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青岛科技大学

  • 区域:山东青岛市
  • 学校电话
  •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6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青岛科技大学(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青岛科大(QUST),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公办大学,主管部门是山东省人民政府。 曾隶属于国家轻工业部、国家化学工业部 ,入选国家“111计划”, 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高校, 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的高校。 ,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更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高密校区投入使用,2016年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2019年8月,中德校区投入使用。同年,学校入选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有五校区一基地,分别是崂山校区、四方校区、高密校区、济南校区、中德校区,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校青岛市生态化工重点实验室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共占9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367万册。学校设有31个院系,80个本科专业,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4个硕士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有教职工2800余人、普通本科生29000余人、研究生7400余人。

历史沿革

私立文会中学

  • 奉天文会书院

1876年2月,苏格兰长老会罗约翰牧师在抚近关(大东关)街北创立苏格兰长老会分会,设义学堂,初期为小学教育,是外国人在沈阳设立的第一所教会学校。在陆续开办了神学教育、中等教育之后,1902年11月1日,学校升级为高等文理学院,设医学院,后改名为奉天文会书院,该院分为本科和预科,预科学制一年,学习普通课。本科学制三年,分法、理、医、工四个系。

1912年,文会书院部分资源参与组建奉天医科大学,后相继更名为辽宁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19年,文会书院增设中学部,并于奉天省教育厅备案。1924年,因改革学制,大学部停办。1930年,辽宁教育厅厅长吴家象呈教育部改建为私立文会高级中学, 部分资源并入奉天医科专门学校,部分资源(北院)改设神学校,后更名为奉天神学院、东北神学院,并入北京燕京协和神学院(今燕京神学院)。部分资源(南院)改建为私立文会高级中学校。1942年12月,文会高中被伪满政府强制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教会教育筹备委员会将文会高中恢复,直到1946年9月2日,文会高中正式复校

  • 奉天文华中学

1915年5月,私立文华中学成立。1940年年底,私立文华初级中学校被伪政权接管,改办(伪)省立第九国民高等学校。1946年,(伪)省立第九国民高等学校复名为文华中学。1949年,文华中学并入文会高中。 

沈阳橡胶工业学校

  • 上海制药工业学校

1926年,上海东南医科大学成立,后更名为上海东南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1936年,上海东南医学院附设东南高级药科职业学校创建 1952年9月29日,上海市东南高级药科职业学校和广澄药科职业学校收归轻工业部接办,两校合并成立轻工业部医药工业学校。年底,校名改为轻工业部上海制药工业学校。1955年9月,上海制药工业学校迁沈阳,并入沈阳橡胶工业学校。

  • 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

1950年9月16日,由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轻工业管理局正式接管私立文会中学,改名为“轻工业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简称“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原有学生高中3个班、初中8个班共572人,由轻工高职成立附设学校继续学习。原教职工继续留用,分橡胶和造纸2个专业3个班。全校学生重新编制,分为高职、高中、初中三个部分。10月3日,学校隆重举行了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1952年4月5日,原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52)工教中字第27号命令,将工业部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改名为沈阳轻工业技术学校。8月,沈阳轻工业技术学校改名为沈阳轻工业学校(黄炎培题),隶属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1954年6月24日,学校更名为沈阳橡胶工业学校

  • 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

1950年9月16日,由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轻工业管理局正式接管私立文会中学,改名为“轻工业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简称“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原有学生高中3个班、初中8个班共572人,由轻工高职成立附设学校继续学习。原教职工继续留用,分橡胶和造纸2个专业3个班。全校学生重新编制,分为高职、高中、初中三个部分。10月3日,学校隆重举行了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1952年4月5日,原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52)工教中字第27号命令,将工业部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改名为沈阳轻工业技术学校。8月,沈阳轻工业技术学校改名为沈阳轻工业学校(黄炎培题),隶属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1954年6月24日,学校更名为沈阳橡胶工业学校

山东省化工研究院

山东省化工研究所前身为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矿部山东办事处化工总厂实验室,地址在博山(今淄博硫酸厂院内)。1952年,实验室随化工总厂更名,改为华东工矿部山东化工局实验室。5月,山东办事处撤销,随山东化工局并入山东工业厅后,改名为山东省工业厅实验室。1956年秋,从博山迁到济南。1958年9月,改建为山东省化工局化工研究所,后定名为山东省化工研究所。

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化学研究所成立。1961年7月,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煤炭化工研究所。

1971年11月,山东省化工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济南化学研究所合并,定名为山东省化学石油研究所。1978年,山东省化学石油研究所更名为山东省化学研究所。1994年,山东省化学研究所更名为山东省化工研究院。

青岛科大


1984年9月,山东化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9月,划转山东省领导。2002年1月9日,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上,学校以全票通过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 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8月,崂山校区投入使用。 2003年9月17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学校以参评56所工科院校中排名第一的好成绩,获得了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2009年7月高密校区投入使用。 

2014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5月,山东省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全部资产、人员及业务按照山东省文件正式并入学校2017年3月17日,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揭牌暨绿色化工高峰论坛在济南燕子山庄举行,标志着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正式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这是山东省科教融合的成功范例,也是青岛科技大学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首个标志性成果。谢克昌与刘兴云为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揭牌,巩守柳与马连湘为青岛科技大学济南校区揭牌。 

2017年3月28日,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开工建设,成为继四方、崂山、高密、济南校区后的第五个校区,标志着青岛科技大学三地五校区办学格局正式形成。 2019年8月,中德国际合作区投入使用, 同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0月30日,青岛科技大学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青岛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正式揭牌。 

2020年11月21日,淄博市人民政府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暨“淄博——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举行。双方签署《合作共建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主要包括建设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淄博分院、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淄博分院、淄博研究院和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建成后可满足500名左右研究生、5000名本科生实训以及教学科研人员的保障需求。 2022年5月5日,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山东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11月26日,由青岛科技大学发起成立的山东宇航学会成立。 12月,青岛科技大学当代设计研究院成立。

2023年1月30日,“青岛科技大学德州融合创新发展中心”揭牌;4月4日,青岛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暨青岛市先进材料与高端化学品检测创新平台揭牌。 4月9日,青岛科技大学济宁融合创新发展中心揭牌。9月24日,由山东省大数据局指导、青岛科技大学主办的数据科学学院揭牌仪式暨“数融万物,智启未来”学术论坛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举行。 2024年6月,青岛科技大学与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共建山东橡胶产业创新研究院的框架合作协议同时,学校宣布成立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影像艺术研究中心,标志着该校在探索科技与文化艺术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8月1日,青岛科技大学与莱西市人民政府惠民慧医数智医共体校地共建合作项目仪式正式签约

2024年12月19日,青岛科技大学博兴“科技小院”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8月,学校共设有31个院系,设有80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8月,拥有7个博士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硕士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4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8月,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住鲁院士2人、聘任院士9人,国家杰青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5人,其他国家高层次人才3人,长江系列学者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全国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学者等省级高层次人才88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1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项目213项、省级项目139项。

  •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8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项目“融合中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建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该项目以“培养具有两国文化背景、掌握中外两种语言、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在研究由德国教研部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高教输出基金”支持组建的隶属于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ZIP)”和中德两国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的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建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8月,同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批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牵头共建的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省首个理工科类本科境外办学机构。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8月,学校现有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合物加工技术及其相关热物理科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态化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传感与生命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孵化器等13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与成果转移转化载体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8月,学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9家。2018年4月,首个以山东省高校命名的卫星——“青科大一号”卫星发射升空;2021年5月,“天问一号”安全着陆火星,学校提供自主导航关键核心技术。学校专利转让数列全国高校第37位,获批山东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单位、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因“政产学研融合”而闻名的“青科大模式”广受社会赞誉,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进行深度报道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8月,学校五个校区馆藏文献367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1个,馆藏资源种类齐全、特色鲜明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