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Yangzhou University),简称“扬大”,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扬州大学前身为始创于1902年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正式成立于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 2015年,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共建高校 。2023年,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 。2021年9月,被确定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6000多亩,有6个校区和1个规划建设校区, 校舍建筑面积141.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02万册;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4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有教职员工6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900多人,具有高级职务教师15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500多人。
历史沿革
通州师范学校
扬州大学的办学源头可追溯到1902年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学校的两大前身原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便是在其农科和文史科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它们都来自通州师范学校这个“母体”,共同成为扬州大学的历史源头。
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及通海农学堂。后于1910年,农科从师范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农业专门学校。1919年,张謇将农业学校发展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 1938年,南通学院农科、纺科全部迁往上海。医科则随军内迁至湖南沅陵,与江苏医政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合并,建成国立江苏医学院。
六校发展
扬州大学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联合组建,六校均始于20世纪50年代。
扬州师范学院
扬州师范学院,其前身为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建于1952年。1952年暑期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同时集中了苏北行署文教处委托私立通州师范学校代办的文史专修科,扬州中学代办的数理专修科,苏南丹阳艺术学校代办的艺术专修科,以及苏北师资训练学校代办的教育专修科的学生。1958年夏,中文、数学两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59年,扬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扬州师范学院”。
江苏农学院
江苏农学院,其前身为苏北农学院,建于1952年,由原来的南通学院农科、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农教系和江南大学农艺系三部分组成。
张謇先生于1902年创立私立通州师范学校;1906年,通州师范内设农科;1910年,分设初高两等农校;1912年改为甲、乙两种农校;1916年,乙种农校停办,专办甲种农校;1919年,甲种农校升为农科大学;1928年,农科与医科、纺科合并,定名为私立南通大学;1930年在民国政府重新注册登记时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1938年农科迁上海;1942年农科迁天长;1947年,农科迁回南通仍为私立南通学院;1952年,农科迁扬州,同苏南文教学院农教系、江南大学农艺系合并组建为苏北农学院,3校调整来的教师64人,学生200人,其中南通学院110人,苏南文教学院38人,江南大学52人。南通学院副院长兼农科主任冯焕文教授为首任苏北农学院院长。
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原名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建于1928年;江南大学由荣德生及其子荣一心于1946年创办。
1971年南京农学院迁扬州,两院合并定名为江苏农学院。1979年南京农学院在原校址恢复建制,江苏农学院仍在扬州校址办学。
扬州工学院
扬州工学院,其前身为扬州工业学校,建于1952年。1952年7月扬州中学工科调整并入工校,同年11月招生1200名;1953年更名为“华东第二工业学校”,隶属第二机械部领导;1955年西安建筑工程学校建筑专业教师和学生并入;1956年更名为“扬州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升格为“扬州工业专科学校”,隶属江苏省领导;1961年更名为“扬州农业机械专科学校”,1962年恢复“扬州工业专科学校”校名;1965年,学校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领导,升格为“扬州工业学院”;1969年学校被迫停办;1972年,复办“扬州光学机械学校”,1978年以“南京工学院扬州地区大专班”名义增招300名大专学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扬州工业专科学校”,隶属关系回归江苏省;1987年升格为“扬州工学院”。
扬州医学院
扬州医学院,前身是苏北卫生行政干部学校(高邮),1951年迁至扬州,与上海私立惠生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更名为苏北扬州助产学校;1953年更名为江苏省扬州医士学校;1954年南通医士学校并入;1956年更名为江苏省扬州医士、助产士学校;1958年1月又更名为扬州卫生学校;1958年6月升格为扬州医学专科学校;1959年8月扬州中医专科学校并入扬州医专;1962年6月扬州医学专科学校停办;1962年10月省卫生厅决定扬州医专附设卫校改名为扬州卫生学校,继续培养中级医、护人才,“文革”期间停止招生;1976年12月扬州卫校扩建为江苏新医学院扬州分院,设3个专科专业5个中专专业;1978年下半年,由于原江苏新医学院撤销,扬州分院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1984年,教育部批准扬州医专升格并定名为“扬州医学院”。
江苏商业专科学校
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其前身是南京商业专科学校,源起于1958年成立的南京市财经学校。1963年在南京市财经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由省市合办的南京商业职业学校;1965年夏初经省政府批准改建成南京商业专科学校;1965年秋学校再易名为南京半工半读商业专科学校;1971年学校停办,1979年恢复南京商业专科学校,改名为江苏商业专科学校;1982年2月学校迁来扬州,与驻扬的江苏省商业学校合并建校,成立新的“江苏省商业专科学校”。
原江苏省商业学校是1952年10月在私立镇江新华中学基础上创建的,原名为苏南镇江商业学校。1953年江苏建省时改称江苏省镇江商业学校,1955年8月迁来扬州,并改名为江苏省商业学校。
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其前身为1950年创建于南京的淮河水利专科学校,1951年1月改归华东水利部领导,7月改称华东水利专科学校;1952年10月,一部分与华东地区其他高校的水利系(科)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一部分改办中专,定名华东水利学校,1954年10月改由中央水利部领导,1955年7月更名为水利部南京水利学校;1958年7月学校下放江苏省,同年9月升格为南京水利学院,附设中专部;1960年1月迁校扬州,改称江苏水利学院;1962年6月大学部学生调整到苏北农学院,中专部停办;同年9月水利电力部接收学校,改为水利电力部扬州水利学校。1970年1月学校再次下放江苏省,改称江苏省扬州水利学校;1984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扬州大学
1992年5月19日,经国家教委批准,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 1997年,学校将重复系科、专业全部从原学院迁出,按两大学科群加以归并,规范专业名称,分别成立经济管理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 1998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扬州大学举行,扬州大学开始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综合性大学框架。2015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扬州大学的意见》,学校成为新一批省部共建高校。
2024年3月1日,扬州大学与盐城市人民政府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3月28日,扬州大学与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扬州市人民检察院举行三方共建“江苏省职务犯罪检察研究基地”签约仪式。9月25日,扬州大学盐城临床医学院正式揭牌。
2025年1月18日下午,扬州大学(高邮)种子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32个学院(部),1个独立学院,开设10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全校有教职员工6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900多人,医护人员2200多人,具有高级职务教师15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500多人,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3人,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A类入选者(含青年)11人、B类入选者9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4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4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10个,“十四五”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2月,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6个、二期项目41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38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2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及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评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800多项,年科技总经费11.9亿多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7项、何梁何利基金奖3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项;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连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项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十三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7项(第一完成单位5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全覆盖”;获得部省级自然科学类成果奖152项(第一完成单位),其中一等奖16项,人文社科类部省级成果奖105项(第一完成单位),其中一等奖2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