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英文名: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简称“浙商大”(英文缩写:ZJSU),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是由浙江省主管》。浙江省人民政府、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是“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 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浙江工商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1990年,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从原商业部直属院校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9年杭州应用工程学校和杭州化学工业学校并入,2001年学校法律系与原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杭州商学院法学院;2003年,学校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学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建大学;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截至2024年11月,学校由下沙、教工路和桐庐3个校区组成,占地182.67万平方米;设有28个二级学院, 开办本科专业58个,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4个;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89余人;有全日制本科生29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各类研究生8000余人,留学生590余人,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2万余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0个。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杭州中等商业学堂
1911年3月15日,爱国士绅郑在常在杭州马市街黄醋园巷创立杭州中等商业学堂,设立普通商科专业。1912年1月1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对清末教育制度进行初步改革,4月,学校易名为浙江公立中等商业学校。1913年冬,学校易名为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1922年,中华民国实施学制改革,学校于1923年改名为浙江省立商业学校。1926年又易名为浙江省立商科职业学校。1927年,学校与浙江省立一中互换校舍,迁入直大方伯(现浙医二院),开始实行男女生兼收。1928年8月,学校再次易名为浙江省立高级商科中学,迁入蒲场巷(今大学路)钱塘道伊公署旧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高中教育势在必行。为使高中和大学更好的衔接,1929年5月17日,省政府决定将省立一中,二中的高中部和省立高级商科中学合并组成浙江省立高级中学,作为高中教育的样板,设文、理、师范、商四科,以贡院前原省立一中校舍为校址。1933年,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名爆发;同年11月,学校被迫南迁至金华县琐园;12月又迁至丽水县碧湖。1938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在丽水碧湖创立省立临时联合中学,收容省立杭州师范学院、省立杭州高级中学、省立杭州初级中学等7校师生1000余名。
浙江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1942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决定将商科从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划出,单独成立浙江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学校于同年9月26日正式开学。1943年秋,学校增设会计科,1945年春增设统计科。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1月迁回杭州,暂租银洞桥绸业会馆,并接收浙江省职业补习学校初级商科70余名学生。同年10月,学校迁回平安桥原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校址。
194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同年6月,军事管制委员会完成接管工作,学校归军事管制委员会管理。1951年夏,学校迁入金沙港杭州市立中学原址。1952年,浙江省政府决定将学校改由浙江省文教厅和商业厅共同领导;同年,浙江银行学校成立,学校的银行科并入浙江银行学校。
杭州商业学校
1953年3月26日,浙江省政府决定将学校改名为浙江省杭州商业学校,隶属商业部领导与管理。1963年,学校易名为杭州商业学校,被商业部列为全国重点学校,确定在校学生规模为1200人。1970年8月,学校改办为杭州师范学校。1973年8月7日,浙江省政府决定恢复杭州商业学校,定名为浙江商业学校,由浙江省商业厅领导。
浙江工商大学百年沧桑历程
1980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杭州商学院,学校由商业部和浙江省 双重领导。1990年,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7月,学校由原国内贸易部所属院校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系。1999年4月,浙江省政府决定将杭州应用工程学校和杭州化学工业学校并入杭州商学院,2001年7月,学校法律系和原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杭州商学院法学院。
-蓬勃发展-
2001年7月,学校正式向浙江省教育厅递交要求更名为大学的请示。2002年7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学校展开大学筹建工作。2003年,学校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5月17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杭州商学院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5月22日学校在下沙校区举行浙江工商大学揭牌仪式。
浙江工商大学百年沧桑历程
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6年,学校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 同年6月,学校获批为“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 2017年5月,浙商大创业园项目正式启动; 同年7月,学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同年8月,学校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及优势特色学科;2018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10月,浙江工商大学发起成立食品科学与营养国际大学联盟。
2020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支持帮扶浙江工商大学合作协议签约。 2021年12月4日,浙江工商大学中华诗教研究院成立。 2022年2月,浙江工商大学被列入浙江首批省属社会评价组织名单。同年8月12日,浙江工商大学东海食品台州研究院正式启用。
2024年1月,学校获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 4月24日,浙江工商大学金收获写作中心成立。 11月28日,浙江工商大学附属云水苑幼儿园、附属学正实验学校正式揭牌。
2025年1月18日,浙江工商大学未来传播学院(筹)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设有28个二级学院(部、研究院), 开办普通本科招生专业58个,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专业11个, 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0大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1月,学校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统计学进入A类学科,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学科进入B类,评估结果位列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前列。农业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化学、一般社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居前3‰,工程科学进入5‰。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89余人,博士生导师130余人,正高职称406余人,副高职称714余人,博士1255余人。拥有双聘首席科学家3人、名誉教授3人、发达国家院士1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入选者3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讲座教授入选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社领军人才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长江讲席)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入选者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人、国家会计名家1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1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3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3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宣传文化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人才(综合类)1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英才1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领军人才9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英才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人选7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14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名;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2个;设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食品)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浙江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个省级首批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拥有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慕课获评全国首届“最美慕课”。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批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全国优秀教材奖1部。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国际学生分别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美、英、德、法、加、澳、新、日、韩等50多个国家的20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形式、跨层次的合作交流。
2004年起,学校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项目管理硕士(MPM)。2008年,浙江工商大学法语联盟成立,是法国法语联盟在浙江省的唯一合作伙伴。2012年,学校与比利时西弗兰德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已成为比利时最大的汉语培训基地。2019年,学校发起并成立了食品科学与营养国际大学联盟(IUCoFSN)。2020年,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合作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为该领域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1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1个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4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1个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3个省新型高校智库,1个省“一带一路”建设智库,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A类),2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省首家共同富裕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方案获批通过,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培育实验室,6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1个首批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重点基地,2个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13个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一批研究基地,浙江省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6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6个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研究成果-
社科类
2022年,全校纵向科研项目300项,到款经费2464.13万元;横向科研项目163项,到款经费3038万元。科研项目合计479项,到款经费5502.13万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6项,其中以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6项,包含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2021年)5项、工信部2021年度工业和信息化优秀研究成果奖1项。出版各类著作71部,其中专著58部、译著10部、编著3部。原发学术论文967篇,其中被SCI、SSCI、A&HCI收录360篇,EI收录3篇,《新华文摘》转摘3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3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3篇。经检索,本校2022年ESI高被引论文30篇。
科技类
2022年,学校获准科技类纵向项目127项。其中获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1项;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项;获准省重点研发尖兵项目1项,领雁项目1项,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共55项。2022年度纵向项目立项经费4472万元,纵向经费实际到款4210万元。新增横向项目103项(军工2项),合同总金额3304万元(军工24万元);实施成果转化合同17项,涉及专利转化43个,成果转化金额73.86万元。2022年度横向项目经费实际到款2406.85万元(军工13.85万元)。地方研究院年度实际到款1528万元。全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类科研成果奖励11项,其中以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8项、省科学技术奖9项。出版各类著作1部,其中专著1部。原发学术论文504篇,其中被SCI、SSCI、CPCI-S收录389篇,EI收录10篇。经检索,本校2022年ESI高被引论文14篇。获授权专利268项,其中美日欧发明专利6项、其它国家或地区发明专利63项、国内发明专利19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图书馆2023年馆藏文献总量累计575.86万册,其中纸质文献333.58万册、电子图书242.28万册,2023年实际使用图书经费1280万元。截至2023年底,图书馆拥有54个数据库,基本涵盖各学科专业,包括中文电子全文期刊4.46万余种、外文电子全文期刊2.07万余种,学位论文818.70万篇。
学术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于1981年创刊,是“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持续位居全国贸易经济类期刊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