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山东农大” [20],是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教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山东省属重点本科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 、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 ,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 。
学校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1954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78年,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 。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9年7月,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成新的山东农业大学 。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340.13亩,建筑面积120.6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71亿元,图书馆藏书301万册,电子图书188万册;设有22个学院,开设97个本科专业;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教职工2571人,在校生35579人,其中本科生2920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370人,继续教育类学生30010人
历史沿革
百年根基
山东农事试验场(1903年-1906年)
1903年(清光绪29年),山东巡抚周馥主持成立济南农桑总会;同年,济南农桑总会在济南城东七里堡创办山东农事试验场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1906年-1913年)
1906年2月(清光绪32年),山东巡抚杨士骧在山东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创办了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同年9月,学堂建成招生,首届考选120名秀才入学,编为农、林、蚕正科甲班
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3年-1926年)
1913年6月,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等教育新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更名为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园面积420亩,有教室、实验室、师生宿舍640余间。后于1922年6月建成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图书馆
岁月蹉跎
省立山东大学农学院(1926年-1928年)
1926年7月24日,山东省政府决定在济南重建山东大学,由山东公立农业、法政、工业、商业、医学、矿业6所专门学校合并成立;8月5日,省立山东大学正式成立,学校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13个系,农学院设农学、林学、蚕学3个系,学制4年 。
192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省立山东大学因战乱停办 ;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由何思源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
国立青岛大学农学院(1932年)
1929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蔡元培建议,将省立山东大学的师资和财产迁至青岛,与私立青岛大学合并,组建国立青岛大学 。
1930年9月20日,国立青岛大学开学,设文、理、教育3个学院8个系,在济南设立农事试验场和实习工厂 。
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增设工、农两个学院,农学院设在济南东郊七里堡原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旧址,内设研究部、推广部
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前期(1932年-1945年)
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在济南设研究部、推广部。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1月,国立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安徽安庆,随后又迁往四川万县,图书、仪器、案卷分批运出,损失严重 。
1938年,学校在四川万县复课;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国立山东大学暂行停办 ,设在济南的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沦入日伪之手
两院并立
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后期(1946年-1950年)
1946年1月,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成立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农学院设农艺系、园艺系、水产系,并在青岛市城阳区建立农场,正式招收本科生 。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50年,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增设病虫害系
山东大学农学院(1951年-1952年)
1951年3月15日,国立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在青岛组成新的山东大学,学校设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18个系,山东大学农学院下设农艺系、园艺系、病虫害系
山东省立农学院(1947年-1952年)
1947年1月,山东省政府决议成立山东省立农学院,并咨文呈报教育部;9月,学院在济南东郊七里堡桑园原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址正式成立,初设农艺、林学、园艺三个系。
1948年9月,济南解放,解放军军管会对山东省立农学院实行接管,学院获得新生;10月至次年11月,山东省立济南农业职业学校、青州农业专科学校、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先后并入山东省立农学院 。
1950年,山东省立农学院在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和原济南懿范女子中学校址设立第二校区 ;10月,山东省立农学院更名为山东农学院,划归中共中央华东局教育部领导,面向华东地区招生 。
1951年,山东农学院开始建设济南洪家楼校区(今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
1952年,山东农学院从桑园全部迁至洪家楼校区办学
百川归海
山东农学院(1952年-1983年)
1952年8月,原中共中央华东局教育部根据中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将原山东农学院与山东大学农学院合并,并调入齐鲁大学农业专科、金陵大学园艺系、南京大学园艺系果树组,在济南成立新的山东农学院 。
1953年11月,中共山东农学院委员会成立。
1954年,山东农学院开始研究生教育
1957年-1958年风波,山东农学院学术科研被严重挫伤 。
1958年,山东农学院迁址泰安,由山东农学院、山东林学院、山东畜牧兽医学院、泰安农业专科学校、泰安水利学校合并建立山东农业大学。1959年,山东农业大学复称山东农学院 。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各项工作受到严重破坏 。
1977年,山东农学院恢复本科教育 ,并于次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79年,山东农学院恢复研究生招生 。
1982年,获批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1983年-1999年)
1983年9月,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农学院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 。
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
1995年,被批准建立山东省省属高校首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1996年3月29日,由山东省教委主办的山东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论证会在济南举办,山东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三校合并
山东省林业学校(1952年-1999年)
1952年3月,山东省泰安林业技术学校在泰安成立,是全国建校最早的五所中等林业技术学校之一 。
1972年1月,更名为山东省林业学校,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水利专科学校(1955年-1999年)
1955年,山东省济南水利学校在济南成立 。
1958年,更名为山东省水利学校,迁址山东泰安办学 。
1980年,山东省水利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
1984年6月,山东省水利学校改建为山东水利专科学校,是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
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
1999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将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 。
200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致函教育部,申请将山东农业大学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12年5月,原国家林业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山东农业大学 ;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签署《关于合作共建山东农业大学的协议》,山东农业大学正式跨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 。
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
2015年7月,学校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争创一流
2016年12月,山东农业大学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 。
2023年5月27日,由山东农业大学、德州市人民政府、齐河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山东农业大学德州(齐河)小麦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 ;10月28日,牵头成立全国农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任理事长单位;12月初,山东农业大学两个学科入选山东省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 ;16日,山东农业大学“冲一流”建设方案论证会在济南召开 ;22日,山东农业大学第一届教代会暨第十七届工代会发出的倡议书明确提到“省委省政府决定优先支持、重点支持山东农业大学冲击‘双一流’,在省属高校中唯一选择支持山东农业大学进入2026年国家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范围”。
2024年7月25日,山东农业大学诚丰大豆产业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在嘉祥县举行。
2024年11月25日至27日,2024年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师资能力提升班(乡村振兴专项)暨高校新农科创新创业联盟活动在泰安举办,活动同时成立了由省内21所涉农院校共同组成的山东省高校新农科创新创业联盟,山东农业大学当选理事长单位。12月26日,山东农业大学、济宁市人民政府、梁山县人民政府在梁山县举办共建“山东农业大学鲁西黄牛产业研究院”合作协议签约及揭牌仪式。
2025年1月18日,山东农业大学日照绿茶现代产业学院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0月,山东农业大学设有齐鲁学堂、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林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等22个学院,开设97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1个省“高峰学科”,4个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培育学科;1个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建设学科,4个省一流及培育学科,农林学科稳居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200强,8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农业科学学科2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山东农业大学拥有教职工2571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10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50余人,泰山学者攀登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省部级人才140余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拥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教学成果(部分)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3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0月,山东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现代农业科教创新联盟,汇聚中国和中东欧国家64家科产教单位。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荷兰拉德堡德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俄罗斯彼尔姆国立大学,希腊雅典农业大学,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斯洛伐克农业大学,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加纳海岸角大学,多哥洛美大学,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韩国国立济州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等80余所国(境)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拥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6个农业农村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国家小麦育种栽培技术创新基地,1个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7个农业农村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培训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国别(区域)研究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1个省级科教基地,5个省级培训基地,1个省级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协科普教育基地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4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0多项。
2020年,由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教授领衔的小麦育种团队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Fhb7,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4月,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拥有藏书301万册,电子图书188万册。 截至2023年8月,建设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新东方英语、WebofScience、Wiley、ScienceDirect、Proquest、Springer、Science、Nature、IEEE等中外文电子资源库176个,其中,电子期刊159.62万册,学位论文632.37万册,音视频25.63万小时。收藏线装古籍图书311部5394册,最早可追溯至明代版《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