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简称“山青院(SDYU)”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 ,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山东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校。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源于1949年创建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东省团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山东省团校的基础上设立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与山东省团校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成为全日制成人高等学校。2010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改建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建筑面积31.03万平方米;设有12个二级学院,开设53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938人,全日制在校生19761人,其中本科生14566人、专科生5195人
历史沿革
山东省团校
1949 年,为了适应全国解放的新形势和建团工作的需要,根据中央关于建团的决议精神,经中共山东分局批准,青年团山东省工委建立山东省团校,从中央团校、中共山东分局和原华东青年学校调集了十几位富有工作经验的干部作为建校骨干,开始了办学历程。
早期的培训主要是根据建团初期急需青年团骨干的形势,从军干校、全省各地中学的青年学生中选拔部分青年团的基层骨干和优秀青年团员,经过三个月至半年的学习培训,结业后分配做专职团干部,充实到全省各地团组织。
1958年,学校迁入新校区(现经十路校址)。这一时期的培训,主要是坚持以培养学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为主,以上大课为主,小班辅导。 [43]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教学业务受到严重干扰,学校停办。 [43]
1973年年8月,山东省团校正式恢复,办学地点在团省委。1974年2月21日,团校恢复后的第一期培训班在团省委小礼堂开学,学员共计 50 人。1977年,学校正式明确了机构设置,设立办公室、组教科行政科、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教研室、青年工作理论教研室等。1979 年,成立校党委。1982年,学习教职工总数增加到 70 余人。 [43]
1983年5月,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千部队伍“四化建设、实现干部队伍培训正规化的指示精神,经省委组织部批准,山东省团校开始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共青团干部大专班。1984年2月,首届大专班举行开学典礼。1985年,举办首届中专函授。 [43]自1973年团校恢复至1987年8月,共举办团队干部短期培训班26期,培训学员6590余人。 [43]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1987年1月10日,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山东省团较的基础上试办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院,承担高等教育与团干都教育培训的双重任务,学校在办学体制上实现了新突破,跨入了正规化办学的新阶段。
1987年9月,学院独立招生的首届大专学员入校,共开设青年思规教育、少年思想教育、行政管理、中文秘书4 个专业,招生 183 人。1989年,学院圆满通过国家教委对试办成人高等院校的检查验收。1993年至1994年,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先后增设经济贸易管理、公共关系、现代管理、服装文化、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1995 年,学院脱产在校生达到了767人,学历数育业余在校生达到了 2000 余人。
199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开设思想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经省教委批准,首次开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生,新上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文秘与办公室自动化、酒店管理与旅游服务四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脱产产在校生首次突破千人规模。2000年,首次面对济南地区招收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专业字生。2001年,舞蹈、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被列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舞蹈专业被列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2003年,学校首次党代会召开,中央领导发来贺信。2004年3月15日,东校区一期建设工程交付使用,教学条件和办学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学校召开第一次国代会。
2009年,教学专业逐渐增加到28 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5个学科门类,在校生达到了 8000 余人,12月,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进校,学校顺利通过升本评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201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建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成为全日制本科高校。
2018年1月,学校被评为首批全国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4月,学校获批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 2019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20年5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康养产业学院项目正式落地。 7月,学校获批中国老龄协会第一批老龄科研基地。 8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银丰资产管理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2022年7月,学校入选山东省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13个教学单位。 截至2024年2月,有53个本科专业,其中普通本科专业41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职业本科专业12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有舞蹈学等3个山东省级重点学科 ,1个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 ,社会学等10个校级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938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48人,硕士学位教师677人,其中教授7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35.9%。 截至2024年2月,其中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2个,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3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三个专业群9个专业是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2个本科专业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5项,26门本科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9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校实践(实验)教学中心10个,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现代服务管理学院单铭磊教授主编《酒水与酒水文化(第2版)》获第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2022年3月,在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评选中,学校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2021-2022学年,学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数为129项,其中国家级获奖42项。学生参加各类文艺、体育竞赛获奖77项,其中国家级14项。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二、三等奖共4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省级奖项共11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2月,学校开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举办合作专业、共建课程、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育人项目和研究平台100多个;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中国国(境)外的3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累计招收23个国家的100名留学生来校学习
国内交流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有实践教学基地124个,与政府、行业合作建设的基地有14个。
2020-2021年期间,学校陆续与银丰物业集团合作成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银丰资产管理学院,与山东大众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山东鲁信文化传媒投资集团签约成立“文化传媒产业学院”,与水发民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龙视天下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康养产业学院”。 2022年12月,学校与希尔顿酒店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获批 2022年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2月,学校获批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科技计划团队6个,设有研究机构和服务平台30余所,获批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14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2月,学校五年来,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等科研奖励130余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1月,馆藏纸质图书157.27万册,电子期刊91.57万册。现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读秀、百链、超星发现、移动图书馆、人大报刊复印资料、EBSC0等60余个中外文数据库供在校师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