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Liaocheng University),简称“聊大”(LCU)。坐落于享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公办大学。 学校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是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和推免单位,是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并与海内外诸多高校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半个世纪以来,学校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23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学校前身是1974年11月建立的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981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聊城师范学院;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9年,聊城农业学校、聊城畜牧研究所(部分)并入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更名为聊城大学;2005年,聊城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聊城大学;2011年,入选山东省首批名校建设工程立项单位;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7年,学校成为山东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 ;2020年2月,学校正式成为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单位 。2023年,聊城大学被评定为“山东省绿色学校。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近3000亩,校舍面积8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27亿元;设有25个学院,9个研究院所,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5个本科招生专业。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数据,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70年8月,山东师范学院机关及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生物、体育、艺术等8个系迁到聊城办学。1974年4月,山东师范学院机关及大部分系部迁回济南,同时筹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
1976年10月12日,七六级工农兵学员入学。本届共招收工农兵学员259名,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为首次普通班招生。1978年2月25日,七七级学生(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入学。28日,举行开学典礼。
1979年,聊城市体育运动学校创建。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7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增设聊城师范学院,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为基础建校,由山东省领导。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9年,聊城农业学校、聊城畜牧研究所(部分)并入聊城师范学院。
平稳发展
2002年5月17日,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聊城大学实行一校多院制,组建一批二级学院。2005年,聊城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聊城大学。
2011年,入选山东省首批名校建设工程立项单位。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2017年,学校成为山东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2月,学校正式成为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单位。
2022年,学校荣获“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称号。2023年,学校被评定为“山东省绿色学校”。
2025年1月,中国民主建国会聊城大学支部委员会成立。3月13日,聊城大学与聊城黄河河务局的全面合作协议正式签署,根据协议,聊城大学与聊城黄河河务局将在黄河防灾减灾、黄河水沙资源综合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黄河文化“两创”发展等多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25个学院,2024年有招生计划的本科专业74个 ,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拥有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12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1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现有专任教师1877人,具有博士学位1089人,正高级岗位人员206人,副高级岗位人员708人。现有双聘院士、“973”首席科学家3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19人,海外高层次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干部、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智库高端专家、齐鲁文化英才、教学名师、高等学校首席专家等6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6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7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省级思政“金课”2门。
1.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化学
2.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通过专业:小学教育、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化学、英语、生物科学、地理科学
3.
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4.
国家级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5.
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园林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全国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研教改课题93项,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
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截至2023年11月,学校与俄美波意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包括师生交流、联合科研、合作办学、博士联培、海外办学等在内的160多个项目,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师生在校工作或学习。在约旦和萨摩亚共建有2所孔子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萨摩亚、汤加两国开展教育援外项目。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和“北冰洋研究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新型智库;与国外高校和单位共建了“中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知识工程与术语学中法联合研究中心”等10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省部共建研究平台、共建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实验室9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6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山东省外事智库4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有山东省高校优势科研创新团队、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2个,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16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奖励169项;获批国家级课题339项,省部级课题9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55部。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获得发明专利390余项,转移转化6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6亿余元。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30日,学校图书馆有两座馆舍。西校图书馆建筑面积 23000 余平方米,设有书库、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目录厅、办公室等;东校逸夫图书馆建筑面积 26500 平方米。学校有纸质藏书266.9万册,订购中外文期刊204种,电子图书383万余册,电子期刊137万余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近50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奖励169项;获批国家级课题339项,省部级课题9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55部。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获得发明专利390余项,转移转化6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6亿余元。 [1]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30日,学校图书馆有两座馆舍。西校图书馆建筑面积 23000 余平方米,设有书库、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目录厅、办公室等;东校逸夫图书馆建筑面积 26500 平方米。学校有纸质藏书266.9万册,订购中外文期刊204种,电子图书383万余册,电子期刊137万余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近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