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航海学院(Guangzhou Maritime University)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华南地区独立建制的海事本科院校,广东省“冲补强”计划“强特色”建设高校、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始于1964年创办的广州海运学校。1981年,广州水运工业学校并入广州海运学校。1992年,广州海运学校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航海分部合并组建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广州航务工程学校并入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广州航海学院。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有黄埔、琶洲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978亩,校园面积约525亩;设有17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招生专业35个;有教职工956人,其中,专任教师707人;全日制在校生13472人。
历史沿革
文脉溯源
广州海运学校
1964年10月,由于海上运输及抗美援越的需要,根据国务院李先念副总理的指示精神,交通部广州海运管理局批准开办船员训练班。同年12月,在训练班的基础上,交通部广州海运管理局创办广州海运学校。
1965年,经国家交通部、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广州海运学校开始招生。“文革”动乱期间一度停办。
广州海运工业学校
1974年,广州水运工业学校组建,其前身是1965年交通部管辖的文冲船厂船舶修理技术学校,属技工学校性质,当年开始招生。
1975年,广州航务工程学校经国家交通部批准由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开办。
1981年9月12日,经国家交通部发文,广州海运学校与广州水运工业学校合并组建为直属交通部的广州海运学校。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航海分部
1990年,经国家交通部批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航海分部在广州设置,该分部与广州海运学校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1992年7月,经国家教委同意,国家交通部发文,广州海运学校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广州航海分部合并组建直属交通部的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同意,国家交通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行政隶属关系由交通部划转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州航务工程学校
1975年,经国家交通部批准,由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开办,属技工学校性质,当年开始招生。
1978年12月,经国家交通部发文,广州航务工程学校由技工学校改办为中专学校,校名和隶属关系都不变。
2000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教育部发文,广州航务工程学校由交通部划转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
2002年8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广州航务工程学校并入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合并发展
201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发文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广州航海学院,隶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
2017年,广州航海学院正式获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9年,广州航海学院成建制移交广州市人民政府管理。9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对广州交通大学等4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的公示》显示,广州市政府申请设立广州交通大学,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建校基础。
2021年5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确定学校为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4年12月,广州航海学院涉海术语和话语体系研究基地正式揭牌。 12月8日,广州航海学院建校60周年个性化邮票首发仪式在广州航海学院举行。
2025年3月24日,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航运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省社科普及基地——“海洋强国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广州航海学院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7月,学校设有17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招生专业35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围绕航海特色专业布局和大交通学科建设,累计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知名专家学者、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近300人,实现人才规模、水平、结构、质量等方面的全面跃升。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8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9人,副高级职称249人,高级职称占比44.4%;博士学历人员287人,占比35.8%;具有海外学历人才135人,占比17.2%。学校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化控制、港口海岸高性能结构与材料等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海基础设施绿色建造与智能运维、海洋严酷环境使役材料与运维装备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船舶运动与控制、智能船舶、智慧港口等7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及智能化高效焊接制造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研究院等3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在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突出,荣获国际焊接学会(IIW)2022年度 Ugo Guerrera奖、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有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6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建成国际海事组织(IMO)示范课1门,省级一流、精品课程等28门;建有校内实验室123个,含校内实习工厂和设备完善的水上训练中心各1个,校外实践基地88个,拥有“广航1号”教学游艇1艘,与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实习船4艘。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7月,学校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包含2个一等奖),承担省级教改项目48项。
2019 年教师公开出版教材5本。学校共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个(其中创新9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1个(其中创新28个,创业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7月,学校有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3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4年12月, 学校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 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个, 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海洋严酷环境使役材料与运维装备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近海基础设施绿色建造与智能运维重点实验室), 非遗传承基地1个, 校内研究机构8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7月,学校近年来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多次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发展研究奖等荣誉;学校教授领衔团队获国际焊接学会(IIW)2022年度Ugo Guerrera奖;多篇专项咨询报告、提案、政策建议得到国务院、广东省领导的高度肯定;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省部级和市厅级等课题近200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月,广州航海学院图书馆有各类印刷型馆藏文献109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各类全文、文摘及学习类数据库13个;图书馆依据学校重点学科发展,建设有航海技术、航海历史文化、广航文库、广航学者风采、全球海事文摘、航海法律法规、行业研究报告7个专题数据库和1个特色馆藏实体展厅,截至2020年12月,累计建设特色实体纸本资源5102种,数字化资源数据24157条(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