学校包括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三个院所)、广西医科大学、天津大学等著名医药科研院校。在2013年已经能招生一本生,在2014年以一本线招生。
产学研结合使烟台大学药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药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以“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以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药物研究和应用人才,建立国内一流的创新药物研发基地作为奋斗目标,为民族医药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25日,入选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
师资力量
姓名 | 研究方向 |
刘珂 | 源于传统中药的先导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包括: 中药中重要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生物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
刘万卉 | 1.药代动力学研究 2. 长效缓释微球制剂研究。 3. 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 |
张国营 | 抗癌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和作用机制及癌变分子机理的研究。 |
孙考祥 | 1. 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研究。 2.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
姜乃才 | 1.天然产物的结构改造: 2. 喹诺酮类药物合成工艺研究 |
孟庆国 | 神经肽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及抗肿瘤和抗炎天然产物的化学修饰等研究工作。 1. 生物活性肽和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2. 天然药物结构修饰 |
李桂生 | 主要从事于中药活性部位的研究与开发。 |
许卉 | 1.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结构修 饰及抗炎、抗肿瘤活性筛选 2.生物活性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测定方法研究 |
戴胜军 | 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重要先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构效关系研究,重要中药材活性成分或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生物活性筛选研究,以及计算机辅助现代化中药与天然药物设计等。 |
赵燕燕 | 主要从事于中药抗癌活性部位的研究与开发。 |
杜振宁 | 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制药 1.从生物体内分离、纯化生物活性物为医药、现代农业服务; 2.从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筛选抗肝炎、抗肿瘤活性物 |
关玉昆 | 复杂药理活性天然产物及药物先导化合物全合成、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包括 1.丹酚酸类天然药物的全合成研究; 2.丹参素衍生物的构效关系研究; 3.穿心莲内酯的结构修饰与新药物实体开发 |
赵烽 | 通过体外培养细胞系,对天然药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追踪、分离活性成分,并研究它们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 |
田京伟 | 1. 心血管药理、神经药理 2. 新药研发的药理学方向 |
王文艳 | 药代动力学、毒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对肝药酶的影响研究 |
毕毅 | 1. 23-羟基白桦酸衍生物的设计,结构改造以及生物活性研究; 2. AII受体和AT1受体双重拮抗剂的设计,合成以及构效关系研究 |
陈大全 | 主要研究内容:微粒和毫微粒给药系统;大分子给药体系;聚合物胶束及脂质体;局部给药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