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OUC),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入选“2011计划” “111计划” “强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中欧精英大学联盟、北极大学、国际南极学院、国际涉海大学联盟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崂山、鱼山、浮山、西海岸4个校区,占地5200余亩;设有1个学部、2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4个;拥有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有教职工4114人,其中专任教师2175人;在校生354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200余人、硕士研究生14500余人、博士研究生3400余人、外国留学生330余人。
历史沿革
私立青岛大学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创建,齐鲁大地上创办的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大学。学校实行董事会制,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兼任校长,聘任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为名誉董事。
学校开宗明义。学校初创时期的学科设置为:1924年设置工科、商科;1925年增设土木工程科、铁路管理科、采矿工程学科、机械学科、电机学科。修业期满实验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原私立青岛大学校址上筹建国立青岛大学
国立青岛大学
1929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文学家、教育家杨振声任校长。在学科建设上,杨振声提出要渐次增设海边生物学、海洋学、气象学等与海洋有关的学科,并在生物学系重点发展海边生物学,矢志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此为中国海洋大学特色学科的第一个源头。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设置了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理学院设置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1931年将教育学系扩充为教育学院,下辖教育行政系、乡村教育系
国立山东大学
1932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戏剧家、教育家赵太侔任校长。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东大学被迫迁往四川万县。1946年春,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复任校长。复校后,学校创立了海洋研究所、水产系和水产研究所,此为中国海洋大学特色学科的第二个源头,开启了中国培养高等水产人才之先河。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国立山东大学获得新生。
山东大学
1951年,国立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形成了五院十八系和两个研究所的格局。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的部分师生北迁青岛,与学校的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海洋系。1953年9月,河北水产专科学校停办,部分师生和仪器并入学校水产系,水产学科力量进一步加强,成为学校的重点发展系科
山东海洋学院
1958年秋,山东大学奉命迁至济南,所设9个系中,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以及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和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留在青岛,以山东大学(青岛)名义继续办学,并建立党委和校务委员会,党政工作的重点是山大原校址、以留在青岛的部分为基础,筹建一所面向海洋的大学。1959年3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第一所海洋高等学府——山东海洋学院成立。曲相升担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学校结束了与山东大学长达30年的共同期。
1960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中,山东海洋学院被列为13所综合性大学之一。1962年学校接收了山东地质学院部分人员和仪器设备。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划给国家海洋局建制,自1979年重归教育部直属。1971年山东省对高校布局和专业进行调整,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1978年初又归建到山东海洋学院。1981年,学校获准成为全国首批招收硕士和博士生的高校。
青岛海洋大学
1988年,山东海洋大学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96年,学校首批进入“211工程”序列。2001年,学校跻身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合并发展
2002年10月,学校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2004年11月,成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2005年10月,学校加盟中国―加州大学系统"10+10"合作科研联盟。2006年9月,继鱼山校区、浮山校区之后,中国海洋大学第三个校区——崂山校区于正式启用。2007年9月,学校入选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08年4月,学校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合作筹建德克萨斯A&M大学孔子学院。 2010年6月,学校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中澳海岸带管理研究中心”。
2011年2月24日,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于学校成立;2011年3月26日,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 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12月10日,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在中国海洋大学成立。
2013年6月,学校加入“北极大学”联盟,成为中国首个加盟该机构的科教单位。2014年10月,学校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共同成立“中澳海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同年入选第一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5年4月,学校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2月,学校与国际南极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加盟国际南极学院。 2016年,学校与东盟水产教育网络签署合作备忘录,成为“东盟水产教育网络+”(ASEAN-FEN+)成员学校,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9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与泰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月,学校加入国际海洋科普联盟。
2019年1月,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月,入选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5月,中国海洋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9月,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海洋科教创新园区)开工奠基仪式举行。10月14日,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框架签约仪式在深圳举行。 11月,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海南三亚举行。12月,文化和旅游部在中国海洋大学设立“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
欣欣向荣
2020年1月,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获批建设。 3月,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8月,中国海洋大学民营企业成长学院成立。9月,成为全国高校海洋类学术期刊联盟理事单位。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11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工装备基础科学中心”。
2021年4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关“智库联盟”合作共建协议签署仪式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胜利楼会议厅举行。 5月,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制撤销,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5月,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2021年,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2月,中国海洋大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9月,中国海洋大学加入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研究联盟。中国海洋大学5个学院整体搬迁至西海岸校区,这标志着西海岸校区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海大形成了崂山校区、鱼山校区、浮山校区和西海岸校区四个同城校区办学格局。 10月10日,中国海洋大学与道莅智远科技联合研发中心揭牌成立。
2023年4月,加盟山东海洋人才高质量发展联盟。 5月,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7月17日,中国海洋大学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学校鱼山校区胜利楼举行。 11月17日,发起成立青岛市软件行业产教联盟。
2024年10月18日,中国海洋大学校史馆焕新开馆仪式在崂山校区举行。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回信强调,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2024年11月8日至10日,由中国海洋大学参与主办的首届全国海洋技术经济及管理论坛暨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海洋技术经济分会成立大会在青岛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学校设有1个学部、2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开设本科招生专业74个,学科专业覆盖理学、工学、农(水产)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2023年4月,教育部发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国海洋大学新增了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6个(根据官网简介显示,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官网有出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9个;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4114人,其中专任教师2175人,博士生导师71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1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7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其中专职5人,双聘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其中专职7人,双聘2人。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有长江、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92人,“四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6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等省部级人才398人,“筑峰人才工程”、“繁荣人才工程”岗位教授73人,“青年英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38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6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个;有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 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山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1个
合作交流
中国海洋大学自1960年开始接收国际学生。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开办海洋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开办法学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合作建立德克萨斯A&M大学孔子学院等。
学校合作伙伴包括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德克萨斯A&M大学、亚利桑那大学、阿拉巴马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等,德国波恩大学、汉堡大学、不来梅大学等、英国爱丁堡大学、南安普敦大学等、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挪威卑尔根大学等、以色列海法大学等,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韩国高丽大学、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大学等。
截止2023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12个学院与国外高校有本科生联合培养合作关系;8个学院与国外高校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学校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基地平台40余个;拥有科学考察实习船舶3艘,包括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2”、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25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8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4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40余项,其中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5项。
2018年,在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中,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12月,在“2018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拟授奖项目中,学校共获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19年1月8日,中国海洋大学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作为主持单位获奖2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学校官网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由鱼山校区图书馆、崂山校区图书馆和西海岸校区图书馆组成;图书馆纸质文献约295万册,其中外文图书28.6万册;中外文现刊1000多种;中外文文献数据库约350个;电子书刊约320万册;电子期刊约3万种,涵盖了中国海洋大学所有专业,馆藏古籍近1.3万册。
截至2024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民国图书一万余册、《中华再造善本》《文津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等大型影印古籍、清末民国报刊和《大公报》《申报》《晨报》等报纸影印本共1391册,并藏有其他多种文史参考资料。图书馆参建了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内有包括该馆在内的国内外30几所高校图书馆藏古籍元数据60余万条、书影20余万幅,电子图书8.35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