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简称“中戏”,位于北京市 ,是新中国第一所戏剧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直属院校,是中国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国家确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是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总部、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秘书处、中国话剧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演艺术委员会、国际舞台美术联盟、中国舞美学会、国际舞美组织中国中心、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中国舞台美术教育联盟、中国音乐剧协会教学专业委员会、“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教育国际联盟以及世界舞蹈戏剧教育联盟所在地。
学校发端于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之后历经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第三部,后有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并入。1949年,经中央批准正式开始筹备成立国立戏剧学院;同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国立戏剧学院”校名。1950年,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2005年,成为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总部所在地。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8年,发起主办“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教育国际联盟。
截至2024年6月,学院有东城和昌平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学院具有13个院系;3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957人;下设11个本科专业,27个本科专业方向(不含国际项目);截至2023年10月,学院有专任教师300人,外聘教师59人。
历史沿革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
1939年5月,党中央做出决定,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等四校抽调大批教员和学生组建华北联合大学,奔赴晋察冀边区开展国防教育,在敌后培养大批抗日干部;7月,根据中央的部署,沙可夫和吕骥率领部分人员离开鲁迅艺术学院赴前方组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11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阜平县城南庄的麦场上举行了开学典礼,由成仿吾担任校长,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文艺部招收学员三期,培训地方和部队的剧社近20个,先后共编11个队,训练了1300多名文艺工作者。
1940年10月,中央分局指示文艺部改为“文艺学院”,由沙可夫任院长。文艺学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办短训班为主,因材施教,为抗日战争培养文艺骨干力量。1942年10月,因战情紧迫,华北联合大学缩编,文艺学院暂时停办,文艺学院的干部都被分配到新的战斗岗位。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鲁迅艺术学院为主的延安文艺界组成了东北文艺工作团和华北文艺工作团。东北文艺工作团赴东北,建立了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等文艺团体;华北文艺工作团则进入张家口,奉命并入华北联合大学,成为文艺学院复校的基础;12月,华北联合大学在张家口恢复,文艺学院复办,下设戏剧、文学、美术、音乐四系。
1948年年初,华北联合大学搬到河北正定县城,并于8月同晋冀鲁豫边区赶来的北方大学合并组建华北大学。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和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合并组建华北大学三部。
北方大学艺术学院
1945年11月,抗日战争结束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戎子和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向边区政府委员会提出在本边区创办高等学校,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的意见。经边委会讨论,决定创办新华大学,后定名为“北方大学”。中央任命范文澜为校长。
1946年1月15日,北方大学在河北省邢台市西关成立,设行政、财经、教育、工、医、农等学院;10月,北方大学成立文艺研究室,陈荒煤为主任;同月,由邢台迁往山西潞城解放区。
1947年6月,文艺研究室扩建为艺术学院,光未然为主任,设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四个组,赵起扬为戏剧组主任,刘恒之为音乐组主任,光未然兼文学组主任,罗工柳为美术组主任。1948年5月,学校重返邢台,随后迁往河北正定,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华北大学;7月,光未然带领艺术学院的师生到达河北正定,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会合,共同组建华北大学三部。
华北大学三部
1948年5月9日,党中央决定在华北解放区成立由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和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组建的华北大学;8月24日,华北大学在河北正定举行了开学典礼,毛泽东主席为华北大学题写了校名。华北大学下设一部政治学院,二部教育学院,三部文艺学院,四部研究部、工学院、农学院。三部文艺学院以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干部为目标,下设工学团、文艺硏究室、文工团及美术工厂、乐器工厂;12月中旬,华北大学三部大部分师生和文工一团、二团陆续出发奔赴北平前线,在良乡、长辛店等地为当地的解放军和人民群众进行慰问演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部师生及三个文工团进驻北平国会街,8月中旬迁往棉花胡同。因解放全国需要培养大批干部,党中央指示华北大学要放手招生,敞开门办学,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三部立即开办了文艺干部训练班,设戏剧、音乐、美术三科,招收学生千余人,学制为半年,前期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讲授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学习毛泽东著作;后期以学习专业为主;7月,根据中央指示,华北大学停止招收新生,为组建新式正规大学做准备;8月,原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部分人员北上并入华北大学三部,三部学生因在开国大典时有演出任务;10月份,开始分配,集体调离华北大学。文工一团、二团也同时调出(文工三团后随一部、二部、四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建)。华北大学三部部分文艺干部及文工一团、二团,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进京的师生,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调来的一部分干部,以及原在国统区和香港的一批艺术家,在国立戏剧学院筹备委员会的领导下,参加国立戏剧学院的创建工作。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1935年10月,国立戏剧学校创办于南京薛家巷8号,余上沅担任校长。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直逼南京,学校奉命用巡回演出的方式西迁。为了发挥戏剧宣传抗日的作用,在迁校途中组成战时巡回抗敌演出团,8—10月,演出团在长沙公演抗日剧目。
1938年1月,戏剧学校奉命迁往重庆。1939年4月初,国立戏剧学校迁往江安。1940年,改称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招生分五年制话剧科、乐剧科及三年制的高职科。
1945年5月,为适应抗战新形势的变化,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再次迁往重庆;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战取得胜利,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回迁南京。1949年8月,部分师生北上并入华北大学三部,参加中央戏剧学院的创建工作。
国立戏剧学院
1949年7月,根据戏剧界代表们的倡院议,中央决定成立戏剧、美术、音乐高等院校。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国立戏剧学院筹备委员会;8月,中央任命欧阳予倩担任国立戏剧学院院长,负责国立戏剧学院筹委会的工作;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北洋政府总理靳云鹏的宅第确定为国立戏剧学院的校址——棉花胡同12号(现北京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11月,毛泽东主席为学院题写了校名。
中央戏剧学院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核准国立戏剧学院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4月2日,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大会召开。学院创办初期为适应当时教学和演出创作的双重任务,学院先办属于培训性质的一年制普通科,相继又开办了两年制本科;调训省、军级以上的专业干部,提高专业水平,成立了歌剧系、话剧系、舞台美术系,还有普通科、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崔承喜舞蹈研究班等。
1953年夏季开始,学院各系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为此,学院对专业设置与教学体制做了较大调整,撤销了歌剧系,在原话剧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组建了表演、导演、台词、形体、声乐等教研组。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中央戏剧学院设表演系、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戏剧文学系、音乐剧系、京剧系、歌剧系、舞剧系、戏剧教育系、戏剧管理系、电影电视系、戏剧学系、数字戏剧系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下设11个本科专业,27个本科专业方向(不含国际项目) 。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覆盖艺、文、工、管、教等5大学科门类。 截至2020年4月,学校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河北省级重点发展学科一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0月,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0人、外聘教师59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20:1,生师比为10.16。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2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0.67%;其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82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0.67%;具有新完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84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4.67%。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3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截至2024年4月,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截至2023年10月,有1个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先后组织学院专家学者参加国家社科基金和单列学科艺术学、教育学的重大项目选题推荐,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选题征集,报出选题12项,其中《建党百年艺术生产运行机制与制度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学校专家等积极进行人文社科等项目的申报。此外,还获得小戏曲《梦中的婚礼》、歌剧编剧《归心》以及《话剧艺术评论人才培养》三个项目的资助。2024年,申报的原创话剧《梁祝》入选北京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A类(精品项目)。