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简称西北民大(NWMU),坐落于甘肃省兰州市,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府,隶属于国家民委,是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为甘肃省确定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创始成员单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 ,被列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四川大学对口支援 ,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学校肇始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民族学院,后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9年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0年8月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基础上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 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截至2024年2月25日,学校有西北新村校区、榆中校区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76亩,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亿余元;有国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设有22个教学单位 ,开设73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7个;学校在甘肃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中,民族学为优势学科。师生总数超过3万人。 [3]截至2022年6月,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甘肃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49年9月,为切实解决西进过程中的民族问题,中共西北局和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在市公园路马家花园内开办了“藏民问题研究班”,由一野政治部和甘肃省军管会联络处领导。
1949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电报》中对新中国民族干部工作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明确要求。与此同时,为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适应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一野政治部电决定将“藏民问题研究班”扩大为“藏民学校”,并于同年11月16日开学。
1950年1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成立,“藏民学校”划拨其中,并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2月6日,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第四次行政会议上,时任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的汪锋提出“在兰州设立以培养民族干部为目标的民族学院”的方案。 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为少数民族培养政治干部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西北民族学院在兰州正式成立。 1950年11月24日,西北民族学院设置本科、预科和军政干部训练班三个教学组织系统。
规模扩大
1951年1月,西北民族学院成立研究室,2月成立语文系和政治系。其中在语文系分设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三个专业组,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开始编写民族语文教材及开展民族学研究。
1952年下半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原西北大学文学院民族学系和兰州大学文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转到西北民族学院,大部分并入语文系。
1954年12月,《西北民族学院试行学则》经教育部批准公布试行。学校图书馆大楼竣工投入使用。
1958年8月,学校下放至甘肃省领导管理。
1978年6月,学校设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系、政治系、医疗系、畜牧兽医系、艺术系、干训部和预科8个系科。
1979年2月20日,学校领导体制改为国家民委和甘肃省双重领导,以国家民委为主。 同年4月,语文系分建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设藏语文专业、蒙古语文专业)和汉语言文学系(设汉语文专业、维汉语文专业)。
1981年,西北民族学院创建了经济贸易系。
1982年1月,学校被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之一。
1984年,在少数民族语文系建立了蒙藏语言文学研究室。
1993年,创建经济系,这两个系旨在结合专业教学和民族经济研究。同年,学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分建为藏语言文学系和蒙古语言文学系。
1994年6月,学院成立了专注于民族文史研究的专门机构,该机构包括西北文学和敦煌诗词的研究。
-蓬勃发展-
2002年12月,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中国科学院参与共建的民委所属院校之一。
2003年4月,西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9月,学校举行了更名暨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庆典大会,
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是全国唯一首批被认定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民族院校。
2009年,学校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3月,学校获“甘肃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课题及文化部文化创新项目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4月,学校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被确立为国家民委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月5日,学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12月,学校“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获批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11年2月,四川大学对口支援西北民族大学。
2012年6月4日,学校被确定为甘肃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13年,依托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立西北民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月27日,学校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先进集体”。
西北民族大学
2014年9月,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11月11日,学校获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10月,国家民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西北民族大学。 10月10日,西北民族大学成为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的6所委属院校之一。
2016年7月,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西北民族大学; 7月,学校被甘肃省列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12月26日,学校西北民族博物馆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17年3月,甘肃省外国专家局依托学校建设“中马检测与认证省级外专引智示范推广基地”“中蒙人文社科交流合作外专引智示范单位”、“中国——中亚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外专引智示范单位。同年,被列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2019年4月,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西北民族大学直属附属医院。12月,学校《格萨尔》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基地被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20年1月,学校与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签订协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兰州市第十九中学、西北新村小学、西北新村幼儿园分别加挂西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牌子; 10月15日—16日,西北民族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建校7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11月,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8部馆藏古籍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021年5月,学校获得“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6月23日,“TESOL(对外英语教学)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书甘肃省授权考试中心”在学校榆中校区揭牌; 10月,获批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2021年11月16日,西北民族大学获批新增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2年,甘肃省教育厅印发《甘肃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西北民族大学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2022年,学校被评为“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工作示范院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获评全国样板党支部1个、甘肃省党建“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6个; 2月,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2022年度“校园新媒体融合共建三十强”“校媒人联合培养突出贡献奖”。
2023年3月,学校榆中校区共享电动车投入使用;同月,学校被评为兰州市科普基地,4月,学校牵头成立 “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艺术分盟;5月,获批甘肃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学校、“中国大学生在线融媒体重点共建单位”;6月,被授予“姚基金2023执行合作伙伴”单位,获评“2022年度平安甘肃建设优秀单位”称号,中央民族歌舞团与西北民族大学等6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签署合作协议 ;6月30日,西北民族大学《黄河大合唱》展览馆开馆;10月31日,牵头组建成立全国网络客户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3年4月,学校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创始成员单位。同年,西北民族大学与兰州市卫健委共建附属口腔医院。
2024年1月9日,学校与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4月18日,西北民族大学国家安全教育馆开馆。4月26日,甘肃省翻译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在学校揭牌。9月15日,费孝通民族走廊研究中心在西北民族大学挂牌成立。9月27日,谷苞边疆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民族大学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2月,西北民族大学有22个二级学院(部),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门类,有本科专业7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2月,西北民族大学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7个。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7个,在甘肃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中,民族学为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为特色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2月,西北民族大学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3人。 [3]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4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33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5人;国家民委教学名师3人、青年教学标兵5人。有专任教师1225人、外聘教师229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454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19: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4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2%;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78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3.92%;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08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8.16%。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2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6门,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单位;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是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2月25日,学校先后同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数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务实合作。2023年11月17日下午,在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副司长杨玉成,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委党组书记、主任赵凌云的陪同下,以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候补委员、民政事务部副部长里冯•劳李为团长的老挝民政事务部代表团一行5人前往西北民族大学访问,西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彦斌在蝴蝶厅会见了来宾一行。甘肃省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宇卫,二级巡视员褚玉芳,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玉苏甫江及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等一同参加活动。王彦斌在座谈中简要介绍了西北民族大学建校70多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着重就学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多措并举推进各民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实践进行了阐述。他表示,中国和老挝山同脉、水同源,是前途相关、命运与共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希望今后加强同老挝高校的沟通联系,深化人文交流,共同推动在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2月25日,西北民族大学有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型智库和协同创新中心13个。建有国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4个,其他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1个,科技园1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2月25日,西北民族大学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0余项,先后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5年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上取得重大突破,立项总数11项。
学校开发生产的“动物血清系列产品”,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销售份额占国内血清市场40%以上。研发的“外墙保温及围护用断热节能复合砌块与工艺设备成套技术”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励,形成的严寒寒冷地区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新型保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建筑保温材料耐久性问题和防火安全问题。学校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入选“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批骨干企业”,为国内新冠肺炎病毒灭活疫苗提供了70%以上的生产用血清。
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中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西北民族大学编纂出版的《格萨尔文库》,成为新时代《格萨尔》研究的学术重镇。出版英、法藏敦煌文献,被誉为敦煌文献整理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1月,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汉文古籍7万多册,其中普通古籍近3万册(件),元、明、清刻本和稿本、精抄本等善本古籍2049部;藏文古籍4千多种。馆藏于右任先生旧藏金石拓片2980种,6386页。馆藏《大藏经•甘珠尔》《西藏王统记》《续资治通鉴纲目》《傅青主札记》《六子全书》等32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印藏汉蒙佛教史如意宝树》《吴越春秋》等75部古籍入选《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有纸质图书225.88万余册,生均纸质图书77.86册。
电子资源
截至2023年11月,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拥有电子期刊54.08万册,学位论文640.09万册,音视频约18.39万个小时。2023年电子资源访问量2196.7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264.17万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