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为广医(GM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 ,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是中俄医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 。
学校于1958年6月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原名广州医学院 。1970年12月,更名为广州市医科学校 。1973年6月,恢复广州医学院名称 。2001年,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1年,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被列入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2012年,入选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 。2014年4月,学校成为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7月,正式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 。2015年,加入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 。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4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正式揭牌 。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共有番禺、越秀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9.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50万平方米;设有25个学院(教学单位)、26个研究机构、15所附属医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1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6个;拥有在编教职员工8823人(校本部1005人)、全日制在校学生1.5万余人
历史沿革
广州医学院时期
1958年6月,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原名广州医学院 。1970年12月,广州医学院改建广州医科学校 。1973年6月,恢复广州医学院名称 。
1979年,经省市领导机关批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新医科基础上成立了,时任医院院长张中治兼任首任所长,钟南山、侯恕担任副所长 。
1996年,时任广州医学院院长的钟南山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广东省医药卫生界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广州医学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成为广东省第一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市属高校。
2002年7月,首次与民办大学联合办学,成立广州医学院南大学院和广州医学院天河学院。2003年7月18日,教育部批准广州医学院内科学(呼吸系病)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获准设立临床医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2004年3月30日,广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深圳)教学基地挂牌成立;10月,羊城铁路医院并入广州医学院 。2005年,广州护士学校、广州卫生学校并入广州医学院。2006年11月21日,经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项,广州医学院将在番禺建立新校区 。
2007年4月2日,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实验室被科技部正式批准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成为广东地方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广州医科大学开办“临床医学南山统筹实验班”,由钟南山院士担任总班主任 。
2011年3月21日,该校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被列入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3月22日,学校临床医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等3个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月,经批准学校护理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12年,经教育部和卫生部批准,入选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
广州医科大学时期
2013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5月,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成立;8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在该校附属第一医院建设“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1月,举行广州医科大学建校55周年庆祝大会 。
2014年4月,学校成为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7月,广州医科大学正式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12月,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合作共建的干细胞转化医学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
2015年1月,学校加入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医科大学联合生命科学学院在广州举行揭牌仪式;5月27日,广东省教育厅审议通过《广州医科大学章程》 。
2017年3月,学校与美国圣约翰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5月,广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生命科学学院正式揭牌;6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优秀成绩通过科技部评估;10月,USNews、ARWU、THE和QS等国际四大高校排行榜综合排名公布,广州医科大学位居全球第999位,全国高校第107位,首次进入全球排名前一千名榜单
2018年4月,该校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在中荣获二等奖以及“样本采集和现场检测”“卫生处理”两个单项奖;11月,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三个一级学科入选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科技厅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
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4年1月1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正式揭牌 ;4月28日,广州医科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正式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下设25个学院(教学单位),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1个,学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6个;有临床医学和生物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ESI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高校第72位,其中,10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临床医学进入全球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员工8823人(校本部100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2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92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特聘)1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1人、中国两院院士(含特聘)4人、海外院士(含特聘)6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73人次、省(部)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85人次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占比(80.95%)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建有包括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在内的国家级教育教学平台4个,省级教育教学平台46个;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0门。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学校5个教学成果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与广州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建有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个。作为广东省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单位,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国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共建中法霍夫曼免疫研究所。自2010年起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目前在校留学生200余人,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23个国家 。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26个研究机构,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32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自2015年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级纵向科研课题51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稳居全国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前四强;发表SCI论文2.2万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Cell主刊发表论文30篇;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2项科技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科技成果入选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2023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纸质图书累计达1474103册,新增纸质藏书85959册(含过刊);纸质期刊1525种,报纸79种;电子图书166.11万册,电子期刊4.14万种,198.43万册,电子学位论文1160.21万册,音视频12.84万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