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职业学院(Wuwei Occupational College),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甘肃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学校,入选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设有武威开放大学。
武威职业学院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915年的武威师范学校。武威职业学院成立于2003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武威教育学院(成立于1985年5月)基础上,整合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武威分校(成立于1979年9月)、武威财贸学校(成立于1984年3月)、武威师范学校(成立于1915年6月)、武威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于1998年10月)成立。2011年4月武威卫生学校(成立于1969年5月)整体并入学校。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1770.25亩,建筑面积42.9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6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268亿元,图书馆纸质、电子藏书123.54万册;下设11个二级学院,开设涉及15个专业大类的60个专科专业;有专任教师631人,全日制专科学生10226人。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武威师范学校
1915年,甘凉道尹马邻翼创办甘凉道立师范学校(今武威师范所在地),设乙种讲习科和附属小学。时有礼堂1座,教室20余间。次年,由省财政厅筹拨开办银810两,马邻翼就甘凉道立师范学校校舍与安肃道尹潘岑皋合建两道师范学校,改称甘肃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1921春,开办本科。1927年4月地震,校舍多毁,是年秋修葺。
1928年,在“凉州事变’’中,校具、图书、卷宗遭严重破坏,校长杨国祯等数人被杀,学校停顿。是年冬与省立第四中学合办。
1931年,迁中学于北大街罗什寺。时设前期师范科一、二、三年级各1个班,一年制讲习科1个班,共有学生69人。
1934年,改女子讲习科为二年制乡村师范讲习科。秋,奉令改初中科为简易师范班。
1936年春,奉省教育厅令,改为甘肃省立武威师范学校,加以扩充。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后期师范科和简师科。
1949年9月,武威解放,武威专署即刻接管、恢复和改造旧有省立武威师范学校,迅速建立学校的新秩序。
1955年,贯彻省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指示,武威地区师范学校归武威专署管理。
1965年,为适应农村耕读小学发展的需要,开办耕读师范班,学制三年。
1974年3月,为武威县开办初中理化教师和小学教师培训班。
1977年。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以后,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二年。
1980年,开设幼师班,学制二年。
1981年后,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1982年,开始招收民办教师班。
1984年,招收在职小学教师进修班,学制均为二年。
2001年5月,撤销武威地区设立地级武威市,武威地区师范学校更名为武威师范学校。
武威卫生学校
1968年1月,经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兰州中医学校迁入武威,并改名为武威卫生学校。
1973年3月,武威卫生学校又改名为甘肃省中医学校,迁回兰州。8月,武威地区革委会决定,在原武威卫生学校校址成立武威地卫生学校,隶属地区卫生局主管。
1978年,医士、护士专业改为三年制,增设妇幼医士专业,学制三年。
1980年4月,更名为武威卫生学校。10月,成立武威卫生学校中医门诊部,增设中医士专业,学制三年。
1984年2月,武威卫生学校中医门诊部改名为武威地区中医医院,其行政和业务由武威卫生学校管理。当年医士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并增设助产士专业和在职中专医士班,学制均为三年。
1995年,受世界爱德基金会委托,开办乡村医生短训班。
1998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招收高级医士班、高级护理班各1个,学制三年。
武威市财贸学校
1979年,武威地区财贸干部学校开设筹建,校址在武威市火车站街建设北路12号。
1981年,经武威地区行署批准成立武威地区财贸干部学校,以培训在职财税干部为主要任务。
1984年7月,经省计委、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更名为武威地区财贸学校,隶属武威地区行署财政处领导。
2001年5月,撤销武威地区设立地级武威市,武威地区财贸学校更名为武威财贸学校。
武威教育学院、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武威分校、武威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1983年,武威地区行署筹办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校址在西关街新建路,先后开办一年制中学语文、数学和农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培训教学班3期,培训200多人。
1985年,武威地委筹建武威教育学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本地区初中教师和学校教育行政干部。
1987年,学校开始招生,开设二年制中文、数学、英语3个专科专业,有教职工47人,学生98人。
1988年,甘肃联合大学武威分校在学院设立,招收英语专业专科班2个。
1992年,武威教育学院与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武威分校合并,保留武威教育学院和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武威分校两个牌子。6月,经省教委批准,成立自学考试武威辅导学院。
1998年,经省教委批准,在武威教育学院基础上,成立了武威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蓬勃发展-
2003年,经教育部备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武威教育学院、电大武威分校、武威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武威职业学院。同年8月,武威市政府决定将武威市财贸学校并入武威职业学院。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武威分校、武威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武威市财贸学校,建制继续保留。
2004年,武威市政府决定将武威师范学校并入武威职业学院。同年,将武威地区中等专业学校改名为武威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武威市财贸学校建制继续保留。
2010年,武威市委市政府与兰州交通大学在学院联合创建“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1年,经甘肃省教育厅、卫生厅批准,武威卫生学校整建制并入武威职业学院。
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
2015年,武威市委市政府将武威市中医医院、区中医医院整合成立武威职业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同年,武威市政府将武威职业学院所属的武威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武威市财贸学校的专业并入武威师范学校,注销武威市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武威市财贸学校的机构代码,不再保留建制。
2018年,省教育厅、武威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在学校设立“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
2022年7月,学校获批成立甘肃省红色文旅健康产业协同育人产教联盟(职教集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下设11个二级学院,开设涉及15个专业大类的60个专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63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28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345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人,甘肃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4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专业带头人91人,骨干教师187人,省级“双师型”专任教师356人,省级“园丁奖”6人、“青年教师成才奖”5人,市级“园丁奖”10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获批甘肃省第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甘肃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4个。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14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建成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8个,省级重点特色优质专业18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教师实践基地100家、校内实验实训室135个、校外实训基地167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武威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市级“创青春通用性众创空间”1个,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获批甘肃省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培育项目3个;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5门。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牵头组建绿色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甘肃省红色文旅健康产业协同育人产教联盟(职教集团)、武威市域产教联合体、武威职教集团,加入国家级、省级产教联盟3个,加入省级职教集团8个,实体化运行产业学院1个,与196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167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岗位实习关系,牵头主持完成国家氢能技术应用、核与辐射检测防护技术、光伏工程技术与应用3个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简介研制项目,通过教育部验收并发布,成立天津职业大学(西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天津职业大学辅导员职业能力研学基地,与培黎职业学院签订发展协议,对口帮建旅游管理专业,与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签订《合作发展协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15人,承担开发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国家职业标准5项,其中4项标准纳入其国家职业教育体系。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创建科研平台14个,有甘肃省行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技术工程中心1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获教育厅科研项目68项、科技厅等省级科研项目4项、市级科研项目3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项,申报技术成果转化23项,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4篇,获得专利162项、发明专利10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武威职业学院图书馆有纸质图书130.489万册,电子图书544320册,电子期刊4235册,学位论文8273册、音视频14660小时、数据库3个。藏书品种齐全、体系完整,涵盖理工、文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学术期刊
《武威职教理论与实践》是武威职业学院主办批准内部发行的刊物,主要栏目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职教管理、医药护理、应用技术、社科纵横、交流探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