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China Academy of Art),简称中国美院、国美(CAA),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主管部门浙江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 是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
中国美术学院始建于1928年,时称国立艺术院,由教育家蔡元培提议创办,1929年更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抗战期间先后迁至江西、湖南、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办学。1938年与北平艺专合并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全校复员回杭,1950年更名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改建杭州美术学院,1957年校址从外西湖18号迁至南山路;1958年更名浙江美术学院,1988年被授予第一个博士学位,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2017年,学院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截至2024年6月,学院占地1230余亩,地跨杭、沪两市,开设南山、象山、张江、良渚、湘湖五大校区,拥有26个教学单位、28个招生专业, 校职员工1260人、全日制在校生10359人, 校内有潘天寿纪念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CDM等建筑,学科专业建设成绩均位列全国艺术类院校首位, 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以及1个国家重点学科、26个国家一流专业。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50年11月,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由华东文化部领导,校内中国画系与西画系合并为绘画系,并创刊了理论刊物《美术座谈》,后发展为了学报《美术研究》;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实用美术系奉命迁至北京,后以此系为基础创办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53年,中央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艺术教育座谈会,会议确定学院为全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主要培养美术专门人才及艺术专门学校师资,学制为五年,绘画、雕塑两系也从3年制改为了5年制; 1954年,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成立,学制为四年,绘画系分为了彩墨画、油画以及版画三科; 1955年9月,正式撤消绘画系,建立彩墨画、油画、版画三系; 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改建为杭州美术学院;1957年1月,学院与中央美院共同创办了学报《美术研究》,同年6月学院从外西湖18号迁至南山路现址,并将彩墨画系改为中国画系,分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 1958年3月,学院筹建了工艺美术系,分设了染织与装潢设计两个专业,并在民间艺术研究组基础上成立了民间美术系,同年6月学校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
1959年12月,因刘开渠调至北京另有任命,潘天寿接任院长。1960年,学院增设了陶瓷专业,并将民间美术系并入了工艺美术系。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学院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曾被迫停课,从20世纪70年代起学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1年,学院迁至桐庐县阳普大队,在农村办学;1976年,“文革”结束,学院恢复正常教学。
-蓬勃发展-
稳定期
1980年,学院学报复刊,定名《新美术》; 1981年,学院美术学获艺术院校首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美术学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美术学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成立,这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唯一的出版单位,1986年设计艺术学被增列为硕士点,1988年6月授予了学院第一个博士学位。
1993年,经国家教委、文化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学规模相应不断扩大,教学层次也更为丰富,包括附属高中、职业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各类留学生等,同年9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雕塑系主任拉艾斯在校内雕塑系开设金属焊接课;1994年,学院正式实施混合学分制度,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并设立了多种专项奖学金。 1996年潘公凯任校长,9月学院上海教育基地开始办学;1997年,上海教育基地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艺术分院,并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 1999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校舍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为此国家财政拨款3亿余用于南山路校区的整体改造,于2000年全校暂时搬至钱江南岸滨江校区过渡,上海设计分院也迁入了新建成的上海张江校区办学,学校就此由文化部管理变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文化部共建高校。
2001年,许江出任院长,并恢复重建了建筑艺术专业;2002年,于转塘象山建立了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作为学科正式创建,美术学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在文化部统一管理全国艺术考级工作后,中国美术学院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性跨省美术考级机构,隶属于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2003年学院创建了美术馆,同年9月南山路新校舍落成,学院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史论、新媒体各系及行政部门回迁,滨江校区转为设计分院,紧接着学院又开始在西湖区转塘镇象山营建新校区,并重建了建筑系,校内设计学还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被国家广电总局首批授予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2005,美术学学科获批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006年,浙江省委作出支持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同年3月学院成立了独立建制的研究生处。2007年,占地800余亩的象山中心校区全面落成,原滨江校区用于置换,设计分院全部迁入象山中心校区办学,同年美术学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美术学再度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 2009年,校内艺术造型实验中心被列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0年10月,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7010件“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系统收藏”落户学院;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学院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等四学科相应调整设立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艺术造型实验中心正式通过教育部验收立项, 同时艺术学理论、设计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原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改名为“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被评为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等的委托,承担了“时代领跑者”美术创作工程任务,完成了5件巨幅作品(两幅中国画、三幅油画),塑造了60位共和国劳模的风采,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展厅永久展陈; 2015年,学院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并成立了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这是中国艺术院校中较早建设立专职研究生管理和学科建设部门的高校;2015年9月,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落成;2016年1月,学校获批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2017年1月,学院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并入选了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院美术学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建筑学等4个学科被列为浙江省一流学科,同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奠基,学校建筑学获批工学门类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发展首次拓展至艺术学门类之外,同年11月学院入选了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21年,良渚校区正式启用,学院还入选了“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 2022年2月,学校入选了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成立了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学院还与杭州市萧山区签约,中国美术学院国学院将落户萧山湘湖, 同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22家高校共同发起的浙江省高校科协联合体成立。
2023年,学院启动萧山湘湖校区建设,并将4月8日定为了“国美发布”日,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中国电影高等研究院、社会美育学院以及国美在线艺术社区(CAA Cosmos)和元宇宙艺术学院(Meta Art Academy),同年8月27日,中国美术学院龙泉研究院在龙泉大师园举办揭牌仪式。 2024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在南山校区内举行建校九十六周年建校系列学术活动暨2024“国美发布”,宣布成立“AI中心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设有26个教学单位, 拥有招生专业28个,其中美术学类专业9个、设计学类专业10个、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4个、建筑学类专业2个、工学类专业1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个学术型博士学位点、2个专业型博士学位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另外,学校还有着1个国家一流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1个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3个浙江省重点学科、3个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科。校内学科专业建设成绩均位列全国艺术类院校首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获得了A+评级(排名全国并列第一),艺术学理论获A-评级,戏剧与影视学获B+评级。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共有校职员工1260人,其中专任教师674人。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拥有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有关人才计划4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学者项目2人、中宣部有关人才计划青年英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省级海外有关人才计划3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2人、浙江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4人、浙江省功勋教师1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5人、浙江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3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青年英才2人、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4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7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创新领军人才9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14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21人以及浙江省“钱江人才”支持计划7人。校内已有老师因突出的学术成就,获得了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和“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其中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建筑学类专业实现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校内课程结构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学科内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等四个模块,开设了各类课程1000门左右,入选了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7门,其总体数量居中国艺术院校之首,实现了5个学科28个本科专业一流课程全覆盖。 另外,学校还拥有3支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支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教学成果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5年至2022年四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6项、一等奖10项、特等奖1项。另外,学校还有着国家级成果奖4项。
-合作交流-
项目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获准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的66所高校之一,在1985年于法国巴黎艺术城设立了第一间工作室,后又成立了意大利罗马工作室,从此那里成为了师生赴欧研修的基地,走出了许多蜚声中外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建立起了全面、长期、稳定、特殊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城市美学、城市营造、城市更新、城市创意、城市会展等五个方面展开三十多个合作项目,其中承担的杭州市政府委托的杭州市建设系列工程项目,如杭州市“中山路综合保护有机更新策划、规划和设计工程”,杭州市“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策划、规划和设计工程等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又成为了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已与4大洲17个国家及地区的近70所院校(含机构)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与浙江省的杭州桐庐、宁波慈溪、湖州南浔、台州椒江和仙居、丽水云和和缙云,以及贵州贵阳、福建厦门、山东邹城等全国二十个城市和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学校还承担了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浙江馆、杭州馆等众多场馆的设计,为参与上海世博会承担项目最多的院校,并创建了中国艺术院校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与浙江省住建厅合作开展了浙江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先后与浙江省十二个工业设计基地、七个特色文化产业区建立了战略合作机制,创建了自主敦品品牌,并与方太等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一起联合开发、教育培训与配套服务。
学术交流
中国美术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校内积极开展了各类大型研创学术活动,搭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创学术交流平台,截至2024年6月已形成了多个学术交流活动品牌项目,如上海双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杭州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杭州国际海报双年展、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等,并推出了“国美之路”系列学术展览;学校还广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艺术家来院举办系列专题人文思想学术讲座,已组织了“贡布里希纪念讲座”、“潘天寿纪念讲座”、“艺术与艺术史”、“中国文献与图像”等系列高端学术讲座以及“独乐·众乐”公共艺术系列大讲坛、“湖山望境”系列学术讲座、“西湖论艺”人文讲坛等,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此外,学校还相继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高层次国际国内重大学术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如首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学术研讨会、“树石论坛—乡土建筑资源保护与乡村城市化”国际研讨会、“作为启蒙的设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包豪斯藏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包豪斯与创造力”学术研讨会、“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东方葵——许江艺术展”、“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馆暨‘天工开物——江南乡村民艺的世界’”、“IMPACT国际版画会议”、“后印刷”——首届CAA国际版画双年展等,提升了学校在全国乃至国际艺术界的影响力。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设有三个层面的研究机构: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二级院系层面研究机构,其中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7个、校级管理层面研究机构30所、二级院系层面研究机构36所。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平均每年出版学术专著及重要出版物近百部,共发表了论文600余篇,其中4项成果获得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3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成果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多项成果获得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奖及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等。学校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共获得15个奖项,其中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优秀奖6项;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共获得14个奖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优秀奖7项;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中分别有15件作品、21件作品签约。另外,中国美术学院有着重大科研项目6项、重大科研创作获奖13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是中国美术院校中最具实力的图书馆,由南山馆区和象山馆区组成,截至2024年6月,馆舍总建筑面积约13900平方米,设有各类阅览学习和研讨场所以及总阅览座位1230余个,图书馆以中外文美术专业图书、画册为重点,兼及文史哲等类图书,馆内共有文献资源累积量达110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84万余册、外文期刊近300种、中文期刊及报纸近600多种,收藏有西方艺术史、文化史大师贡布里希和中国艺术史研究权威高居翰教授捐赠的私人藏书7000余册,并设立了专门的图书室。另外,图书馆还收藏有古籍1.6万余册(件),包括线装书、碑帖、外版古籍以及相当数量的中外绘画名作高仿复制品(馆藏古书画、陶瓷、雕塑等文物已转藏于学院美术馆)。
电子资源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31万余册,馆内配备了一流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库,已购数字资源包括中国知网CNKI、ARTstor数字影像图书馆、Jstor西文过刊数据库、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牛津格罗夫艺术在线、CAMIO艺术博物馆、中国金石库、中国基本古籍库、读秀中文学术搜索、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文数字资源,馆藏特色资源包括贡布里希特色数据库、高居翰数字图书馆、美术作品资源库、皮影数字博物馆、馆藏古籍资源库、古籍数字图书馆等自建数据库
学术期刊
《中国美术学院报》
《中国美术学院报》创刊于1988年4月,首期报纸为校庆六十周年特刊,曾以《浙江美术学院报》《中国美院报》作报名,1994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报》并获得国内统一刊号,截至2023年4月共出版了391期。
《新美术》
《新美术》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为双月刊,素以学术性强而受到人文科学研究者的推崇,主要栏目有史学、现场、批评、思想,已被评为国家核心期刊,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排名中都因刊物的学术水准和办刊质量被列为美术类首位。
《新设计丛集》
《新设计丛集》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其内容分A、B版二大板块,其中A版以理论为主,注重学术深度,设有设计史论、民俗民艺、设计视线、教育探索、人物聚集、校史长廊栏目;而B版以设计时尚为主,注重时尚和前沿,设有设计作品、设计新锐、设计专题等栏目,主要供设计专业的学生和相关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