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公厨网

浙江万里学院

  • 区域:全国
  • 学校电话
  •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盛莫路1519号
  • 全景查看全景/街景
  • 浏览2
  • 学校介绍
  • 食堂介绍
  • 食堂地图

浙江万里学院(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首家改制的国有普通高校。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试行民办学校运行机制,由浙江省主管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公办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新型高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首届理事单位”“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浙江省创业型大学试点高校”。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宁波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1958年8月13日 宁波专区农业专科学校成立,其前身为省立宁波农业技术学校,地址鄞东回龙桥,在奉化溪口设有分部。1999年改名为浙江万里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3月21日,浙江万里学院正式上升为本科院校。2021年11月,浙江万里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升格大学”纳入浙江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设钱湖、回龙、宁海、高新、余姚、海外等校区;有13个二级学院,有16个行业特色学院,其中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市级5个。56个招生专业,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 ,2万多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教职工1500余名,拥有高级职称教师近600名;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34门。建有省一流学科6个(A类1个),市重点学科8个。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浙江省立农业技术学校时期

农校创办于1950年9月,定名浙江省立宁波农业技术学校,原址设在奉化溪口武岭学校。龙学潮任学校负责人,招棉、麻、农作物三个专业班。1953年9月改名浙江奉化农业学校,朱之光兼任校长。

1954年暑期临海琳山农校并入,1955年1月校址与设在宁东回龙桥私立道淮学校的宁波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对调。1956年4月改为浙江省宁波农业学校。王起兼任校长。1957年6月迁回奉化溪口。1958年3月杭州农经学校并入本校,4月设在宁东回龙桥的宁波农业合作干校也并入。8月,改办宁波地区农业专科学校,校址迁到回龙桥,溪口为学校分部。


宁波农学院时期

1960年暑期,农业专科学校与宁波农科所、宁波农具研究所合并为宁波农学院。周效儒兼任校长。1961年6月,改办宁波地区农业专科学校。同年8月,大专停办,撤销溪口分部,改办宁波农校。1964年9月,与宁波农科所,宁波农机所和宁波农场一起,以四合一形式,办半农半读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 

1971年2月,与宁波林校合并,为宁波地区农林学校。1976年11月,省批准办宁波地区农学院。1977年11月,省批准改为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恢复中专,宁波地区农林学校)。1979年林校分出到奉化溪口单独办校,改名为浙江宁波农业学校。1984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为适应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需要,将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改办为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同时保留宁波农校。


浙江万里职业技术学院时期

1999年8月,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浙江万里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开始恢复本科招生。

-蓬勃发展-

2002年1月9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评议,浙江万里学院正式成为本科院校。 2003年宁波机械工业学院并入。次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2005年,以优良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至201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并成为试点单位联盟理事长单位。2015年,成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 

2016年,浙江省物价局、浙江省教育厅同意浙江万里学院作为民办高校扩大收费自主权的试点学校,根据实际教育成本自主制定学费标准。次年,学校成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8年,在德国汉堡设立浙江万里学院海外校区。2021年,浙江万里学院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3年3月14日,由浙江万里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宁海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正式开园。4月13日上午,宁波市行政合法性审查服务研究中心在浙江万里学院挂牌成立。4月13日上午,宁波市行政合法性审查服务研究中心在浙江万里学院挂牌成立。

2024年9月25日上午,浙江万里学院美术馆正式开馆。“江山如此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作为美术馆首展,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参观。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7月,学校下设13个二级学院,开设56个招生专业。学校还拥有16个行业特色学院,其中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市级5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省一流学科6个(A类1个)、8个市重点学科、专业硕士点3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1500余名,拥有高级职称教师近600名, 教师中有1人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4人为新一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入选者,1人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入选者,1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5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培养工程”(其中重点资助1人、第一层次2人),1人为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1人评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评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16人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2人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行动计划,6人评为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评为宁波市高校名师,10人先后入选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对象,15人入选“宁波市新世纪4321 人才培养工程”,103人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2人入选宁波市“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6人入选甬江引才计划,6人入选宁波市“甬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入选宁波市宣传思想文化青年人才,1人入选宁波市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0个,省级一流课程134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拥有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等54个平台项目。建有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3门,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近两年,在浙江省分层分类评价多科性教学为主型高校中位居前列,专业水平建设连续2年蝉联校友会浙江省应用型高校第一、中国第六。

-合作交流-

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研产相结合,与政府、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聚焦生物种业、智慧数字产业、新能源和乡村振兴等领域,建有碳中和研究院、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数字产业研究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对口协作和反贫困研究院,走出了一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融合、产科教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注重对外交流合作,营造浓厚国际化氛围。近两年,学校国际化竞争力均位列“中国公办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第37位。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等30余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8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辟交换生、海外学习、2+2双学位、本硕连读等各种类型的学生国际交流学习项目。每年近500名学生分赴合作院校进行学习交流。2023年,经教育部批准与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合作设立“浙江万里学院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联合学院”,采用“4+0”培养模式,颁发中德两校双学位。

科研成果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省重中之重学科、一流学科、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等75个省级学科平台。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7月,学校在学科优势领域产生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3项科技创新成果入选浙江创新馆,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3项。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浙江万里学院图书馆由中心馆及回龙馆组成,截至2024年7月,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5万平米,收藏纸质文献220多万册,中外文现刊800余种;可提供的电子图书270多万册,电子期刊100多万册(每种每年算一册)、学位论文812万册,音视频资源3万小时,共有 50多个中外文数据库。拥有2个学术报告厅、20个不同功能的阅览室,10多个特色学习空间,可同时接纳3千多名读者同时进馆阅览学习,能基本满足各种会议、学术交流等需要。阅览室每周开放98小时,数字化文献资源在校园网上实行24小时对外开放。每年进馆人次达到140多万。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是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浙江万里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创刊于1988年,该刊设有“甬商研究”、“经营之道”、“经济案例剖析”、“热点问题透视”、“海洋经济与环境研究”、“中东欧文化研究”、“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社会”、“语言·文学·文化”、“传媒·信息”、“艺术·创意·设计”、“应用科技”、“高教研究”等栏目;该学报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法律声明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