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简称仲恺学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前身是1925年由近代民主革命先驱何香凝先生等提议、为纪念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1927年3月,学校正式招生,初设蚕丝科和农科,何香凝先生亲任校长。抗战期间,学校五迁校址。1943年,学校更名为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更名为广东仲恺高级农业技术学校、广东省仲恺农业学校。1984年,经教育部和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题写校名。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
截至2024年3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有海珠、白云2个校区,占地面积1765亩 ,学校设有二级学院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工作站1个和华南地区最大的雅思考点(IELTS)1个;有国家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本科专业65个。其教职员工17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5000余人 。截至2023年,该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371万册
历史沿革
仲恺农工学校时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25年由近代民主革命先驱何香凝先生等提议、为纪念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 。1926年春,国民政府指拨广州市河南石涌口一带共250余亩地创立了仲恺农工学校及实验农场用地。学校初设蚕丝实习科、蚕丝本科,何香凝任校长。1927年3月26日,仲恺农工学校正式开学 。
仲恺农工学校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搬迁到南海县西樵山下的官山圩,中山南屏乡(现隶属珠海市),澳门,粤北山的乐昌县西乡桂花村,罗定县松朗乡等地坚持艰苦办学,扶助农工。1942年,何香凝辞去担任14年久的仲恺农工学校校长职务
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时期
1943年1月,仲恺农工学校以“经费短绌,势难支持”为由,奉当时省政府令准,改名为“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陈颂硕任校长。奉省政府令,迁校于粤本新兴县,同年10月,学校改迁罗定县松朗乡,借一座大祠堂为校舍复学,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
1946年1月,仲恺学校师生始返广州原校址复办,经过8年战乱的校园受到空前浩劫,损失惨重。仲恺师生一边整治校园、修葺校舍,一边恢复上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平宣告成立,何香凝参加了开国大典。10月14日,广州解放,五星红旗插到了仲恺学校 。
广东省仲恺高级农业技术学校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通过整顿和改造,于1950年1月定名为广东省仲恺高级农业技术学校,政府本意培养突出农业技术会才,促进生产发展。1950-1953年间,对教育方针、传统学科、师生思想等进行了整顿和改造 。
广东省仲恺农业学校时期
1954年,广东省仲恺高级农业技术学校定名为广东省仲恺农业学校,至此,仲恺农校的整顿与改造基本完成。1953年至1957年的“一五”期间,仲恺农校被列为省级重点农校。1962年国家经济时期,广东大批中专学校纷纷解散,压缩仅存40所,其中省属农校压缩为9所,仲恺农校面临的形势严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仲恺农校结束了徘徊的局面。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筹建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址选择在当年的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同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把纪念馆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时期
1982年8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接见了仲恺农校代表,提出建议学校办学改为四年制、办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同年11月4日,王震同志又派中共中央书记处代表专程前来仲恺农校传达有关办好学校的四点指示。1983年6月15日,省农业厅向省政府递交《关于将仲恺农校改建为园艺学校的请示报告》。1984年8月20日,农牧渔业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84)农(教)字第51号文件《关于将仲恺农校升格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的复函》。王震亲自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题名校名 。1987年4月,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中共广东省委同意,成立了学校董事会,王震任名誉董事长,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任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由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以及港澳知名人士等担任 。1994年,港澳知名人士马万祺、何厚铧、曾宪梓先生等捐资兴建海珠校区图书馆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时期
2008年3月,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校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1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学校 。2010年,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白云校区正式启用,3600多名2010级新生入驻白云校区 。2014年,仲恺农业技术学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
2024年11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 。
2025年1月,拟入选新一批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下设二级学院(教学部)22个,本科专业65个 [1],涵盖农、工、理、经、管、文、艺、法、医等9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有1个博士工作站和华南地区最大的雅思考点(IELTS)1个;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强特色”学科、3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有教职员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62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609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429人;有省级以上人才55人,中国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4人、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21人,13个省级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3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有2个国家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一流专业 、8个省级特色专业 ,18个省级一流课程(截至2023年3月)
教学成果
2021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校教师主持建设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8项
合作交流
2020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获批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截至2024年3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波兰、马来西亚、泰国、白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等多个国家29所大学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友好互访、人才培养及学术合作关系,为国家农业农村部“首批农业涉外培训合作交流点”、教育部“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是“中国-拉丁美洲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 “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成员。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厅级科研平台69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2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三等奖7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优秀奖2项、创新奖2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5项,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2个、省级品种审定27个,获授权专利881件,发表三大索引收录论文1083篇,出版学术专著201部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达371万册,覆盖农、工、文、理、法、经、管、艺术等各大学科,其中:纸本图书127万册,电子图书244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255种,电子期刊50770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5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