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英文名ZHENGZHOU UNIVERSITY(简称郑大、ZZU),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学校先后被列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计划;是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河南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的重点院校;1981年国家正式建立学位制度,郑州大学成为首批硕士授权单位;1998年,学校材料加工工程、化学工艺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2012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2021年1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总占地面积6100余亩,有4个校区和1个研究院;设有51个院系,开设118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3万余人、研究生2.7万余人,以及来自83个国家的留学生2100余人;拥有3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河南医科大学
原郑州大学
郑州工业大学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河南中山大学,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
抗日战争爆发后,医学院随学校辗转多地,抗战胜利后重返开封。
1948年11月,在中原大学校部即将全部迁往开封之时,中原大学医学院在开封组建,院址在原河南大学医学院。
1949年6月,以中原大学医学院、教育专业五百余名学员和河南行政学院四百余名学员为基础,河南人民革命大学正式成立。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接回滞留苏州的一千二百余名河南大学师生,并入河南人民革命大学。1950年3月恢复河南大学校名。学校下设有医学院。
1952年,医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医学院;1958年,河南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迁址郑州;1984年易名为河南医科大学。
1952年,中国效法前苏联进行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拟将一批沿海及东部地区高校迁往中西部,计划将山东大学迁到郑州组建新的河南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山东大学未能落户郑州,而是搬回到济南,同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1954年教育部决定由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院校负责并提供师资,于河南省会郑州市设立一所新的大学,此即郑州大学的开端。1954年9月15日,郑州大学第一届新生及教职员工、省市党政军领导、高教部代表及兄弟院校领导共千余人,共庆郑州大学诞生。1956年2月,中央高等学校规划会议上正式确定,在郑州新建的大学命名为“郑州大学”,设数学、物理、化学3系,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嵇文甫任主任,龚依群、王岳为副主任等成员组成筹建委员会。同年4月,山东大学教务长刘椽在省市两级政府支持下,在菜王、焦家门、蜜蜂张和兑周4个村征地922亩,作为郑大首期建校用地。一年后大学路西侧数、理、化三系的办公教学楼和大学路的东生活区建成。5月,中国国务院直接任命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嵇文甫为郑州大学校长。8月,报教育部批准,郑州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大学,数理化三系向全国招生,并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
郑州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郑大由“部属”变为“省管”,主要面向省内招生,开始不断进行院系调整,当年就增设了政治、历史、中文3个系。1959年,在大连理工学院、武汉大学等院校的支援下,郑大增设了机械、土建、水利和电机4个系,1960年又增设了外语系。1961年,原郑州师范学院并入郑州大学,带来了中文、历史等多个文科专业。 1962年,河南省应用物理研究所并入郑州大学,郑州大学地理系并入开封师范学院,郑州师院数学系并入郑州大学。1963年4月,将郑州大学5个工科系(化工系,机械系,电机系,土建系,水利系)划出建立郑州工学院,1966年因特殊原因停止招生。1971年2月郑大搬迁回郑州。197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推荐学员。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1981年国家正式建立学位制度,郑州大学成为首批硕士授权单位。
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1992年7月,经国家教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南体专并入郑州大学,成立郑州大学体育学院。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原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的重点院校。1963年4月,化工部与河南省政府商定,将郑州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土建系、水利工程系与化工系划出,成立郑州工学院。1996年4月,郑州工学院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1998年材料加工工程,化学工艺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河南省工科没有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
-蓬勃发展-
2019年12月1日上午,郑州大学与APUS集团共建“郑州大学APUS研究院”签约暨揭牌仪式在主校区举行。12月6日上午,郑州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建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协议签约暨揭牌仪式在主校区举行。12月14日上午,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建“智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主校区举行。12月24日,郑州大学举办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论坛暨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揭牌仪式。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污染治理团队徐洪斌教授、买文宁教授、何争光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5月,科技部下发《科技部关于印发2020年度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的通知》,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郑州大学众创空间)名列其中,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2020年6月,由郑州大学主办的英文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简称EEM,中文名《能源环境材料》),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简称SCIE)数据库正式收录,并将于2021年6月获得首个影响因子。这也是郑州大学首个跨过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数据库直接进入SCIE的期刊。2020年7月,郑州大学成为Belle II高能物理国际合作组正式成员(全国第十个)。7月18日,郑州大学与河南省文物局合建黄河考古研究院签约暨揭牌仪式在郑州大学主校区举行。2020年8月,郑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举行共建“分子催化与合成研究所”揭牌仪式。2020年9月24日下午,郑州大学影视创作与研究中心正式揭牌。9月28日,人民星云—郑州大学生态环境研究院成立。2020年10月25日,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分中心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挂牌。10月31日,郑州大学与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共建“郑州大学-艾派克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院”签约暨揭牌仪式在主校区举行。2020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复同意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并纳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正式成为全国第7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也是河南省首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校本部设有51个院系,开设11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3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ESI全球前1‰学科;17个ESI全球前1%学科。学校有3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郑州大学有专任教师(含专职科研)4500余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其中两院院士、学部委员2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14人,其他国家级领军人才32人,优青、青长等国家级青年人才6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7人,教授83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0.5%。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郑州大学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5个,通过国家级认证专业2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4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获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1个。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国际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广泛。与美国、英国等52个国家和地区的275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加入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15个国际高校组织,以及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合作组、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ATLAS)实验合作组等6个大科学装置和国际合作组。郑州大学作为首批地方高校入选“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拥有微纳成型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低碳环保材料智能设计、癌症化学预防、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电子材料与系统等6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轻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与模具、功能分子绿色构建与应用、癌症化学预防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设有1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郑州大学惠灵顿学院和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印度、格鲁吉亚设立孔子学院,在美国设立孔子课堂。
国内合作交流
2024年1月25日,驻马店市人民政府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郑州大学附属脑病医院、郑州大学心理与精神健康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双方将合力在学科建设、脑病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全方位合作体系,为驻马店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实健康支撑。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绿色选冶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资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地下工程灾变防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牵头或参与建设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龙门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平原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中原纳米酶实验室、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等12家省实验室,以及抗疲劳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超硬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2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以及8个部委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拥有微纳成型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低碳环保材料智能设计、癌症化学预防、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电子材料与系统等6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轻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与模具、功能分子绿色构建与应用、癌症化学预防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3月,五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课题201项。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计480项。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郑州大学何季麟院士主持完成“平板显示用高性能ITO靶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建成了完善的ITO靶材研发平台和生产线,生产的ITO靶材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京东方高世代TFT线,完全可替代进口,解决了关键技术及制造“卡脖子”的问题。
学校在1类新药阿兹夫定研发、金刚石光电材料研究、磁约束热核聚变基础理论研究、车用燃料乙醇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开发应用研究、非开挖工程技术和装备、“一步法”固相合成半芳香的高效制备技术、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和催化工艺、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生物遗传与表观遗传研究、植物油菜素内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隋唐史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含科普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郑州大学图书馆由原郑州大学图书馆、原郑州工业大学图书馆、原河南医科大学图书馆合并组建而成,共拥有一个新校区中心馆和三个老校区分馆,拥有“郑州大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郑州大学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黄河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等校级机构。
截至2023年9月,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731.23万册,电子图书338.2688万册,拥有电子期刊271.83万册,学位论文1378.60万册,音视频113377.0小时,中外文数据库169个。图书馆拥有书库和阅览室30余个,阅览座位7000余个,每周开馆时间达105小时,网络资源全天候为全校师生服务。
学术期刊
郑州大学设有学报编辑部,涵盖大学期刊和学报,主要出版期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和《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此外,学校还出版《偏微分方程》《磷肥与复肥》《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河南省外科学杂志》等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